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年》的读后感6篇

时间:2024-06-09 作者:Gourmand

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情节的回顾和总结,让我更加系统地理解故事发展,我们写读后感时,要注意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与文章内容紧密结合,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季羡林《年》的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季羡林《年》的读后感6篇

季羡林《年》的读后感篇1

一、我以朴素为美

季羡林先生曾经骄傲地说:“我以朴素为美”,看似简单的句子确映射着如今社会中最珍贵的品格。现在人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太多的浮躁、奢华,“朴素”一词似乎不再是美好品格的象征,反到多了份揶揄和轻视,人们心中的那份淡泊和朴实已被商品社会大背景下的功利之心所取代。成长在新时代下的年轻人未曾经历过建国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更无法想象父辈口中描述的“粮票”配给,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年轻人从小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不难产生互相攀比之心,追求名牌、奢侈品、网红打卡,不仅造成了物质上的铺张浪费,更重要的是无法让人的心沉静下来,也就无法成就大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志行高洁,安贫乐道,沉下心来,专心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扫去内心的杂念,摒弃浮华和虚荣。如今国家倡导勤俭节约,更应该以简朴的态度去追求更有价值的.东西。

二、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书中道:“感恩图报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之一。”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感恩更是一种大智慧,对长辈、对亲人、对身边的人都应该心怀感恩。

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我们最应该感恩的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生命,感恩赠予。随着我们的长大成人,父母也一天天老去,他们可能不需要儿女给他们买多少的物质商品,陪伴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当我们还在呀呀学语、跌跌撞撞学走路的时候,他们不厌其烦的教导着我们;当他们有一天步履蹒跚,我们能否耐心的和他们交谈,有朝一日成为父母的避风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养育之恩是人一生当中最需要学会的一种情感。

我们每个人都会步入社会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曲折,当我们遇到困难有人给我们雪中送炭的时候,我们一定心怀感恩,感恩老师、感恩同事、感恩朋友。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应该对谁好,也没有谁必须要帮助谁,年轻人更应该学会感恩,刚步入社会的新人,磕磕碰碰可能走了很多弯路,如果能遇到前辈温暖耐心的给予我们帮助,一定要将他们的恩惠铭记于心。懂得感恩和回报的人,心理装着芸芸众生,一定是大气和包容的,常怀感恩之心,才能拥抱生活。

三、压力,拼搏的动力

季羡林告诉我们:“虽然压力会越来越大,但是千万不要被压力所击垮,要正确的面对压力,把它变成动力”。现如今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人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免会产生畏难的情绪。但人如果没了压力也就没有了奋斗的动力,人生的价值是在奋斗中实现的,“温水煮蛙”的日子只会让人变得弱不禁风,当真正的大风大浪来临的时候,却没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苦难和磨练,所以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去奋斗,对社会对家庭有一份担当和责任感,而不是养尊处优做一名“啃老族”,奋斗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困难和压力,就需要我们正确的面对他,将这种压力转换成奋斗的动力,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季羡林谈人生哲学》一书中涵盖了做人、说话、成功、时间等九个方面,我选择了几个感悟较深的方面进行了分享,让这样一个秋日的午后更加有纪念意义。信息科技的发展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查资料,看电影,聊天,书本可能不是人们工作之余的首选。但书籍可以让我们沉下心来,读书可以明智,可以知理,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让我们的格局变得更加宽广,尤其是纸质的书籍,捧在手里更增添了些阅读的雅兴和氛围,最后再次感谢医院工会提供给我们的书籍,让我在这样一个秋日的午后感悟颇深,收获满满。

季羡林《年》的读后感篇2

趁着十一小长假读毕了《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感受颇多,现分享些许读后感。

作者在第一辑人生漫谈中提到: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保持心情的平衡。所以,中庸不极端的态度应该是,既能脚踏实地去耕耘学业事业,又能仰望星空顺其自然,而不是像我曾经那样努力一段时间后浑浑噩噩,与不可更改的事实作无谓的斗争。失之坦然,得之淡然,顺其自然,大抵就是这个道理吧。

第二辑做人与处世中,两篇印象较深。一则是引用冰心前辈为他人题的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不必奢求太多,要有自知之明,知足常乐即可。做人也要有原则,各年龄段各角色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有取舍。另一则涉及到的是出自《论语》的典故,“三思而后行”这是众人熟悉的,多数人也认为反复权衡再抉择是必要的,曾经我也是这样认为的,然而,其后还有一句“再,斯可矣”,意思是做事诚然要小心谨慎,但过分犹豫则不可取。现在想想,昔日被教诲的所言极是。

再者就是,第三辑里我们面对的事实中《论恐惧》的文篇,作者以蒙田的短文为引,折射出其对待恐惧的态度,简而言之即是,遇事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处变不惊。这点于我是非常适用的,到了任何环境都应学会适应和融入,面对任何困难都应极力克服和解决。 以上是较能打动我的章节,给予了我思维上的转变和行为上的`指导,希望对于你们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总之是一次很愉悦的阅读体验了,收获颇丰,我最希望的状态是,从书中习得的智慧将伴随着我,从容与自信地走完接下来的人生。希望你们也是这样的,自信而从容,笃定且真实。 今日举国同庆,趁此良机,写下此文,与你们分享喜悦。祝你们平安喜乐,万事胜意。

季羡林《年》的读后感篇3

季羡林大师已经仙逝了,但是他说的“做人与处世”的道理依然鲜活,还会让人受益匪浅。他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处理得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关键是怎么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个: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就是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表面上看是胜利了,大自然真得被他们征服了。自从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能惩罚的。报复和惩罚的结果,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层出洞,物种灭绝,淡水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等等,不一而足。

中国或者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或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我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我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结果也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

至于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出自私心杂念。解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我认为大师的话说得太好了,只可惜被很多人忽略了。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性的“征服”,因此,我们目前正在遭受着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天灾人祸不断,自然灾害频繁,不是水灾就是旱灾。前年,老天爷把北方的雪下到南方,北方缺雪南方成灾;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在下雨、下雪,可是云南和四川部分地区,一直干旱无雨,天天说饮水困难、喊森林防火;现在许多老年人的疾病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也有高血压,富贵病越来越多,糖尿病、肥胖病成了多发病,脑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成为现代人死亡的罪魁祸首,这些现象都与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有关。近年来社会上假冒伪劣的产品层出不穷: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等等,让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也成了问题,令人沮丧和叹息,但老百姓对这些事又无能为力。

我很赞同人与人的关系贵在真诚和包容。没有真诚难以产生互信,没有包容难以和谐相处。所以大师说的“真”和“忍”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消除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就是要消灭心中的私心杂念,一点也不错。淡泊名利,心平气和,内心不会太纠结,自然也就平静下来了。这点老年人较容易做到,年轻人就不容易了,尤其是当年轻人正处在创业阶段就更难做到了。但希望年轻人也需要掌控好自己,做事不要太功利了,否则,也会欲速不达的。

我读了文字,谈了这些话,是为了让自己快乐,也希望朋友们快乐;但结果是感觉这些话题有些沉重,不可能让人快乐,也许是事与愿违了,那就不再多说啦。还是抄几个笑话请博友们笑一笑吧。祝愿朋友们愉快多,苦恼少,健康、幸福到永远!

季羡林《年》的读后感篇4

这本书是由季老的随笔散文整理汇编而成,每一篇文字都在探讨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汇总在一起,就可以相对比较全面地了解季老对待人生的哲学和态度。当然,季老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宝贵而丰富的,可这本书却编得让人不敢恭维,实在是有太多重复的东西了,看到后面,有些篇章感觉有凑数之嫌。话虽如此,编排的失误依然挡不住季老的光辉,此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不过大可不必像我这样买书来读,网上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读到此书。

要说感想的话,个人认为书中有两个话题特别值得谈一谈,一个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

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老明确告诉我们,他认为一个人存活于社会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窃以为季老说的这个传承应该包括生命的传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以及环境的传承等所有这些需要或者是应当传承的东西。这个观念跟南师(南怀瑾)经常在自己书中提到的颇为互通,不过南师喜欢引用宋代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是非常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在我国很多知识分子身上都有体现,它是中华民族的特产,在民间也有很多体现,譬如中国人重祖先就是一种“承上”。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华夏民族的文明历程才得以一枝独秀地延续五千年之久,而不像其它的文明曾经辉煌一时,却无法延续。写到这,我想起了以前有一个人曾跟我说过的话:“我现在车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还有什么好奋斗的啊”,相比之下,他的人生价值是否有点太少了呢?

关于安身立命的问题,季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二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个人的思想感情之矛盾与平衡的问题。对于人与自然的问题,季老一直都是忧心忡忡,他看到现今环境污染严重、臭氧层空洞、物种灭绝、淡水短缺、温室效应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等问题,反复强调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出路,不要老学习西方的“征服自然”,还引用恩格斯的话“人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或胜利,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我想这些大家都有体会,可以自行判断。对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季老只谈了对待好人的二字箴言“真”、“忍”,这两点我认为不必细说,大家自己玩味下会更有感触,那么如何对待坏人呢?又如何区别人之好坏呢?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第三个是个人的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这点其实是季老在书中谈得最多的,因为说白了,也就是如何自处的问题,书中探讨的关于命运、福祸、礼仪、道德等等诸方面的问题,都是关于如何自处的,如果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平衡心,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最后,我写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受季老启发而来,如果觉得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就去看看季老是如何思考的吧。在这个思想混乱、价值观缺失的末法年代,能够通过向大师们学习而使思想得到一点涤荡,会是非常有助益的一件事情。

季羡林《年》的读后感篇5

“听雨”这样一个简单的题目,作者却围绕着它写了这么多,主要内容为自己喜欢听雨,关于雨声的诗词,听雨时的心情,听到雨声时的联想。

雨声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雅人才能听懂。听雨听出了一生,心情颇为复杂。

读了季羡林的《听雨》我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四个字:不能忘本。

虽然我从小在城里长大,但我也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所以我对农村里的一切一切都还蛮熟悉,也很亲切。那里有绿油油的麦田,白花花的棉花。

当初在农村住的那段时间里,如果说那些绿的庄稼需要水分滋养的时候,看到下雨,听到雨声,我就很高兴,无论我在哪里。有时候有些小孩说下雨吧,就不用去地里干活了。唉,但我却有另一番感受。我会因下雨而高兴,也会因下雨而忧愁。高兴是因为雨水的降临,解决了燃眉之渴,净化了空气,到处一片清新;忧愁是因为,许多棉花成熟之际,是不需要水的。那是更需要阳光,其实我也很喜欢阳光的味道。

现在无论在哪里,我也不会忘记我曾经在农村生活的那段日子和对农民、农村的深厚感情。虽然我没有蒋捷那样很复杂的心情,也不可能像季羡林那样把自己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但我同样知道下雨时,我会为麦苗感到高兴,也会为棉花感到忧虑。

这就是雨,这就是听雨。

“天义有意,听者有情。”

季羡林《年》的读后感篇6

前些年,社会上对季老炒得特别热!一会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一会有人说是国宝。之后季老自己出来将四顶帽子一起都摘掉了。说心里话,我由此特别特别地敬佩!在此刻人们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时他却视名利如粪土!如此说的人特别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几个?

当时人们如此地关注这位老人,说白了,其实就是奔着他的大名声来的。说来,这不得不令人觉得世间很多事很可笑也很无奈!

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谈人生》这本书,可是我翻了翻,最终还是没有看。当时我觉得文字特别平实,平实得一如身先街坊的老大爷在对你语重心长地讲道理,我觉得文字太老,语言也不是我平时所喜欢的.那种特别有活力的那种,我想,大概是因为老人的文章都是如此。平淡、朴实,没有华丽的装饰点缀。并且观点也很老人,像是将世间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我就不想看了,认为年轻人还得看一些冲劲足的文字!

可是,最近季老辞世,同期辞世的还有任继愈,我和朋友一起缅怀季老和任老时,生出了不少感慨!季老一生是平实的知识分子形象,从来就不张扬,晚年竟如此地受社会关注,是社会上真的认识到他的非凡和成就了吗?还有任老,他走了,很多人才明白中国还有一位任继愈!作为学者,耐得住寂寞是学者的优秀品质,而社会如此功利,又是社会的悲哀呀!

回到家里,我又一次拿起季老的书,在小区的花园木椅上静静地读,十分安静,没有人打扰,我的心也很平静,读来竟如品甘露!里面多么平实的话竟有许多让人回味的哲理。不用心去体会是不可能感知的!那么,为什么我以前看不进去呢?我想是因为我浮躁的缘故。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愿意认真去注视,去用心交流,你不会发现他竟是一位高人!

季老是一位高人,我以往错过了,此刻,我追寻,还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