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不仅需要灵感,更需要勤奋的练习,一篇优秀的作文必定要围绕主题展开,内容要深入,才能真正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反响,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民俗文化类作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民俗文化类作文篇1
我的家乡是枞阳县,这里是铜陵市偏远的一个小县城,但在这里的文化习俗却也不少。
在枞阳县,最有特色的是黄梅戏。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这足以说明它的重要地位。黄梅戏流行于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其中我们枞阳算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之一。
在我们这里,傍晚时分,在广场经常有老人在广场上运动,腰间总是带着小音响,一边走一边听,就好像青年沉浸在音乐里一样的回味。也有人在广场上架起一个幕布投影着给大家放黄梅戏看,没过多久周围就有许多老人来看黄梅戏,也有小孩子在周围玩耍大人们在聚精会神的看着,偶尔也有路人经过,有兴趣的人也就在周围停下来看一看,有急事的人也听一听,然后,又赶路去了。
除了黄梅戏,枞阳的武术,也是名不虚传的。东乡武术在安徽很有名气,过去的枞阳县周潭镇,就是东乡武术的发源地,东乡武术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拳术套路,二是械术套路。所有的拳械套路基本上都有谱诀,东乡武术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用品哪怕是毛巾都可以成为武器,在中国是一门很好的武术。现在这些文化遗产,主要是用于自卫、健身,也用于现代反恐擒拿,武装侦查,让这些武术都得到传承,并使其重放光芒!
除了精彩的武术,在我们这里,节日的仪式也丰富多彩丰富,很有特色的。在春节的时候,我们在家里过年,吃年夜饭,晚上看联欢晚会用来守岁;元宵节的时候我们会在家里吃着元宵;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会吃着粽子,鸭蛋,还有豆子,只可是我们老家山里那边没有龙舟,只能在电视上看划龙舟比赛呀!
民俗文化类作文篇2
端午节在老家叫做五月端午,日子也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但老家的人似乎不知道这个节日为何而来,我在上初中以前,是不会把端午节和屈原联系在一起的。
许是因为老家地处平原,没有吃米的习惯,因此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必备吃食,即便是备受宠爱的饺子,也不是主角儿。小时候,农村条件都不太好的时候,端午节的特殊只是体现在早饭上,即糖包子和咸鸭蛋。糖包子,用发好的白面包成三角形,里面放上白砂糖或者红砂糖,蒸熟即可。即便是这样,糖包子在平时也是很少吃到的。
糖包子是甜食,又是三角形,很明显这是粽子的替代品了,至于为什么吃咸鸭蛋,就不得而知了。我推测,或许是因为家乡的人以面食为主,不爱吃甜食,而腌的很咸的鸭蛋刚好可以中和糖包子的甜。
甜食对于小孩子的诱惑是很大的,尤其是小时候甜食并不多,因此最喜欢吃糖包子的是小孩,砂糖包在面里,等出锅的时候,糖早已融化成糖水了,而嘴馋的孩子往往拿起刚出锅的糖包子就吃,结果可想而知,被糖水烫的直叫。
咸鸭蛋平时吃的也少,因为鸭蛋贵,一般家里养有鸭子的人家才会经常吃到咸鸭蛋,若是会过日子的妇人,还会把积攒下来的咸鸭蛋卖掉。没有咸鸭蛋的人家也是有的,那就只能煮鸡蛋来代替了。
小时候,早饭吃好就是过端午了,因为午饭又和平时一样了,能吃的起饺子的人家很少。现在不一样了,早上的糖包子和咸鸭蛋越来越少人吃了,中午吃饺子到慢慢变成了主要的过节吃食,一到做午饭的时间,家家厨房里都传出“笃笃笃”剁饺子馅儿的声音。
民俗文化类作文篇3
我热衷于喝粥。
其中一层原因是姥姥擅长煮粥。
我嘴比较懒,不愿意吃一些难嚼的食物。所以,自记事以来,姥姥就用小砂锅给我煮小米粥我是被姥姥带大的,她最疼我了。小米粥煮的很粘稠,像冒着热气的果冻一样,甚至比果冻还晶莹剔透。里面裹着金沙似的小米。我最喜爱的是那粥面上浮起的一层薄薄的油脂,我很天真的以为,那是整碗粥的精华。
姥姥还会做皮蛋瘦肉粥。莲子百合粥,绿豆粥,猪骨粥
说起来,她最拿手的,还是腊八粥。
这粥,其实就是八种粮食,干果组成的。你想加什么,随你。干果里,像葡萄干、枣、桂圆、核桃仁、瓜子仁、莲子、枸杞等等。粮食吗,就更多了:大米、小米、糯米、黄米、红豆、黄豆、绿豆、花生米、燕麦、紫米等等。
想起来很是奇怪,好像还在昨天,我在济宁老家喝腊八粥。今天,却在济南,呆在家里上网课。
腊七,腊八节的前一天。一大早,姥姥把大铁锅,从灶台上搬下来,仔仔细细地刷一遍。这锅,大到你无法想象,像一个倒过来放的大黑雨伞是直接镶到灶台上的,锅的身子在灶台下,灶里点火。
刷完之后,再泡豆。
下午煮粥,煮一晚上。只见姥姥把水烧热,放入豆类,看到豆子在沸水里上下沉浮,乏了,就坐在炉灶边的小板凳上,姥姥也坐下来。
我们聊天,聊奇闻趣事,聊鬼狐传说,聊她年轻时候的故事,聊济南的样子。
我看着她,那时她六十出头,头发不密却乌黑,没有一根白发,眼角眉梢有几道皱纹,可眼睛是乌黑明亮,无一丝瑕疵的。姥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说话不多,干活可多。谁家地里农活忙不过来了,都是她去帮忙。现在,六十多岁的人了,还下地干活,迎着油烟做饭。
哦,好了,该放米了。
之后,我睡着了。
一大清早,被腊八粥的甜香勾醒,引到厨房里来。姥姥掀开锅盖,白色的甜香涌出,溢的满屋子都是。她盛出一碗放在灶台上凉着,给我尝鲜。姥姥的腊八粥,甜而不腻,还很香,邻里乡亲们都爱喝。姥姥又盛出几碗分给邻里乡亲,乡亲们也把刚泡的腊八蒜,分给姥姥。
剩下的粥,当做点心,全家分了,喝了。
后来,姥姥到济南照顾我。再后来,我长大了。
我很怀念,那种大锅熬的腊八粥,姥姥的粥。
现在,又有几户人家,自己煮腊八粥呢?还有谁有闲情逸致去用小火熬粥呢?路上买两个包子,吃了;定个外卖,吃了;想吃甜点了,楼下甜品店,卖奶茶,卖饼干,马卡龙。
我想问的是,我们所要的休闲,真的是在酒吧里喝到烂醉如泥,在歌厅里唱到嗓子哑吗?角落里的瓷勺、砂锅发出,心碎的声响。
我们理想的生活只是职场、官场、名利场吗?
我好怀念,那安静的时光,那淳朴的民风,那温柔的粥。
民俗文化类作文篇4
每逢夏天,阁巷的人们都开始繁忙起来。妇女们各个忙着家中的事务,把家中被子拿出来晒,开窗通风。汉子们种田地,捕河鱼,偶尔在大槐树下打打牌。槐树的叶子随风而动,仿佛也在享受这平凡的生活所带来的惬意。
夏天的风是清爽的,扑面而来的。它给在炎日中劳动的人们带来了许多的“温暖”。每当站在田间小路上,夏风的双手就会拂过脸颊,顿时心中舒畅,让人面生柔和。
夏天的风是多情的,温柔的。无论在阁巷的哪里,她总会无不时刻地陪同你,与你敞开心扉。
夏天的风也是活跃的,爱热闹的。每逢夏天到来的第二周的晚上,乡民们都会在大槐树下的寺庙的戏台上举行演出。晚上的人十分得多,十分喧闹,如同煮熟的汤圆在沸水中一样乱窜。一般看戏的大多是年过花甲的老人,其余的基本上都是大人带着小孩来看个热闹。虽说吵闹,但演出开始时台下还是很安静的,所有人都自觉地收回声音,只有几个人在后面嘁嘁喳喳。
那时我与表哥一同从家中跑出来凑个热闹,因为还小,且并不是想看这出戏,所以并没有对这场戏有太多的了解,这戏都演了几年了连名儿都还不知道。只记得台上有一个人老腔老调地唱着戏,还有两个人在拉着二胡打着快板。台下,老大爷们各拿着一把扇子扇着风,穿着背心手搭腿上坐着,一些妇女也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边轻轻哄睡边把眼神往台上挪。我们这些年龄稍大的孩子就在大槐树下做着游戏,跳房子,抓人,弹跳珠……有时也会往台上看了几下,但那婆娘叽里呱啦地唱着那些我们完全听不懂的,且一唱就是两个小时,我们就不再把注意力放那儿了。
夏风在大槐树上发出作响声,夜间的夏风不知为何让人感到更加的舒适惬意,仿佛这风把人们一天的劳累烦恼都吹走了。夏风是无形的,但又是有形的。吹动的衣衫,那是夏风向你表示亲密友好;微动的涟漪,那是夏风在水面上奔跑;树上的沙声,那是夏风所表达情感的声音。一声呼唤,又把我拉回现实中,与伙伴的欢声笑语中度过了那一晚。
如今,那座戏台已经荒废了,只留下轻和的夏风吹拂着台上的灰尘……
民俗文化类作文篇5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渐渐变成了“端午”。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
2009年9月30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熙游避灾(古时称“游百病”)
古时,老北京有熙游避灾(古时称“游百病”)的习俗。自明代起老北京人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上午要去天坛,仰仗天神之力以避毒瘴;下午要去金鱼池、高粱河、满井或东苑等地游玩。
?金史礼志》上载:每年重五、中元、重九三个节日里,皇帝要举行拜天之礼。行过拜天礼后,宫廷要进行骑马打球、射柳的游戏。
3.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这一习俗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