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发现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心得体会是一种对经历和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名人故事的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名人故事的心得篇1
从小培养责任感
教育典范:19xx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点评: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否则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恰当应用期望效应
教育典范: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他的班主任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的无能。她把爱迪生接回家,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爱迪生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爱迪生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与母亲的教育和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是分不开的。
点评:父母的期望应当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并且要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父母的期望是家庭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捕捉成才的敏感区
教育典范: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叫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菊的花瓶。在麦克斯韦的笔下,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则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就开始教他几何学和代数,培养他的数学才能。
点评:发育正常的孩子在五六岁时会对某一方面表现出极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心。父母要及时捕捉孩子的“敏感区”,顺势予以引导,为孩子的成才打开通道。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育典范:在德国,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参加修剪草坪之类的劳动。在美国,1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饭,几乎看不到父母端着饭碗
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
点评: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已经成为国内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弊端。事实证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的欠缺,已经是我们目前教育再也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
名人故事的心得篇2
第一,尊重孩子的提问,注重智力的培养。我们一直没有刻意的去教她学习什么,只是在孩子提问的时候认真回答她提出的问题;在她喜欢看的书上面教她认一些字,给她一些她喜欢的书与碟子,让她自己学会放,怎样讲故事,平时在我讲一次故事,然后让她自己再讲一次给我听,使她对学习有着深厚的兴趣。
第二,尊重并引导孩子的思想,的培养。重视孩子的道德培养,不管在什么场合,要求做到不打人,不骂人,不说脏话。我们做父母的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在家里,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做到不说脏话,不做过激行为。在孩子发现父母做错了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要主动承认错误,并引导她在犯了错误时也要勇于承认。
第三,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尊重,尊重不等于纵容。在平时,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就必须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多商量问题,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是我们父母自己遇到同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做,是会像孩子那样做吗?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观念、模式、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定孩子该做什么,不准做什么,更不能利用家长的权威去压制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与独立性,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自己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学会涮牙、洗脸、穿衣等,让孩子自己学会独立思考,让孩子有自己的能力与知识。
上述这些只是我平时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现在是独生子女的时代,在幼儿教育上,我们也经历了一个从无知到渐知的过程,在教育子女这方面,家庭环境的区别,造就不一样的教育方法,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健康成长,出类拔萃,值得骄傲,但我相信,只要做父母的能够注意方法,因材施教,孩子们一定要取得成功,走向辉煌。
名人故事的心得篇3
大家好我是xxx妈妈,周一收到老师的短信要我为他们班级写一篇育儿心得,说实在的当时我都懵了,育儿经验不知道自己有还是没有,这些年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我一无所知。
我个人觉得孩子应该在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成长,享受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玩,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方式,这是我认为最佳的教育方法,在玩的过程中不紧可以让他们获得无尽的乐趣还可以学到各种知识,,通过游戏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
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渐渐长大了千万不要在他的同学朋友面前批评或打骂他,那样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也会破坏你和他之间的感情。平时给他买一些他喜欢的故事书,每天晚上陪他一起读故事,这样可以养成一个阅读的好习惯还可以从中教他认识一些简单的生字。
重视孩子的道德培养,在公共场合要求做到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我们做家长的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在孩子面前要做到不说脏话不做过激的行为,当孩子发现父母做错事的时候我们要主动认错并道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平时在家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的玩具自己整理,早上起床后自己整理床被,虽然他们整理的不是那么的理想,但是可以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
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初浅的育儿心得,相信各位家长朋友一定有比我更好的育儿方法。当然,教育孩子更需要整个家庭齐心合力,一致教育,同时还要配合幼儿园老师,做到家园共育,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名人故事的心得篇4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孩子的坚强性格 ,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孩子的抵抗和战胜引诱的能力。换言之,教育不能没有惩罚,适当的惩罚是有教育作用的。如何惩罚孩子:
惩前必“言”。
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在惩罚之前,可先对孩子提出警告,警告就会让孩子警惕:他必须改正错误,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是孩子知晓,父母之所以动用“惩罚”,是因为其本人犯了错误,且屡教不改,致密不悟,父母只有改用这种形式对他进行刻骨铭心的教育,否则,易“积小恶成大恶”。
言出必行。
假如父母警告过孩子当他犯错误时要惩罚他,那么在他犯错误后父母一定要实行你的惩罚诺言。一般说来,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心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使他立竿见影。假如父母不处罚,以后就难以管教,惩罚也失去了特殊的教育作用。
消除隐患。
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通过惩罚,使孩子长记性,“犯了过错的人应当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到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的要使他们日后不去再犯。”二是惩罚的开始与结束要明确,不要让家中一整天都充满激愤气息。惩罚完毕,一切便算过去。父母在孩子饮食、零花钱等方面的后勤服务不能全部取消,要使孩子感到自己是因错而受“惩”,父母不会因此对他全盘否定。赏罚分明。入情入理,孩子易于接受。
不用体罚。
体罚是一种单纯的“棍棒+粗口”的原始教育,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极为不利,它教给孩子的是如何处理恼怒的错误方法,易被孩子的“迁移性运用”于同学乃至今后的同事之间。
名人故事的心得篇5
在这暖暖的午后,泡上一壶香茗,在那沁人心脾的清香中,我轻轻地翻开一本《中外名人故事》,犹如走进了名人殿堂。我看到了一位位平凡而又胸怀大志的名人,听到了他们那铿锵有力的豪言。领略了那一个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高尔基的认真,钱学森的爱国,诺贝尔的奉献,达芬奇的勤奋……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高尔基是一位著名的苏联作家,他辛苦创作的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和其他的人们》正在上演。导演却没经过高尔基的同意就把结尾改成布雷乔夫死了,观众们的反应很激动,但高尔基却硬要把结尾改回去,原因是布雷乔夫根本没有死。导演没办法,只好顺着高尔基的意思改回去,但这样一来,观众的反应差多了,而高尔基却很满意,因为他尊重了事实。
我不禁要感叹:如果人人都为了索取种种利益和效果,不分黑白,颠倒是非,那么世界将会是虚伪的。至精,至善,至诚,乃认真的最高境界。
轻轻合上书本,华罗庚的聪慧,让我钦佩,孙敬的刻苦,教我勤奋,安徒生的经历使我赞叹不已……
这本书,不仅是名人的'史诗,还是一首首催人奋进的壮歌,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意气风发,豪情万丈一步一步的走得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