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的读后感优秀7篇

时间:2024-05-28 作者:Monody

读后感就像一道窗户,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很多人通过读后感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鸣,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管理类的读后感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管理类的读后感优秀7篇

管理类的读后感篇1

卓有成效是可以被后天培养的,在这本书里,就是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同时,让每一个读过此书的读者明白,每一个智力工作者都是一个管理者,是否在履行管理职能不在于是否身处管理岗位,而在于是否像一个管理者一样在思考,是否以做出贡献作为自己的信条。

书中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几句话:

“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这一句解释了一个现象,很多很有才能的人并没有做出耀眼的成果。

关联到现实环境里,时常以为只要具备了专业知识、有才能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这种想法并不可取。

如今智力工作者比比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才能,如此一来将很多人结合在一起之后也许会适得其反,往往越是有才能的人越是自视甚高,久而久之会沉浸在自己的才能里不能自拔,这对组织是一种伤害。

每个人都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恃才傲物”,是否仗着自己的一点小技能沾沾自喜而不自知。

对于组织而言、好的成果才是王道,这要求每个智力工作者要自省,以贡献为出发点来思考工作,规划行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将才能转化为成果。

“精而后博”,时常被一个全能人才的神话所吸引,觉得某个岗位就是需要一个样样通的行家,但是现实当中很少有这样的人,况且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精通多个方面的知识。

作为普通的一员,应该有专长,精通某一项技能之后自然会有一些东西触类旁通,加之辅修一些其他的跨学科知识,成为一个既精又博的人,因此,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先做精再图博。

“花在会议上的时间越多,是组织不健全的表现”。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出发,会议过多除了组织不健全可能还有流程的问题,也许还有一些组织之外的因素。

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过多的.会议都会挤占工作时间,使得本就不多的自我可支配时间变的更少,这对于组织的健康运行是一种伤害。

引申到现实工作中,如果作为会议组织者,我们要权衡一件事情是否适合召开一个大的会议,召集很多人参与其中。如果作为参与者,很多会议又是否有必要参与其中。

书的篇幅不长,但既有让人醍醐灌顶的金句,也有很多方法论,比如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有效率的利用时间,通篇下来获益良多。

要掌握自己的时间,以贡献为己任,发挥自己和同事的长处。

厘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做有效的决策,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建设、发展组织,实现愿景目标。

管理类的读后感篇2

开始拜读《管理的实践》是源于王老师的推荐和完成读书报告的目的,但读着读着,我越来越惊讶这本介绍管理学的书竟然是德鲁克先生在1954年写成的,里面提到的好多管理的方式方法好像就在我们身边。

首先,本书是系统的介绍管理的书,不同于我们开得其他更加专攻某一项管理领域的课程,我们在管理工作中的很多困惑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书中的内容无所不包,同时又写得浅显易懂(翻译的也很好,不像《管理大未来》好多地方的翻译值得推敲),这也是我们读书是常常会产生思想共鸣的原因之一。正如译者在扉页上写的该书是“最棒的一本讲述’管理如何能够复制’的著作”。

贯穿全书的三条主线:管理企业,德鲁克以西尔斯企业发展为例,介绍怎样去管理发展一个企业。使我们知道企业是由人创造和管理的,而不是由“经济力量”创造和管理的,而且我们不能单单从利润的'角度来定义或解释企业;管理管理者,以福特的衰败为例来说明企业缺乏管理者将是一灾难。因为管理者是企业最基本的资源,也是企业最稀有、最昂贵、最脆弱的资源。

而管理管理者的要求是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要为管理者的职务建立适当的结构;管理员工和工作,分析ibm管理员工和工作的模式,采取合理的薪酬激励并。人力资源是在所有经济资源中,使用效率最低的资源,也是最有希望提高经济效益的资源。

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确认顾客要什么、想什么、相信什么、期望什么,这些是企业高管必须接受的客观事实,高管必须要尽一切努力从顾客那里获得答案,而不是试图猜测顾客的想法。

管理必须同时需要考虑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成果和绩效,这是企业存在的目的;

二是在企业内部共同工作的人所形成的组织;

三是外在社会,也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其次,如果想提高对管理的认识或提高管理水平,《管理的实践》现在仍然能很好的适用。现代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无论是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客户导向的营销、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还是最近非常流行的平衡记分卡,我们都可以在该书中论述中找到源头。

最后,

1、盈利不是企业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而是企业的一种约束因素。

2、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

3、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或专业化的尝试,试图消除所有的波动、风险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创新和成长。

4、如果没有适当的组织原则,管理层级只会不断增加。西方社会最古老、最庞大、也最成功的组织—天主教会,已经充分证明组织真正需要的层级可以减少到什么程度。在教皇和最底层的教区神父之间,其实只有一个层级—主教;

5、管理不是一件由许多体力劳动者从事的工作,而是一件需要由具有想象力和受过教育的人员进行理性分析和概念思考的工作。

6。因为管理能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越是高层管理者越是应该集中与组织长远目标。

7、最徒劳无功的做法是为错误的问题寻找正确的答案;

8、决策的先决条件是先剔除根本无法接受的行动方案。

时间关系,本次读书没能深入研读,但深感《管理的实践》是本好书,值得再读,三遍四遍亦不为多。当今管理成功的企业中到处可以看到书中提到的管理理念的影子,而书中提到的管理中的缺陷在当今企业中也不乏存在。正如德鲁克所说“管理绝不可能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的确,管理不是数学公式、物理原理,它没有标准答案,但如何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对管理的准确拿捏的的确确是一门艺术。

管理类的读后感篇3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先生于1954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学著作,用他自己在序言中所介绍的,他认为“这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职责的管理书籍”。并认为“这是那些准备只读一本管理书籍人士的最佳选取”。

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首先介绍了管理的本质,之后针对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工作这三个企业管理的资料重点介绍了管理的结构,最终归结到“当一名管理者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德鲁克先生在书中强调了“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营销和创新”这样一个观点,这同通常状况下我们所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比较起来,的确大相径庭。德鲁克先生认为,“利润只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约束条件,远远不构成企业存在的目的“。但他同时承认“企业务必有足够的利润才能经营,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职责,也是企业对自己和员工的首要义务”。虽然我还不能充分理解他这一观点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但是我很喜欢他的这一说法,因为这让我感受到企业的存在具有了蓬勃的朝气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不仅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经济价值。

彼得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阐述的另外一个与我日常工作切实相关的资料是企业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他认为“人类在精神和心理方面都需要工作,如果不工作,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崩溃瓦解。因此管理层的任务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工作欲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企业需要的绝不仅仅仅是还过得去的绩效,企业需要员工充分发挥潜能,达成最佳绩效。员工需要的也不仅仅仅是能有所表现的职务,他需要的工作务必能为他的潜力和才华带给最大的发挥空间,给予他最大的机会持续成长和表现卓越”。因此,他主张“员工能做的.规划越多,就能为自己的工作承担越大的职责,因此生产力也就会越高。如果员工总是听命行事,那么只会对工作造成伤害”。

彼得德鲁克先生透过这种角度说明了企业透过这种管理方式,即让员工在工作中具有更多发挥自己主观潜力的机会,并且让员工能够看得到自己的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目标之间产生实际的联系,实现企业和员工以及员工的工作之间在工作目标和切身利益上的统一,最终就能够实现企业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员工在自己的工作中能够发挥的自由空间越大,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也就越大,因而工作能给员工带来的成就感也就越强。由此我想到在团队工作中,作为中层管理者,在指明工作目标和工作程序之后,我也就应有意识的为自己的团队成员留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团队成员能够有机会和余地规划自己的工作进程,并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努力达成工作成果,进而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和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像彼得德鲁克先生说的“员工对企业的要求,在基本的经济报酬之外,就是自我实现。员工在企业中感觉到自己的潜力提高、地位实现,做完成的工作对企业具有好处,也就是实现了工作成果”。

彼得德鲁克先生的这本《管理的实践》,对于我这样对企业管理实践不深入的人来说稍显枯燥和晦涩,但他朴实的语言以及书中所列举的企业管理的成功案例,的确让我对自己日常工作中所见到的、所感受到的企业管理的过程和片段产生思考并有所启发,尤其重要的是,他的那些理论让我对自己日复一日重复工作背后的好处有了一个更合理的观察和思索的角度,并把自己以前无意识的管理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管理实践,在带领团队实现工作目标的同时,也为团队成员和我自己的自我实现做出具体的努力。

管理类的读后感篇4

学习了《精细化管理》一书,我不禁问了自己:什么是精细化管理,是不是分工越精细就越好呢?我带着这个疑问,又重新学习《精细化管理》,感触很多。

我自己对精细化是这样理解的.:精是专业技术程度,包括管理者的技术水平和工人的技术水平;细是生产中的细节,是生产统筹的方式;化是精与细的职业化程度。所以说精细化管理是根据当前现有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利用,协调人与物的关系,使其达到最优化。这样可以发挥人与物的最大生产能力,不但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员工的工作难度和劳动强度。所以说,精细化管理不是越精细就越好,而是适应现有的生产情况才是最好。这些说到很容易,但是要做到确实很难,什么样的生产情况应该精细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

推行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哪个企业也无法逃避的。从凯玛特和沃尔玛的竞争,到日本丰田精细化生产和美国戴尔公司的零库存管理,我们可以看出,未来企业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微之处见功夫,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在实际竞争中,差距就开始于细节,因此精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精细化管理已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然而如何观察细节,如何管理细节,确实令人棘手的问题。我们不能只考虑目标,很多时候更要考虑过程,毕竟没有过程,目标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的意义。确定目标只是个开始,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注重过程也就抓住了结果。所以说精细化管理只是找到了企业发展慢,效率不高的病根,但是如何开药,还需要自己仔细思考,试验,找到一套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没有什么制度是绝对的好,或者是绝对的不好。在我国西汉就有两个将军,两个人管理军队的模式完全相反,但是,这两个将军的军队却是战斗力最强的两只部队,屯戍在边疆,匈奴不敢侵犯。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这里提到的广就是飞将军李广,程不识是当时和李广齐名的大将军。

精细化是为了提高质量,形成一套合适自己企业发展的制度,而不是单纯的精细,还需要统筹安排,分清轻重缓急,必要的时候还有精简化,以提高效率。

管理类的读后感篇5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彼得德鲁克的一本经典之作,在四十年后的中国,被公认为年度最值得阅读的十本书之一。相对于其他深奥难懂的管理学著作,这本书的确称得上“简单”,书中八个章节阐述五个重点,条理清晰,字字珠玑。由于我的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3个月,以前在大学中学到的管理学知识很浅显且由于对管理学那些大部头的理论著作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感,所以,这本书在我看来,还是有一些地方没有完全看懂。

德鲁克首先是一个社会生态学家,一个社会生态学家对管理学有这么深的见解真的很不容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两个同属于一个大的学科范畴内的研究方向,从表面上看起来两个研究方向可能风牛马不相及,但是,深入推敲后,往往能结合两者共同具有的优点得出超乎想象的成果。或者说,用完全不同的学科眼光去看待以前看了千百遍的现象、定理、公式、规律,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比如很多心理学家研究管理学,积极理学理论和眼光去看待公司管理,得出很多经典的管理心理学定理,获得诺贝尔奖。这其实是一个眼光的问题,也是一个看事情角度的问题。早年一个很流行的广告,一个小女孩告诉自己的妈妈,苹果里有星星,妈妈不相信,“苹果里怎么会有星星呢?”,小女孩把自己的妈妈拉过来,把苹果横向切开,里面果然有星星!原来,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成切苹果要纵向切开,从来都没有尝试过横向切开会有什么发现,但是,可爱的孩子没有经过定势思维教育的'训练,敢于大胆的尝试,于是,从苹果里发现了美丽!

这是一本很简短的书,除了第一章破题“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强调读者卓有成效学得会,以及最后一章结论: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强调读者一定要学,一定要会,在短短的175页,八个章节当中,提出了五个重点,依序为时间、贡献、发挥人的长处、要事优先以及有效的决策。够简单了吧,只要你学会掌握时间,重视贡献,发挥人的长处,学会要事优先以及做有效的决策,就可以卓有成效,成为一个卓越的管理者。简单归简单,学得会不等于做得好,很多武侠小说中的男主角,刚开始时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愣小子,后来偶得一武功秘籍,刚开始练时,还很稚嫩,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苦练了n年之后,终于成为名震武林的大侠。卓有成效的五招,也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最终才能将追求卓越变成一种习惯,才能发挥出无穷的威力。

在一个公司中卓有成效讲究的是绩效,绩效的好坏,要有个客观的标准。判定的结果才会让人心服口服。让知识工作者心服口服,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只要心服口服,可以让他们将原本是外界的目标压力,转化成内心追求成长的动力,不用浪费精力为落后找借口,专心致志为超前找答案。只要同辈做得到,不服输的自己也可以做得到。卓有成效的个人,像是一个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刺激每个人成长,帮助公司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组织。

德鲁克老前辈将管理的适用性扩展到了非常广泛的范畴,组织类型从企业/商业延展到了几乎所有的各类社会组织。只要有组织就需要管理,同时只要需要做决策就需要管理者。“管理”不再是高层经理的特权,管理者的队伍扩大了,管理者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不论其是否有下属,不论职位高低,只要是因为其职位和知识他们必须在工作中做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而不论职位高低,只要你是一位管理者,就必须力求工作有效。作为一个教育行业的公司,其核心工作是整合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培训机构等这些社会资源,最大化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创造价值,其从业人员的工作,绝大部分是组织、整合、协调、沟通及管理。因而,在公司内部绝大部分员工应属于管理者的范畴,管理者不应只局限在中高层人员,也不能只局限在有下属的人员。公司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及自己优劣势的情况下,适时提出了战略目标,怎样去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有赖于公司绝大部分员工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即是他们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这是我读书的一点点感想,书中还有很多地方我似懂非懂,以后要加强管理学方面的学习。

管理类的读后感篇6

对于番茄时间管理法,我有一些体会。以前有一阵子我特别忙,两个项目同时到最后阶段的时候,那上班连一分钟都显得很宝贵。在这种情况下,我自发地使用了倒计时的方法。对一件任务,设定一个目标。由于时间实在太少,所以设定目标的时候基本上也是以分钟计算的。比如下班前10分钟,在任务不忙的时候都是磨蹭过去或者上网看贴就过去了,但是在那个时候,感觉十分钟可以干很多事情。比如可以写一篇几百字的博客。

我发现,随着任务的完成时间用分钟来计算之后,对一个任务的计划就不会很宽松。相信大家有体会,如果没有时间上的压力,大家用小时来安排任务的时候,如果一个任务其实不需要一个小时来完成,我们也有办法把它磨到一个小时才完成。其实这个时候时间就浪费了。这种情况,我碰到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有个人,我估计他的时间安排是以天计算的。所以无论什么任务交给他总不能在一天之内完成。这个事情让人十分郁闷。

当然,作为任务计划的时间安排,也不能估计那么精确。比如我之前的一个任务,我计划25分钟完成,但是由于碰到几个问题,最终超出5分钟才完成。这没什么,因为当计划的.时间快到的时候产生的那种紧迫感会大大地提高效率。比如我之前用30分钟完成了一个快速开发框架的搭建,其中还排除了几个问题。所以当完成任务的时候也格外有成就感。

管理类的读后感篇7

被选着优先来看的一本书,在同事的书柜中看到,遂决定优先看此书。一路读来,还是很不错的。在这里记下记忆深刻的几个观点:

1、谁是管理者:

在本书中,“管理者”一词,将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由于其职位和知识,他们必须在工作中做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这里有举例的战场上的一位青年步兵上尉,明确指出。行动的决策由战场上的每个人自己决定。这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的理解是有很大出入的。

2、关于组织的用人。

关于选用全才的认识。我们任用的人才,充其量也只能在某一项能力方面比较优秀。而某一项能力较强,自然在其他能力方面就不免平平了。

我们必须学会这么一咱建立组织的方式:若某人在某一重要领域具有一技之长,就要让他充分发挥这一特长。我们不能一味拔高能力的标准来期望管理者的绩效,更不能期望万能的天才来达成绩效。我们只有通过改进工作的手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力,而不应该期望人的能力突然提高。

你弹莫扎特的曲子时,也许不可能像钢琴家施纳贝尔演奏得那样好,但是并没有理由说,你不必像施纳贝尔那样地练习音阶。最伟大的钢琴家,如果不肯辛勤演练,也一定无法演奏莫扎特的曲子。

3、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

(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2)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

(4)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

(5)最后,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4、时间管理重点项

(1)人事决策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因为决策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只有在反复考虑多次之后才能看清楚。通用汽车公司前任总裁斯隆先生的例子。初步判断后,隔几天甚至几星期后,再拿出来重新考虑,而且不会受第一次判断的影响。斯隆先生一向以知人善任而闻名。

(2)诊断时间,用本子记录并分析。华为时间管理中有详述。一总经理参加礼貌性聚会后的反思。

5、用人:

多个军方用人的实例,如林肯时期的南北战争,格兰特将军的故事。一家连锁商店总经理提拔年轻职员的故事。一位主管如果说少不了某人,那么不是主管不行,就肯定是那位少不了的某人不行,甚至于两人都不行。所以,他的做法是立刻将那位“少不了的某人”调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