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的感受和体验,观后感是我对电影的总结和评价,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回顾电影的精彩之处,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真实观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真实观后感篇1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当这时,我们需要一种精神来激励自己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今天,我观看《开学第一课》,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从节目中,我寻觅到了一种震撼心灵,催人奋进的力量——长征精神。
伴随着鲜艳的红旗冉冉升起,主题为“先辈的旗帜”的课堂开课了。许多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或他们的亲人来到现场,动情地讲述战士们在长征中战胜艰难险阻的历程,带领我们重温红色记忆,传承长征精神,接过先辈的旗帜。
听着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我如临其境,被深深地震撼了:长征共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20条大河,穿过草地,走过雪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长征开始时,红军共有30多万人,结束时只剩下了3万余人。一位老兵说,他们在岷山的时候,48天没有粮食,没有鞋,只能饿着肚子、光着脚在冰天雪地里艰难行进。红军战士们在困难面前没有屈服,克服血肉之躯的极限,创造了“人间奇迹”。
节目中贺炳炎将军的故事,让我听着听着,不禁满含热泪:在云南交战时,他被子弹打伤右臂,需要截肢,可是当时没有麻药也没有手术器械,只能用借来的木工锯子截肢。我难以想象,是怎样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事后,贺龙元帅举着锯下的骨片说:“这是贺炳炎的骨头,这是红军的硬骨头!”听到这里,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
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上,我还见到了“长征中最小的红军”,感受了“飞夺泸定桥”的惊险,也聆听到了耿飚将军“披着毯子上战场”的故事。节目结束了,然而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一幕一幕,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这一刻,我下定决心,要向这些可敬的战士们学习,用伟大的长征精神指引自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为实现伟大的中国奉献毕生的力量。
开学第一课,真是意义非凡啊!
真实观后感篇2
有时候我们总要尝试着做些什么才会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能耐。电影《风雨哈佛路》不得不承认影片从头到尾都很经典,不仅感人而且励志。
人总是要面临选择,当莉斯的母亲因为艾滋死去,父亲又被送去收容所,爷爷把她当垃圾一样看待的时候,很显然他一无所有了,她不得不做些什么来改变现在的状况,她需要一个机会,需要上学。
“我很聪明,我知道我会成功的,我只是……我只是需要一个机会,我需要一个机会让我从糟糕的环境中爬出来。我所知道的每一个人都是愤怒的疲惫的,他们试着活下去,但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才是更好的世界,更好的发展,我想要住在那里。”当莉斯说完这段话的时候,我意识到他开始找到自己的方向了,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了选择——读书。那么现在在看看我们自己,现在又多上年轻人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未来会怎样?我曾经问过我几个朋友“你的小学梦想是什么?那么初中呢?高中呢?现在呢?”知道我得到的答案是什么吗?呵呵,他们是这么回答我的“小学的梦想是科学家。”呵呵挺起来很不靠谱但很棒对吗,毕竟是小学生允许我们天马星空的想象,“初中的梦想……忘了”呵呵,好吧忘了……这是答案吗?根本就是没想法,好的初中没想法没关系,我们还有时间!“高中……不知道”哈,ok,依然没想法。“现在……不知道”呵,这个时候说不知道,20多所了依然不知道自己想干嘛,可以想象着有多可怕吗?有多少人依然是这样浑浑噩噩的浪费着自己的青春。我用了21年的时间去寻找方向,值得庆幸的是我找到了。
“一种观点给我们一种对世界的认知。”还 记得这句话吗。我们应该尝试着去拥有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思想局限在那些条条框框里呢。
说到这我开始感慨中国教育的悲哀,小时候,老师家长会告诉我们什么事对什么是错,但我们却不知道对为什么对,错为什么错。我们只会按照他们所给的路去走,当然这样做确实很安全,同时我们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们失去了自己余生俱来的创造力和允许我们犯错的机会。有多少人就这样被扼杀在了襁褓之中。长大了,我们开始踏足社会,社会会告诉我们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我们不得不尽力去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它不会给我们太多犯错的机会。这让我们丧失了自己的观点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过我想这并不代表无法改变,这仅仅只是需要我们的坚持和敢于尝试。
莉斯用了两年的时间读完了4年的高中课程,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很多时候当我们以一个常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一件事的时候很会觉得它遥不可及,但当我们决心去尝试并获得成功后在回头看自己所做的你会发现其实很多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这让我想起了当初骑自行车从武汉到北京,几乎所有人都对我的这个想法报以怀疑的态度,包括我自己也觉得这1300多公里的行程是那么的遥远,但是我做到了,这对我的人生是一个极大的鼓励。现在我学画画,每次看到别人的作品,我都会觉得这是一次极大的挑战,我总是觉得自己无法完成这样的作品,但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和一次次的成功后。我觉得我需要改变些什么了。
“我迫使自己向前,我必须这样……没有后路,当我意识到这点,我想我必须竭尽所能的工作,看会发生什么”好吧,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事实上当我们没有退路的时候,我么只能一直向前一直向前,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即使不会成功但至少努力过,至少不会堕落,至少不枉此生。
真实观后感篇3
有人这样描述成功之路:“成功之路就像心电图一般,如果没有波折那就代表你自己已经放弃了自己”。也有人这样形容成功之路:“成功之路就像一艘航船在风云莫测的大海上前行,不经历风雨,怎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但无论什么样的描述,归根结底都是要我们坚持不懈,克服一切困难才能成功。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便很好的诠释了这个道理。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丽丝家庭的不幸:丽丝的父母都会吸毒,因此原本幸福的家庭便开始变得支离破碎,父母什么都不管,于是她与姐姐便只能捡别人吃剩的东西吃,丽丝也很少去上学。直到有一天,她的母亲被带走戒毒去了,而她也因不上学以及父亲不管她而被带去孤儿所了。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无法忍受孤儿院的生活,便开始与朋友到处流浪,与此同时她发现自己还是无法离开母亲,便又回到了早已从医院戒毒回来的母亲身边,但母亲因患艾滋病不久便死去了。
后半段则讲述了丽丝不甘沉沦,想要得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生活:丽丝在母亲死后,与朋友分别,去到了一家公办学校,想继续上学,最终她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以及聪明的头脑被录取了。在一次机缘下,她去到了哈佛大学,从此她便渴望去到哈佛大学并为此努力,甚至只用了2年的时间便完成了4年的高中,最终在纽约时报的帮助下她进入了哈佛大学,得到了她想要的生活。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看过《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后,我终于彻底明悟了这句话的意义,要想成功,必须坚定信念,不畏一切困难。雏鹰不经历磨难,怎能翱翔天空?铁石不经历敲打,怎能成为良器?所以,让我们不畏困难,勇敢地冲向成功吧!
真实观后感篇4
“把雄蕊去掉,剩下雌蕊,再授上狗尾巴草花粉,这就是杂交了。”2月13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梅东村的一处谷子实验基地,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内谷子研究知名专家赵治海,一边说一边近距离盯着一个谷穗,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雄蕊一颗颗掐掉,然后授粉,完成一个谷穗的杂交。
为了能够多种一季的谷子,每年冬天,65岁的赵治海都要飞往海南,到那里的谷子实验基地开展研究,今年也不例外。记者与他视频连线时,赵治海正和同事们在海南的基地忙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捏着一株谷穗,赵治海语重心长地说,谷子是我国传统的农作物,是咱正经八百的“中国粮”。
2008年,赵治海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此后,每年全国__,他的建议都与谷子有关。赵治海告诉记者,今年的建议基本完成了,一个建议是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广“张杂谷”及谷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种植,另一个是建议加大对小米营养价值的宣传,以增加其在居民饮食结构中的消费占比。
“去年,我们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十四团种植的‘张杂谷’,一个种植季只浇一次水,亩产就可达到400公斤。”赵治海说,“现在国家在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张杂谷’的耐旱、高产性能恰恰与之相契合。我国现在有大量的不适宜种植其他农作物的干旱地区,种植‘张杂谷’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这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种植“张杂谷”还可产谷草,产量十分可观。近几年,赵治海与河北巡天农业有限公司开展的谷草饲喂牛羊的实验项目证明,通过喂养谷草的牛羊,其肉质品质高、味道更加鲜美。赵治海说,“藏粮于畜”同样也是对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作为我国的传统作物,谷子脱壳后生产出的小米一直是老百姓的主粮。小米的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可以将小米面掺入白面做馒头,也可以做二米饭,这对当下高血糖人群十分有益。”赵治海说,他希望中国人能够重新认识几千年来一直占主粮地位的小米的价值。
“居民的消费量上去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张杂谷’高产的优势才能体现出来。”赵治海认为,“张杂谷”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这远远不够,让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能够为国家、为人民切实作出贡献才算是真正的成功,“作为一名来自农业科研战线的人大代表,有责任更有义务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落地。”
真实观后感篇5
今天,是9月1日,是开学的第一天。作业是看一个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作文。看完之后写观后感。
跟往年一样分有三节课。第一节课是:孝、第二节是爱、第三节是:礼。我们先来说孝,在开学第一课里,给我们举得例子是一位八旬老人,为抚养子女,哪里都没有去过,儿子为了尽孝心,改装了一辆摩托车,在他爸爸腿脚还利索的时候,带他去各地的名胜古迹游玩,这成了他爸爸最美好的回忆!这叫会了我们要孝,孝是中华人民从古自今都遵守的一个品格。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
第二节课讲的是:爱。爱,并不只是对父母,亲人的爱,对待朋友以及任何人都要有爱,这一次的例子是一个过去风流一时的黑豹乐队的主唱:秦勇。他在那时候生了一个儿子,小名叫大珍珠,在4岁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重度感统失调症。如果遇到一些没良心的父母,就可能把孩子丢了,这病一不可以用现代化的医学机器治疗,按我的话来说就是要看这孩子的造化了。就是看他运气。这个赌谁也没有把握赢。但是秦勇他搏了一把,他教会了大珍珠很多事,虽然付出了很多,教一个患有重度感统失调症的人学会那么多事可不容易呀,整整花了17年时间。他们已经是第二次从返舞台了,第一次是在出彩中国人上出场的。这教会了我们要爱别人,在别人有困难时要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还有许多种爱——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平时我总是被父母督促这个督促那个,有时候我觉得很烦,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虽然现在我还不能完全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但我知道爸爸妈妈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也是付出很多的。我爱爸爸妈妈。
礼是为人处世最最基础的东西,别人看你的第一眼,主要就是看你的.礼,如果你没有礼,那一定不怎么会的得到别人的认可以及信任。比如说要礼貌待人,见到人要问好等。平时妈妈也经常教导我,见到老师要问好。今天我放学的时候遇到了以前的一个生活老师,妈妈说,这个是你老师吧?我出门的时候,对老师说了一个老师您好。虽然是一件小事情,但是这是一个礼貌啊。
最后我的感触是:这一次开学第一课其实讲的都是为人处世最基础的事。孝、爱、礼,不都是做人最基本的事吗!
真实观后感篇6
为更好的讴歌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情系“三农”、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5月18日晚7点,全椒县科协组织观看了电影《谷魂》。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电影《谷魂》中,主演童一丹是全椒人。当天,童一丹也出席了观影现场。
电影《谷魂》是以张家口农科院享誉世界的谷子专家赵治海团队研发“张杂谷”事迹为基础创作的一部英模典型题材人物传记体类型电影。这位在中华大地为研究谷种默默坚守、无私奉献、艰难前行的当代神农,研究出“张杂谷”系列曾填补世界空白,他也因此被誉为“杂交谷之父”,业界有“南有袁隆平,北有赵治海”之称。影片让我们感悟到华夏农业文明的伟大,中国当代农业科技在“一带一路”的宏伟畅想中的精神价值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意义。
观影过程中,大家不止一次被赵治海同志屡战屡败、屡败屡进、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被赵治海同志舍我为国、专心致志、创新求变的高尚品格所折服。
观影结束后,全体成员充分感受到了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情系“三农”、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感悟先进榜样的精神力量,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以昂扬向上的工作态度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日常工作中。
真实观后感篇7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许许多多的风吹和雨打,只有经受住了风雨,才能成功。”看了《风雨哈佛路》后,我浮现出了这个想法。
?风雨哈佛路》讲述了一个名叫伊丽莎白的美国女孩:她因为父母亲都吸毒并且家境贫寒而在学校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但老师却发现很少到校上学的她竟然在测验中得了满分。她还用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高中。当她的妈妈因为艾滋病去世后,伊丽莎白强忍悲痛,发奋学习,最终考上了哈佛大学。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内心被震撼了:如果伊丽莎白的潜力没有被她的老师发现,如果她因为父母吸毒而自暴自弃的话,她就永远也不可能考上哈佛大学,也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伊丽莎白自己的努力:她并没有向命运低下头,而是不断地去获取知识,冲破了命运对自己的束缚。
她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都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功,我们为什么不能?我想起了自己练习网球时候,有一段时间以前觉得每次网球课练习的资料大同小异,枯燥无味,还十分累,就不想再坚持下去了。此刻想想,打网球也贵在坚持,如果当时放下的话,此刻就不会体验到打网球的乐趣了。我们就应像伊丽莎白那样,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必须会获得成功!请必须记住:阳光总在风雨后,成功的背后往往有无数的辛劳和汗水。
真实观后感篇8
12月13日,以赵治海“张杂谷”科研团队先进事迹为原型的电影《谷魂》省直部门首次点映仪式在河北省科技厅举行。点映仪式现场,记者对赵治海进行了专访。
初见赵治海,他的肤色偏黑,是长期在试验田间忙碌工作留下的印记,性格温和内敛,但一提到杂交谷子,他的眼中闪着光,口中的话也变得滔滔不绝。
赵治海是河北省杂交谷子工程技术中心主任,40年来,他带领杂交谷子研究团队,坚持自主创新,成功培育出高产、优质、抗旱、节水的“张杂谷”系列杂交谷子品种,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谷子亩产从200-300公斤提高到400-600公斤,并创造了亩产811.9公斤的世界谷子高产纪录。
“初识赵治海老师时,有一次我们想利用午饭之后的时间和他谈谈剧本,原本担心打扰他休息,没想到找到他时,他早就蹲在试验田里观察他的杂交谷子了。”赵治海对于杂交谷子研究的痴迷,深深印在影片导演黄山的脑海里。
“我国有很多干旱土壤,谷子耐旱好养活,高产有营养,浑身都是宝。”赵治海认为,发展杂交谷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节约灌溉用水,保护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
“杂交谷子如果产量能上来,就能够为中国北方粮食增产起到重要作用,它就能够像杂交水稻、杂交玉米一样成为我们北方地区的主粮。”
但最初,谷子杂交技术存在众多难题,当时,全国范围内30多家单位进行杂交谷子研究,重重困难下,多数放弃了这项研究。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杂交谷子多年不出成果,选择了放弃。如果我们也不干,这个领域的科研很可能被人们认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越是没人做,越需要我们去做。”赵治海说:“做科研不是意味着你上台领奖、去带红花,更多时候,是默默无闻地工作。而越是这种时候,你越要顶住、要坚持住,想尽一切办法,把杂交谷子培育成功。”
但科研总无法避免失败的风险,如何面对?
“我们也知道这个很难,研究不成功,那么你可能二十年、三十年的心血就都白费了。但科研难题能不能攻破,这个不是我们所想的。我们想的是一定要攻,必须攻破,如果攻不破,那是我们的努力还不够。我们要坚持,总有一天,难题会被攻破,如果我不能实现,还有我科研团队的同事们继续为之努力。”
而为了攻破科研难题,赵治海和科研团队付出了非比寻常的努力——“我们从来没有过春节、五一、十一的概念,觉得这些节日对我们来说有点‘奢侈’。我们从来没考虑星期六、星期日,今天要做什么科研就必须去做,而且必须争分夺秒地去做,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坚持创新40年,赵治海带领杂交谷子研究团队终于成功培育出“张杂谷”系列杂交谷子品种。
“我们的杂交谷子已经达到了亩产811.9公斤,旱地产量也非常高,在乡村振兴、科技扶贫中发挥了它的作用。但我希望它还要继续发挥它的潜力,未来能够达到亩产1000公斤,甚至突破1000公斤。对于杂交谷子的亩产量,我心里没有设上限。”
赵治海的微信头像,是他很喜欢的一张照片,他抱着成熟饱满的谷穗站在谷子地里,欣慰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始终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根据农民的需求和发展需要不断改进,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土地,要俯下身子做科研,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采访最后,赵治海说:“我有一个心愿,希望我们能给予谷子等原产中国的粮食作物更多关注,支持在干旱地区推广杂交谷子种植。这不但是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应对水资源短缺难题,更因为谷子主要种植区域在中国,最多的种质资源在中国,产量最高的品种在中国。中国的育种科技在飞速发展,更多关注与投入会让中国谷子的增产‘芯片’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