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写观后感都是我们对电影中情感表达和情节安排的评价和反思,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观影体验永久地留存在文字中,与他人分享,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国红观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红观后感篇1
?春日骄阳,照亮希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一开始就与我们的生命紧紧相连。正处于青春年华的我们,应当和着时代跳动的脉搏,将家国情怀充盈于心。有责任,有担当,不做时代的过客。
“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正如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所强调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将赤子之心,报国热血注入的暖心行动,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心怀责任与担当,向阳而生展芳华。”
芳华里没有怯懦,只有担当与责任。疫情发生以来,举国上下同心战“疫”,援鄂“90后”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坚守一线的“90后”干警不惧风雨、日夜操劳;“90后”志愿者在城乡社区防疫中不辞辛苦、尽心尽力……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青春风采,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笃定初心,给人以欣慰和激励。
芳华里没有懈怠,只有拼搏与责任。在医院救护病房和社区防控一线上,有很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仍与病毒斗争,用青春抗击风浪。青春花枝招展,正是最美的年龄。然而疫情中的青春,有的只是厚厚的防护服和毫不放弃的意志,救死扶伤的行为。
芳华里没有推诿,只有奉献与责任。在疫情防控面前,一声声“我报名,我参加”不绝于耳,一封封按满手印的“请战书”不断上交。新时代青年们挺身而出,只为守护人们的生命。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美好生活奋斗。
2020年的春天,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春天。当青年们面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时,他们仿佛一夜长大---经历风雨长成大树,千锤百炼继而成钢。战“疫”不止有苦和累,还存在威胁生命的风险,更能考验人的意志。但众多青年却在战“疫”中用一个个暖心的行动,让人们见证了青春蓬勃奋发的力量。他们如同春日里的骄阳,驱散了黑暗,迎来了希望。
中国红观后感篇2
前几天《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在中国上映,我便去看了这部关于伟大画家文森特梵高的动画电影。今年6月它在安西动画电影节展映,获观众票选奖,之后在动画界最高荣誉安妮奖拿到最佳独立动画长片、最佳编剧、最佳配乐三项提名,十二月八号它终于在国内上映。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是一部传记类动画影片,讲述了梵高去世后,邮差的儿子阿尔芒为了梵高生前的一封信送到收信人手中,而踏上了寻找画家生活轨迹的旅程,最终揭开梵高死亡之谜的故事。它是第一部真人油画电影,这部动画的每一帧,都是画。其中90%都取自梵高生前的120幅画作,即使对梵高没有很多了解的人,也可以认出来这些他的经典画作,比如星空,他的自画像,乌鸦飞过的麦田。整部电影都是以第三人称的讲述,倒叙回顾梵高死前几天的生活轨迹。有时电影是通过梵高的画作以及给弟弟写的信来讲述梵高对艺术的信仰和独到见解,他对感情的态度以及他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有时它是通过旁观的人的描述,来回忆梵高生前的言行。我印象很深的一面,是梵高抱着旅馆的一个小女孩坐在腿上给她画画,小女孩被她妈妈抱走说会打扰梵高,梵高很不舍想留下她,一直一直说着“sheis notrouble”。但小女孩的妈妈却并没有搭理他,仍把小女孩抱走了,那一幕梵高手中握着画笔搭在桌上,尽显了这个伟大画家的孤单凄凉。还有在湖边画画时,一只乌鸦飞到他的身边,啄食着他的面包,他丝毫不在意午饭被吃了,只是笑了。连只乌鸦靠近都使他感到开心,从船夫的口中,到我们看到的画面,不得不说《至爱梵高》将梵高的孤独体现的淋漓尽致。
梵高很爱写信,信是他试图与世界保持联系的渠道。而我们都知道,梵高写信最多的人是他的弟弟,他唯一的亲人。在梵高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信中,有一封信为人所熟知,梵高写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但这位伟大的画家在生前,不被人了解,也不被人认同,没人能陪他一起看到他心中的那团火。在一部科幻剧《神秘博士》中,有一集,是将梵高带到了2010年的奥赛博物馆。神秘博士询问正在讲解的教授,在一百字内能讲述一下梵高在艺术史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吗?教授回答,在他的心中,梵高是最伟大的画家,梵高将他饱受折磨的人生痛苦转化为醉人的美丽,他不仅是最伟大的画家也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一。剧中的梵高激动落泪,剧外的我也很想穿越时空去拥抱这个终身未能得到认同的伟大画家。
“至爱梵高”,就是“loving vincent”,是梵高写的信中最常用的结尾。电影的结尾放了很多封信的片段,最后一段最让我动容:
在大多数人眼中我是谁?一个无名氏,一个不招人待见的人,一个从来也没有,也不会有社会地位的人,简而言之就是比卑微更卑微的人。好吧。即便真的是这样,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作品告诉所有人这个籍籍无名的人心中燃烧的追求。
中国红观后感篇3
在这个周末的两天中,让我比较有感受的就是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
从前古诗词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令我讨厌的事物。诗中的一个个字,像极了带有病毒的大细菌,总是让我头痛。要背古诗时,我就心情烦闷,却又只能咬牙切齿地背诵。
但自从比较近两个月坚持看了这个节目后,我对诗词有了更多的了解,不再厌烦,反而有些喜欢上了古诗词。
星期六那天,我们一家照例打开电视欣赏《中国诗词大会》诗词竞技栏目,我的精神头儿也提高了许多。因为每次我都很想知道谁是擂主,还在心里暗暗地和节目中的选手较劲儿呢!
第一题出现了,开始几秒,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但转眼间就启动了搜索模式。突然,我的脑中灵光一现,很快想起了答案,并大声地说出了答案。这时的爸爸、妈妈和妹妹都没想出来,听了我的答案,都对我连连称赞。我听了开心极了,对后面的题更是全神贯注,认真观看,有时积极参与电视中的比赛;有时细心听点评老师的讲解,并默默地把关键之处记在心里;有时则反复斟酌字词,反复体会诗句,反复感受诗人的情感。在这个看节目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新的古诗,了解了更多古诗中的.真谛。
诗词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诗词是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诗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图画。周末两天里,我定时欣赏诗词,学习诗词,体会诗词,咀嚼诗词,这让我更加热爱诗词,也越来越感觉,诗词永远是中华文化耀眼星空中比较亮的星星!
中国红观后感篇4
我们的旅程从黄浦江终点开始。临江而建的二十多栋西式建筑是外滩最显眼的标志;一千五百米长的滨江路段,从泥泞的浅滩发展到一度拥有全中国近一半财富。连接外滩的南京路灯火通明,正是它,开启了中国人的近代化之路。拥有1700年历史的小镇,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古刹,闹市中的明代园林,曾容纳城市80%人口的石库门,镌刻着1万多个犹太人名字的.摩西会馆……变化的时代中,正是它们提醒着前行的城市,勿忘初心。
东方明珠、证券交易所、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飞上高空,我们将去触摸这座城市的金融王冠,俯瞰人类创造的垂直世界。中国最大的民用飞机制造中心、亚洲最大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全球最大的自动化码头,令人振奋的“中国速度”在提醒着我们:用最大胆的梦想展望未来,用最务实的做派拥抱现在,这就是上海。
中国红观后感篇5
?舌尖上的中国》被誉为是中国深夜发吃节目的开山之作。跟新中国很多事物一样,这片可谓是起步晚起点高,一出手立马把《深夜食堂》这样的海外发吃片给比了下去。正当都市小清新们为东京酱油炒拉面感慨不已的时候,蓦然发现天朝才是神一般的存在,小日本那些玩意简直就是渣渣,这片真给咱中国发吃党长脸。
?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美?简单来说就是接地气。工业化让人也变的越来越工业,离生存的本质越来越远。为什么那些廉价工业化高热量垃圾食品可以卖那么贵?因为它的顾客并不把它当作真正的食物,而只是一种商品,一个商品只需要具有和它的价格相当的包装,就一定会有人买。《舌尖上的中国》与以往美食节目的不同,在与它不是一个关于商品的故事,而是一个真正关于食物的故事。它的镜头没有对准各大所谓美食城市的`商业街,而是对准了我们经常忽视的人和物。包括黑龙江上的老鱼把头,香格里拉菜松茸的单珍卓玛,浙江菜东笋的包师傅,这些勤劳的人运用经验和智慧,提供了我们所吃的一切,也决定了我们要吃什么,怎么吃。包括做山西花馍的大婶们,宁波做米糕的顾阿公顾阿婆,兰州拉面的马师傅,他们的技巧决定了各地的风味甚至习俗。也包括你早已忘却的家乡菜,妈妈做的闷面,春节的团圆饭,无论承认与否认,它们都绝定了你一生的口味喜好。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关于食物的记忆,其实也是我们整个文明的记忆,甚至是我们自我认知的根源。古人通过“茹毛饮血”区分自己和蛮族,后来“南稻北麦”的分野,仔细一想竟然都是关于食物的。
我在加入深夜发吃党以后学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我想了许久,发现的回答就是:活的更明白了。为什么呢?要做饭自然就要买食材,就要辨别食材,就要懂油盐酱醋茶的用度,知道入口的五味口感是怎么回事。人活着就要吃饭,把吃饭这事整的更明白,可谓是活的更明白了。这有许多好处,活的不明白的人就往往容易被表象和虚假所迷惑。我们有些同胞拿着国外几块钱一大盒的哈根达斯当奢侈品,沉醉于日本饭团子(学名寿司,起源与日本古代长途干粮)的简单与纯粹,着迷于波尔多红酒的古典高雅,倾心于西式快餐店的工业气息,并拿出够外婆腌一年酸菜的钱买以上种种,充分说明现在没活明白的人何其之多。
中国红观后感篇6
今天晚上,9点的时候,妹妹和奶奶睡觉了,爸爸在手机上买了3张电影票,然后爸爸就开车带着我和妈妈去看电影。
等我们到电影院以后,我们领了票,爸爸还给我买了一桶爆米花,我们找到我们的房间,找到了我们的座位。我们看的电影名字叫《中国机长》,妈妈告诉我这个电影是刚刚上映的,评分非常高。我们就一起看,电影中非常惊险,主要演了一架飞机带了119名乘客,飞机前年的挡风玻璃在飞行中忽然烂了,又遇上很不好的天气。最后,那架飞机的机长带着119名乘客安全地飞回了地面上,看完了电影,我觉得我都不敢坐飞机了!
中国红观后感篇7
众所周知的“五一”来了,五一是劳动节,只听名字就知道是纪念劳动者的节日,所以我和爸爸就来到附近的公园,帮助环卫工人清理垃圾,美化环境。
进了公园后,到处都是一块块的草坪,小草散发出蓬勃生机,这都是环卫工伯伯阿姨为我们创造的。但是,我发现有些人不理解别人的辛苦,随处可见游玩的人扔下的垃圾和没吃完的食物,特别是休息的坐椅上和清澈无比的`小河或湖里都是随手扔掉的垃圾。我和爸爸都忍不住吐糟,这些人也太不讲卫生了,毕竟,环境需要大家保护,美好家园需要大家共同来创造。
劳动节嘛,是时候大干一场了。我和爸爸分工合作,我捡草坪和我能捡得了的垃圾,爸爸去捡那些我捡不了的垃圾。我拼了命地捡,又争分夺秒地把垃圾放入垃圾桶。虽然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但我感到非常快乐。终于,我把那些垃圾捡完了。果然,努力得到了回报,那些垃圾处理完,瞬间改天换地,到处干干净净,小草都开始高高兴兴地为我们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了。
通过这次劳动,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今后,我要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那么,就让我们在劳动中学会付出,收获劳动的快乐吧!因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快乐,让我们为那些天天付出劳动成果的人们点赞吧!
中国红观后感篇8
时光流转,世事沧桑。30多年来,女排姑娘有过成功登顶的荣耀与辉煌,也有过跌入低谷的徘徊和迷茫。但“跌的有多深,反弹就有多强”,正如主教练郎平所言:“中国的女排精神与输赢无关,不是说赢了就有女排精神,输了就没有。要看到这些队员努力的过程。”坚守为国争光的梦想,永葆求新求变的精气神,不忘初心,与时俱进,用专业素养提升实力,以开放包容博采众长,靠苦干巧干赢得竞争,这是新时代女排精神的丰富所在、持久魅力所在、深刻启迪所在,也正是新长征路上的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力追上时代的底气所在、力量所在。
历史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今天的中国,时代正打开一幅全新的场景,冲顶更需要坚强的意志、精神的伟力。面对决胜全面小康的艰巨挑战,面对困难众多的经济新常态,我们依然要发扬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去解决众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去化解“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风险,去应对暮气日长、锐气渐消的挑战,为民族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动力。
“再难的逆境也绝不言弃”,“可以被打败但是绝不会被打倒”,“哪有什么洪荒之力,不过是在咬牙坚持”,中国女排正是凭着这样的执着勇毅去拼搏去奋斗。今天,啃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硬骨头,涉过经济转型升级的险滩,都需要发扬女排精神,去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梦想化作风帆。
壮哉,女排精神!加油,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