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8篇

时间:2024-05-26 作者:Indulgence

写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的思维,拓宽我们的视野,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深入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人物性格,拓展自己的思维,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8篇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1

无论喀吾图的冬窝子,巴拉尔茨的森林、河流,还是坐爬犁去可可托海的路上看雪野无边无际,更或是红土地桑泛着白碱的荒滩戈壁......那些阿勒泰的自然景色,在李娟的笔下,如一幅幅浪漫又新奇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仿佛身临其境跟着她在陌生又瑰丽的环境里畅游一番。

最后一部分,在红土地,养金鱼也好(主角是妈妈,前一篇文字已经写过),点豆子也罢,就是坐十块钱一趟的粉红色大车,都是生活里窸窸窣窣的小事,有趣又好玩。如有一次,她不顾一切挤过去硬塞到引擎盖子上的两个胖胖的老人中间,但是不久发现,他们两个是夫妻。一路上,人家两口子一直互相握着手,手没处放,就搁在她的膝盖上;后来,老头的另一只大手攥着她的手暖着,老太太也连忙暖她的另一只手。不知为什么,“我”的手总是那么凉......

——不由为李娟的黑色尴尬而开心不已,有点猛,又有点愣,可是场面又那么有点温馨。

其实,这部分,我还是想记录一下人物:叔叔和妹妹。

叔叔实在是很能干的,挑水最稳当,哪怕三九四九的天还要去那么远的河里挑水,唯一出门挑水的男人;他还是会踩缝纫机的男人,周围唯一的;还会织毛衣;更是配合妈妈的设计下最好的木匠......

——对于叔叔的文字占比很少,顶多一页半的样子,况且没有正面描述,肖像都是模糊的。但是,几个老中少妇女能够在那样荒凉空阔的地域里,屡次搬家的过程中,稳妥而安定,我想应该是有这个可靠而不善言辞的男人做了后盾。妈妈才那么放心地做孩子气的事,外婆才那么舒心地肆意地调皮,妹妹才那么可爱,李娟的文采才如此飞扬和舒坦。祝愿半路夫妻永远像叔叔和妈妈一样美好!

写妹妹的有两篇文字:恋爱,拔草。

刚满十八岁的妹妹,发育得好,心思单纯,笑容满面,主要是热火朝天地劳动,勤俭持家。平时一日三餐都是她做,喂鸡的'草几乎都是她一个人拔回来,厕所和地窖几乎她一个人挖出来,经常把矿水泉瓶子和易拉罐捡回家。

有一次,姐姐跟着妹妹沿着打草的车辙捡掉下来的草,不一会码了齐腰高的一垛,姐姐还在发愁怎么把那么多草分几次弄回去的时候,妹妹“一弯腰,把那堆草整个儿抱起来就走”,而姐姐只好跟在后面,一路捡妹妹身后掉下里的碎草。多能干的妹妹!

更惊险的是,姐妹俩拔草返回的途中碰到两条恶狗,姐姐还在担惊受怕的时候,妹妹骑在车上,蹬得飞快,面无表情,大汗淋淋,车上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没给狗扒掉。又给姐姐上了一课!

恋爱真是个好事情。爱劳动的妹妹整天稀里糊涂、邋里邋遢的,可是被骑着锃亮摩托车的卢家小伙子载来载去几次后,一个倔强敏感的少女一下子开了窍:把各破了三个洞的球鞋脱了,换成压箱底的皮鞋;把灰蒙蒙的运动衣换成了天蓝色的新外套;做饭和倒煤灰时头上总是小心地包着头巾,下地干活也不忘包着;顶着外婆浪费蜡烛的絮叨,她和小卢面对面坐在小板凳上,话越说越多,声音越来越小......

因众人纷说卢家物质条件如何好,姐姐“简直想顶掉妹妹自己嫁过去”,事实上,她只有展开浪漫的想象:“劳动的四肢如此年轻健康,这样的身子与身子靠在一起,蓝天高处的风和云迅速奔走。身外大地辽阔寂静。大地上的树一棵远离一棵,遥遥相望。夕阳横扫过来,每一棵树都迎身而立。说完后树上的乌鸦全部乍起,满天都是。世界寂静地喘息,深深封闭这眼睛和心灵......”

——在自序里,李娟交代了继父远走打工(传销),妹妹远嫁,都不甚太好,这让我有点唏嘘,而李娟也到城市谋职。生活还在继续,每个角色也许并不再停留远处,可文字流淌的那份纯真,始终让人感觉一份温馨,毕竟那时那地,就是那样的。

李娟如是说:“这些已经结束的故事,已经消失的生活,这些昨日的情感,将永远是我写作最重要的基石,支撑我生命中最沉重的一部分,我感谢写下这些文字的那个过去的自己,感谢每一个能够谅解我的人。”

非常有同感,结束的故事,消失的生活和情感,未必随着岁月时光真正的逝去,它们还会在我们的记忆缝隙里闪现,毕竟那是我们自己的真实过去,也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不可抛却的一部分。那么,用慢熬的时间来回忆,用稚嫩的文笔来记录,未免不是一个好办法,应对日益堕落的记忆力。亦是对我自己说。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2

我们了解到的边疆:贫穷原始,经济落后,教育不普及……但李娟笔下的阿勒泰更像是一个人间仙境,一个世外桃源,人们生活在一片乐土上,放牧耕种,遥远的布匹,透在窗板间的“我”,看到近在身边的明月以及梦里的猫。

似乎是因为我也正生活在落后小城的一角,于是感触更多,更难以忘怀。临近高三,就愈发向往大城市,向往城市的梦幻喧嚣与自由,却忽略掉了身边的美:洁净的蓝天白云,到温泉小镇20公里的路程,到原始森林小溪山谷只需不到三小时的车程,生活美好,没有波澜,没有紧迫,饭后散步的路上也时刻遇到熟人。

阿依邓、库兰……小孩子们也没有压力,生活在自然之中,快乐悠闲。农活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事情,无谓做与不做,作者也在这小地方里获得人生的'安宁与快乐。

人生的意义不正在于这简单的平凡之中吗?不被一个忙字所支配,而是享受周围的一切。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只雪兔,离春天只有20公分,颇像那个晚课,我们一起看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安迪夜夜挖通道直至通向自由。也许一只失败的雪兔才更符合着生活的本质,成功是艺术,而失败才是常事,但没关系,雪兔的失败为他收获了一家人的爱。

每个人都很平凡,但每个人都很幸福。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3

实际上,我读了《阿勒泰的角落》的第一篇文章就已经决定选这本书,但我其实说不上她到底有哪些好。她无非是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平淡无奇的生活,平实的语言,没有猎奇,没有悬念。

因为所涉及的题材大多是作者定居新疆阿勒泰时的生活,身处都市的人们容易从中寻得久违的纯真、朴素与平静。这也许是有的人喜欢李娟的理由,但不是我的,我并不觉得遥远的村落,没有工业污染的无人区就比喧闹的都市纯净,污浊的心灵,就算到无尘实验室也不会获得净化。

李娟文字里的纯净、纯真与对生活的热爱,是她创作那些文字时内心的状态,而非刻意为之,但作家的文字不代表作者本人,就如安嘉和不代表冯远征一样。《阿勒泰的角落》是一本二十万字的散文集,阿勒泰是多么贫穷,阿勒泰的生活又是多么的不便,这是文字里告诉我的(也就是说作者不是对这一切的艰苦浑然不觉)。而作者的文字又是那样的轻松与乐观,而且显然是发自内心的乐观,这让我觉得矛盾。

这样的文字必定会耗费作者很多的.能量,读起来让我如坐针毡,因为我的轻松是建立在作者的痛苦之上。

当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只是隐约感觉不自然,直到我读了她的另一本散文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李娟在再版序里说:

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我的两本「阿勒泰」系列阅读起来很轻松,而这本书则非常沉重。可实际创作时,阿勒泰那些文字,我写得非常艰难,写这本书时则轻松许多。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是李娟与《阿勒泰的角落》创作时间相近的博客合集,这本书情感致密,毫不节制,看得我喘不过气来—她将阿勒泰系列背后的沉重写在了其他地方。原来那不自然的感觉,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内心扭曲,不愿相信存在那样纯粹的乐观。

不管怎么说,《阿勒泰的角落》真的是一本读起来很容易让人放松的书。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4

若无意指认那在伤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们本来的生命,那么,总还有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认领。

我从没有读过这样的书,书里没有什么逻辑,平平淡淡的叙事,却在我的眼前为我展开了一幅那个年代,那个地方,那个美丽的地方的生动、自然的画卷。没有什么悲悯的话语,却总能带给我感动。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书荒的季节,图书馆看到阿勒泰直接拿着去借了。后来翻开的时候,读了两页便被其中的文字所吸引。作者李娟所描写的每一件事都能找到画面感。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生涯、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风沙肆掠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无论是可爱的孩子,还是来来往往的陌生人,都显得那么纯净。在那种厚重,贫瘠的生活中。透过作者的文字、作者的眼睛,我看到了那个纯净、干净明亮的阿勒泰,看到了白雪和阳光,青草和牧林,优美而明亮。我能感受到那别样的.温暖、丰盈和喜悦。

正是因为很久没有读到这么优秀的书籍,所以才会激动。看书的好处就是在作者的叙事中结合自己的想象形成自己脑海中那独一无二的那个胶片集。读了几遍,每次都能带给我新的感动。每当我想写下一些感想时,总是在想下一次我是否又能从书中感受到新的世界。我现在写是不是还是太早了些。最终,我写出来的仍然只能是我在读这本书的一些小小感受,对于这本书,任何的评价可能都是多余的。不敢写,也写不来。只能读书的人自己去体会。

我已经很久没有去享受过写作这件事,因为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不管是我的心还是我的语句都处于一种束缚当中。这种束缚来自于我所接受的教育、我读的书、我的见闻阅历、我所处的环境……我无法越过它们。而我想说的,想表达的都似曾相识。好像这世界的所有的见解、情感都已被人抒发到极致。而我的那些像风一样的细微感受,总是难以捉摸。

最后,节选一些段落,我希望未来自己无论是处于人间的角落还是都市的中心,我的心都一样游牧在广袤而孤寂的荒野上,能够去享受那清辉月光落在身上的美丽,能够抓住那些难以捉摸的细微感受。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5

每到年底,我都会被工作和生活压得呼吸困难。这时候读一本淡淡的书再合适不过了。只需一个下午,安安静静地品一品世上其他人的生活。回头再看自己的日子,便从容了许多,呼吸也顺畅了。《阿勒泰的角落》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李娟生活在新疆,她以自然笔调记录日常点滴趣事,向读者展示了阿勒泰地区淳朴自然的风物人情。

李娟一家到达阿勒泰的第一站是喀吾图,在喀吾图开了一家裁缝店,之后又转行开杂货铺。因为做生意的缘故,李娟一家跟随牧民在夏牧场和冬牧场之间辗转迁徙,流动的'生活让她走遍阿勒泰的各个角落,见识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各式各样的人和事。

经历了多次银行贷款的我在看到《喀吾图奇怪的银行》一文时简直惊掉了下巴。喀吾图的银行一年到头都冷冷清清的,可是到了农业贷款发放那两天却热闹非凡。几百公里以外的老乡也赶来了,当地人对“贷款”这一概念的认知模糊到居然以为那就是国家发给大家随便用的钱。“难道不想还了吗?”当地人回答:“为什么不还?什么时候有了什么时候还嘛。”而李娟家也贷了三千元,之后行长调走,从没人找上门来提这事,李娟家又搬了很多次家,过了很久都没还。最后那个银行的一个工作人员到夏牧场走亲戚,在深山老林里迷了路,不小心撞到了李娟家,才终于还上了。

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非常口语化。叶尔保拉提一家、河边洗衣服的时光、外婆的早饭、补鞋子的人,这些都是她平日里见到的人,写他们的故事时也就直接把现实对白写进来。在《尔沙和他的冬窝子》中,描写“尔沙讲起汉话来,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间,起码隔着三个逗号的停顿”,李娟就真的用了三个逗号,尔沙说话时憨厚的样子立刻出现在眼前。

在李娟的文字里,世界很静很静,时间很长很长,而人很小很小。她一个小小的人在用心感悟这片土地,本是厚重、贫瘠、苍凉的生活,李娟和她的家人却过得温暖、丰盈与喜悦。我不由得想到了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李娟就是那颗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却丝毫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感受生活,自豪地盛开着。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6

今天我要分享的一本书名叫《阿勒泰的角落》。这是一本散文集,书中的内容全部来自作者一家人在新疆过着游牧生活时的真实记录。正如对此书的简介里所说,“这里是阿勒泰,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角落”,打开这本书前,我也很少想过都市生活以外,会有怎样不同的.生活方式。

本书写成于零几年,所以在偏远的阿勒泰,几乎隔绝的电子设备,保留着最淳朴的民风,书中故事的主人公,常常是游牧过程中遇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家,短暂的相识相处,或许昨天还在谈笑,今天就将隔着茫茫戈壁,与无边的大草原天各一方,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惊叹于世界之大,多少不为人知的、难以想象的生活在同时进行。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奇妙又真实的感怀,为我们交织构造了一幅阿勒泰风景画卷,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这本书令我身心放松,似乎通过文字,我沉浸其中,就已跟随作者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游览了阿勒泰四时的光景。看完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世界充满太多未知,无法预测的不一定是坏事,谁能想象未来的事,未来十年后的我一定要在哪里过怎样的生活呢?这世界有60亿人就有60种生活方式,没有人规定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只要尽己所能的去热爱,享受眼下,便是真正的意义。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7

新疆在我的旅行计划中一直排在第一位,可因为种.种原因,每次出游都被迫放弃这个地方。也许正因为不可得,才在脑海中不断加深对新疆的向往: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美丽多姿的天山、瓜果飘香的吐鲁番、能歌善舞的新疆人……总之,那是种遥不可及的美。但自从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场》等一系列书后,新疆的形象在头脑中一点点鲜活起来,那里的风景那里的人仿佛就在身边、触手可及,会觉得是自己亲身走在清凉的河边或站在尘土飞扬的小路上或徜徉在茂密的丛林中,时而会为沉重的生活而叹息,时而又会为人们的乐观而鼓舞。

在《阿勒泰的角落》一书中,作者还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女孩,跟着妈妈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她们跟随着牧民的步伐进山、转场,在草原、戈壁、废弃的矿场聚居地艰难地经营着他们的事业和生活。在那里,自然给予人类的是繁重的劳动、匮乏的物资和严酷的环境,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只是自然的一小部分。他们寂寞而卑微,隐忍、坚毅又乐观,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

作者的'妈妈是一个能创造一切的“巨人”,凭着一双手在废墟中搭起一个家,并不断改造修缮,即便那只是个临时住所,也要用住一辈子的态度“折腾”它。她在零下二三十度靠着胸口的体温把从来没有在阿勒泰见过且毫无用处的金鱼带到戈壁滩上,只是因为“金鱼在水里游,像是这世上没有的一种花朵。”她的努力也许并没有给家里的物质生活带来多大的改观,但正是她饱满的热情才支撑着这一家汉人在天遥地远的阿勒泰扎根生存。

有时艰苦的生活也会让人需要一些能够慰藉心灵的东西,比如酒。作者的杂货店里来过各式各样的喝酒的人,有买一杯散酒一饮而尽就满意离去的,有买一瓶二两装的二锅头慢慢啜饮无比享受的,还有一类酗酒的人,“这类人则总是以一种非常可怕的,简直可称之为‘精神’的态度酗酒。”年轻的作者开始并不能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要喝酒,酒那么辣还要花钱,后来才渐渐明白“艰苦的生活太需要像就这样猛烈的,能把人一下子带向另一种极端状态的事物了。”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让我们能够从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偶尔抽身出来去感受一下与天地为伍的艰辛与豪迈。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8

李娟的文字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又透露着俏皮的幽默。读者跟随李娟的文字能进入迷人的阿勒泰,遇到不同的人,体会阿勒泰的自然风光。李娟一家也渴望有固定居所,荒凉的红土地差点成为她们的家。我对作者的好奇胜过对书中所描述的'阿勒泰,作者也去过外面城市打工,流水线的枯燥无聊、机械化,让作者又回到了阿勒泰。

初到阿勒泰,李娟和妈妈开了裁缝店,招收学徒。阿勒泰的游牧民族和农民对衣服的需求简单实用,穿坏了才会买新衣服。裁缝是个体力活,加上游牧民族周期性迁移,常常需要赶工,夜里缝缝补补。有不少人来店里问有没有酒等商品,李娟她们一家就开了一个杂货铺;李娟叔叔的带来加上了鞋匠这一项。

阿勒泰的人淳朴善良,不会赖账,时隔很久的账还是会还;在阿勒泰,8岁小孩当做一个成年劳动力使用;小孩子们为小卖铺带来了各种各样大自然特产。“生长在其中的孩子们,让我感觉到他们的坚强,纯洁,温柔,安静,还有易于满足。”孩子们的玩具是土,废弃的瓶子等;书中写到有个来买玩具的女孩,最后只能卖洒水壶给她,孩子们用简易的玩具玩的不亦乐乎。红土地是接近被废弃的村庄,曾经的红土地有电影院、学校、澡堂;现在的红土地只有几户人家。李娟一家在红土地有了自己的家,后来政府要集体搬迁,她们又过回了跟随游牧民族的生活。

李娟在书中感叹“夜晚真好,为什么夜里无论再冷,再漫长却总是显得舒适的静呢?可能是因为夜里再也不用干活了,不用四处奔波了吧。”夜晚让人想到即使休息也是理所应当的,白天总在催促你干事情,不能无所事事。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夜晚的来临让人满足。阿勒泰人言稀少,更多的是广袤的森林。“我活在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上,这里大、静、近,真的真实,又那么直接。”李娟在书中透露的生活哲学是知足常乐,“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食物,身上裹的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会有什么遗憾。”

诚然阿勒泰的生活不仅仅有美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还有生活上的不便。其实由于环境限制,人的需求会变少,人不需要外在太过丰富的物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