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对作品的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书籍中的情感与读者的共情在读后感中得以完美呈现,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以家为主题的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以家为主题的读后感篇1
在寒假的这几天里,我读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格列佛游记》,这是英国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这本书通过主人公格列佛的镜头来叙述他自己周游四国的奇特经历。虽然读来很有趣味性,但仔细体会,其中还处处揭露着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那杰出的讽刺手法让我赞叹不已、感触极深。
主人公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后升任船长,受过良好教育,为自己的祖国而自豪,爱为祖国打抱不平。并且在职业和政治两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但他本质上其实一个平庸的人,而作者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其中他到小人国和大人国的历程给我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格列佛对这两个国家的态度形成了分外鲜明的对比。在小人国,国民是他身体的十二分之一。格列佛仗着自己身体优势,神气十足得意扬扬,每天都狠狠灌下一大堆食物,却不知道这些食物够那里的国民吃几个星期啊。小人们十分畏惧他,让他吃饱喝足却又暗中利用他和邻国开战。站在小人们中间,格列佛仿佛成了一座巨人山……然而在大人国里却恰恰相反:大人国国民的身体是格列佛的12倍!他再也不敢得意了,在小人国里的那副神气跑到了九霄云外。低头哈腰,在那里是平常的事,因为只要有人把他拎起来轻轻一扔,那可就完蛋了!作者通过格列佛的历险暗讽当时的英国社会的政治。显然这是在说明,当时英国社会十分黑暗,作者以格列佛为例子,形象地写出了像格列佛这样的人对上级阿谀奉承、低眉顺眼;对部下却使权弄势、趾高气扬。在上级脚下他们点头哈腰,活像一只小宠物;可对待部下不屑一顾,以为自己成了巨人。这种人真应该遭到唾弃!
在《格列佛游记》这本书里,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别样的讽刺手法,其中既有暗讽也有进行直接的讽刺。作者斯威福特的独特写作风格,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过这本书,我感到十分充实!
以家为主题的读后感篇2
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以后,我更加认同这句话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在这本书里,我仿佛被小主人公汤姆·索亚带到了他的童年,他的家庭、他的学校。汤姆有许多好朋友:哈克贝思、乔埃哈波、班恩罗杰、吉姆哈林斯……汤姆不乖巧,他是个捣蛋鬼,但又十分聪明、勇敢、乐观、正直。汤姆一心想当海盗,因为在他眼里,海盗就是劫富济贫的英雄。他离家出走,要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看一看,扮一回胆大包天的海盗!他聪明善良,富有正义感,不仅勇敢地站出来揭露了坏人的罪行,还运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自己和好友脱离了险境。马克吐通过温塑造汤姆索亚这个人物形象,来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人们的愚昧,社会的黑暗。以及对当时的学校教育和虚伪宗教的嘲讽。希望人们在汤姆索亚身上看到希望,告诉我们只要有欢乐,有梦想,美梦才可成真。
在冒险中,他遇到了种种困难,但他并不灰心,并不放弃,一次又一次勇敢地去向困难挑战,直到打倒困难。他这种勇敢而不言放弃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吗?每当遇到困难想退缩时,每当受到挫折想落泪时,想想汤姆·索亚那高大的身影。从汤姆·索亚身上,我读懂了坚强不屈的精神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向汤姆·索亚学习:面对困难,不要悲观退缩,要勇往直前,去战胜它。我们必须将这种精神继续发扬光大。我要不断努力,像小主人公那样永不言败!
这部脍炙人口的名著中,不同孩子的音容笑貌时时地打动着我的心,让我觉得做人应该要正直,诚实,遇到困难要镇定自若,冷静分析,并尝试勇于解决问题,在我们考试失败后,我们也要多加勤奋,不要灰心气馁,争取更好的成绩,如果能够克服到困难,走向成功,这可是一件可歌可泣的事情。汤姆在充满阳光的世界里,不正告诉我们只要有欢乐,有梦想,美梦便可成真吗?
汤姆的童年是充满叛逆和冒险的,我希望大家能跟着这个机智勇敢的小主人公,共同感受童心的可贵……
让我们为自己的童年,自己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我们一起进入汤姆·索亚的童年,进入他的回忆吧!
以家为主题的读后感篇3
借助暑假,我看了老舍的《骆驼祥子》,心情好像非常复杂!
?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主要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生活为情节,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祥子的理想是:拥有一辆是我们的车。他省吃俭用,起早摸黑,三年后终得偿所愿,但当时是抗战时期,北平乱成一团,不容他又丝毫的个人幻想,稀里糊涂地被抓去,车也被夺走了。千辛万苦地逃回来,他毅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愈加克己地拉车。可这次的所有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当他又一次拉上车时以与虎妞畸形的婚姻为代价。好景不长,虎妞死于难产。从此,祥子就堕落了。善良正直不见了,他憎恨其他人,吃喝嫖赌的恶习染上了,他可以为了资金出卖朋友,变成了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
买车对于祥子,是个梦想。他为了梦想,一直勤俭努力。一年,两年,至少有五六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晓有多少万滴汗,才能挣到一辆车。从风雨里咬牙,从饭里茶中的自苦,仅为了买上我们的车。我佩服祥子的自尊好强,为梦想而努力奋斗。因此,大家在日常,也要有梦想,也要有目的,也要有计划,并为之不懈奋斗。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都要咬牙坚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但,他也有另一面。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去自己心爱的车,他日渐变得垂头丧气,甚至成为社会垃圾。面对抢辛苦赚来的车的大兵,诈骗祥子的孙侦探,走向毁灭的小福子,祥子也不会从充满期望走向堕落,社会的残酷改变了祥子。一路上,他失去虎妞,失去小福子。日常,我最爱我们的家人,失去他们,对于我来讲,就如失去阳光。看完后,我不禁深思:如果是我,我会和祥子一样堕落吗?
生活如马路上的红绿灯,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是绿灯,总有红灯之时。曾见过这么一个十字路口:汽车川流不息,行人来来往往,红绿灯生病了,没办法保持交通秩序,尽是一团糟。可能,有时你会为了多停几十秒而唉声叹气,感到不耐烦;但你肯定也会因多停几十秒而交通顺畅,行人绽放笑脸相对而心花怒放。所以红绿灯必不可少,而日常的坎坷艰难也这样。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起初的坚强,起初的老实,起初的上进,起初的追求……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为祥子叹息,为黑暗政府憎恶,(为当时因军阀混战而民不聊生的社会而惋惜。今天,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美好生活需要大家一同去珍惜,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不再让祥子的悲剧重演!
以家为主题的读后感篇4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正与它超凡脱俗的名字一样。鲁迅先生在晚年时回味着自己童年时的点点滴滴,想必那味道会是别有一番风味吧?犹如清晨的鲜花在阳光的点缀下悄然声息的绽放着它绚丽无比的美,待到夕阳时分去摘取,花亦那花,但却失去了晨时的艳丽与芬芳。夕阳便赋予它一种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力量。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鲁迅先生写的《朝花夕拾》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我读着鲁迅先生写的散文,眼前仿佛看见鲁迅小时侯的活泼可爱:有时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溜进百草园,整天呆在院子里。他要与小花、小草、小虫子作伴,还要坐在树枝上吃野果。虽然有时会得到寿老先生严厉的眼神,但也仍免不了学生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鲁迅先生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童年是美好的,是那么令人回味无穷。我的童年也是那么多姿多彩。我家属于郊区,附近有一大片的田野,小时侯,总去那里享受着和煦的阳光,秋日里的习习微风,把那里的油菜花摘得一朵都不剩,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有时候,我还会到田里去玩,那是田里早已成为孩子的天地。大家都忙着捉泥鳅呢!赤着脚丫,踩着烂泥,别提有多高兴!童年时光,真好!
现在,我们都在为学习着想,再也不能享受那种快乐了。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先生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以家为主题的读后感篇5
这个暑假,我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是一本主要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本书。朝花——早上的花;夕拾——傍晚时分时捡起;这么一来就变成了在自己暮年的时候回忆童年时代的事情。
朝花夕拾,像是真正的回忆录,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像长妈妈,私塾书屋、小院儿、藤野先生等等,无一不勾勒出了一个大时代中小人儿顽皮地度过童年的背景。读完第一编,说是纯粹的回忆录也不对,倒也是带了一点儿抨击的意味。我看着看着也不禁想着:鲁迅先生的童年和当时的处境真的是不一般的糟啊。被长妈妈限制着做这做那的礼节,倒也不见抱怨,我们现在却是摆脱了许许多多的麻烦,何必唠唠叨叨着自己的苦难呢?曾经的管束倒是比现在严,为什么现在的我们却嚷嚷着不自在呢?鲁迅先生小时候,从百草园被拉到私塾,比我们要苦得多,大家又何必埋怨呢?但是好在他都能接受。
如此一想,倒也像鲁迅先生在埋怨自己童年的太多不幸和管教了——抨击自己当时的处境。他或许认为人们是要有自由的,不能行动被拘束,更不能思想被拘束。一切能在《藤野先生》中证明。这么一想,当自己也受到拘束设身处地地想,仿佛也能理解为何鲁迅在平实的语调中也能写出不满的情绪了。像是窗外下着大雪,兴冲冲地跑出去却被家长拦住时的样子。此时,我们也能为鲁迅感叹一下幼小时的拘束,同样为当时那个比幼小时还要小心翼翼无法舒展的时代。 尽管是苦,但童年永远是最烂漫的时代,其中描绘的斑斓也让我神往。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也不免道出了我们的心声。从现在起,不如抓住时间,同先生一起热爱自然和自由。
以家为主题的读后感篇6
在一个安静的小镇上,住着这样一个家庭,他们勤劳的祖父和他聪明活泼的孙女住在一起。从他们身上流淌出来的,是察加人的淳朴和纯朴,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力,底层人民的贫穷,更有甚者,——,一个当时无法形容的东西,混杂在这个时代。
徐是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祖父在渡船上坚持了150年。这是忠于职守的表现,还是没有别的办法?没有一个人不想成为像王这样的大财主。“他掌管这艘船50年了。他死了!”我听到崔璀令人心碎的哭声,翻书的手停了下来。一股强烈的悲伤缠绕着她的指尖,渐渐远去。我的祖父和崔璀太简单了,从过渡时期的人那里得到一枚铜币作为礼物被认为是对公职的亵渎。我甚至在船舱里一直呆到死,大概是想着渡船直到死。
也是底层人民的孤独,一场意外造就了崔璀。她很聪明,跳得很快,但她不敢染指轮渡事故的一切。因为她痛苦,她会羡慕大家女儿受伤的银手镯;因为生活艰难,她不得不自食其力,她的祖父和渡船就是她的一切。“崔璀,爷爷不在,你会怎么样?”还是那种瞬间攫住我心的强烈悲伤。这句话在我看来完全变成了“崔璀,爷爷不能更好的答应你。如果爷爷去了,你怎么能站在这里?”一个深爱晕,一个单纯,略带苦涩的爱。
更是天命。命运,多么简单的一个词,却从《边城》学会了一个酸酸的命运。崔璀没能收获自己的爱情,天宝意外溺死;本能地再次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而她的爷爷却被困在了太公王编织的谎言里。崔璀本能地抓住了最后的机会,她逃跑了。难道一切不都是天意吗?她没有输给轧机,没有输给太公王,她只是输给了命运。这种命运,痛苦是你无法控制的。我想为她感到难过,但我知道失去一切也是因为她懦弱和对世界的无知。
你在责怪谁?怨天尤人?沈从文用细腻的笔触画了一幅画卷,生动地揭示了一代人、一个时代。“这部作品可能只给他们一点点留恋,或者只给他们一个苦笑,会给他们一个噩梦。”“但也许同时,也许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和信心!”沈从文这么说。
是啊,从《边城》的苦痛中,我开始反思,人为什么不与命搏呢?一味的怯懦与逃避只会造就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失掉一个又一个的机会。人是不是应该怀一份执着的心,去争取本该属于、本能属于自己的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