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出色的观后感记录了深刻的个人感受,让我反思自己的处境,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电影电视观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电影电视观后感篇1
天道这个电视剧我看了三遍,我迷恋于丁元英那惊世骇俗的才华,以及古城那三个音响发烧友发人深思的命运。
冯世杰,叶晓明,刘冰,这三个古城音响发烧友,他们是幸运的。他们幸运于认识了高人丁元英,而丁元英又愿意无偿帮助他们改变命运。如果他们能够一直紧跟丁元英,一直相信丁元英,他们的命运就将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从农民变为公司董事,不再为衣食温饱发愁,公司也处在快速发展之中,跻身中国音响界知名品牌行列。
但是,他们的局限性,他们的认知能力,他们的自以为是,葬送了他们的锦绣前程,他们是不幸的。他们以为靠上了丁元英这棵大树,就将安心无忧的到达插满鲜花的成功的彼岸。他们认为,公司在丁元英的笼罩下,不可能发生风险。既然发生了风险,只能证明你丁元英并不是高人!于是他们不再相信,不再跟随,扒在井沿上看了一眼,然后又自己松手掉了下去。他们不知道,公司要想有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有惊险一跳!他们不知道,通往成功的路,不可能没有挫折!
这三个发烧友里,唯一还存在点被救赎的可能的,只有冯世杰。因为只有冯世杰觉悟到,失败的原因在于自己!自己的眼界、认知能力,抗风险精神······。而叶晓明和刘冰,是不可能得救的,因为他们一点也没有意识到,失败的原因在于自己。他们把失败的.原因,完完全全地归结到别人身上,而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叶晓明是聪明的,但他是小聪明;而刘冰更是等而下之,不但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且试图用卑劣的手段重新上位,野心远远地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而面对同样的事件,肖亚文却因为自己的坚定判断和坚定相信,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从一个打工仔变成了格律诗音响公司董事长。欧阳雪同样,因为相信,她获得了丁元英股票上的巨大收益,并因此在自己的饭店之外,同时也成为了格律诗音响公司的二股东。那么芮小丹呢,她在和丁元英的交往过程中,表面上没有得到任何物质利益,她爱丁元英,她愿意为他全身心付出,像照顾孩子一样无微不至,但她在精神上,在人生境界上,在格局上,全方位得到了丁元英的滋养和提升。
电影电视观后感篇2
近年来,青春片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我的少女时代》《谁的青春不迷茫》.再到《左耳》.....几乎每年都有跟无厘头、幽默搞笑、朦胧爱情有关的热映影片。
这一类型电影的商业性开发也许比影片本身更有意义,为了博取观众的目光,迎合观众的口味,一直以来的青春电影都会以爱情为主线,甚至把爱情用放大号加以放大,影片中出现高中生性行为、堕胎等情节。
电影中所展现的残酷青春物语,它会带给人惆怅,而更重要的,是提醒观众,那段注定逝去的岁月是令多少人想回味却又不忍回味,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去描述这段苦乐年华。
而此次的青春影片《我青春永不逝》与以往的风格不同,该片是根据感动中国网事十大人物最坚强高考女孩肖丽的真实事迹改编。通过艺术的手段,以最真挚的表演向观众传播积极正能量,是高考生减压必看电影之一。
相比较近几年颇受观众喜爱的小清新文艺或者虐爱都市言情类型,《我的青春永不逝》这部电影在潮流中倒显得另类,具青春励志感恩于一身,又像个穿着保守思想封建的女人撇去时代新潮元素与光鲜亮丽,将最质朴最真诚的一面展现给大众。让人不得不相信这样的电影看后会感觉酸爽直呼换换口味也不错。
该片是由贵州籍中国著名青年导演陶明喜执导,并担任编剧,这也是陶明喜导演独立执导的第20部电影。导演陶明喜说:肖丽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部电影做好,真正地塑造好肖丽这个形象,确保能够更多地向观众传达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将“肖丽精神”发扬光大。选择在4月21日上映,也是为了能给今年的高考生在高考前解压,同时借此影响更多的青年学子,告诉青年学子应该如何克服磨难,实现人生的价值。
励志电影电视观后感【篇4】
观看了《美丽的大脚》我感慨良深。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在平凡中超越
以前,我总觉得伟大的情感与凡人的距离是很遥远的,英雄只属于太过华丽恢弘的史诗,不在凡人之列,更不在凡人眼里。可是当片子展现那灰黄的背景和那群灰不溜秋的人,他们寒伧着、嗑碰着上演这些伟大的情感时,除了得到很多的思考外,泪水还是抑不住流了出来,我被美丽真切地感动了。影片的主题丰富,让人越品越有味。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主人公在平凡中超越。平凡的张美丽没有平平常常地过好自己的日子,她总想“成功”,因为她深深知道生命苦于短暂和无常,总得做些有意义的事,来慰藉平凡的人生。她是个坚定的理想实践者,这也是一种人性的关怀,完成了她一个平凡人的超越,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豪情,一种英雄气质。英雄气质在她身边光芒四射,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身边的人。
二、在粗糙中体现美丽。
何为真正的美丽?有人说,人是因为美丽才可爱,又有人说,人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张美丽常说自己不成功,一是“脚大心大”,二是长相不美。对一个唯美的人来说,那一群黄土地上灰暗粗糙的面容和衣着,实在谈不上美丽,当城市丽人夏雨靠他们一站,更显得他们的寒伧。而影片探讨的正是这“美丽”二字,把这种美丽放到外形缺失的背景中去展现,使她在粗糙中体现出这一种美丽,揭示了更为深刻的美的主题。张美丽的心灵是至纯至美的,她没有选择城市,而是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守望那一片贫瘠的土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真正实践她人如其名的美丽人生。她所展现的“大美”让人震撼。影片最后,电影放映员王树将光束打到小学校舍上,把学校装点成了一座庄严的圣殿,那庄严的画面除了缅怀张美丽圣洁的人性光辉外,也唤起了普通人心底的酸楚,被这真实的美丽所感动。
三、让心灵的光环照遍每一个贫穷的角落
我们国家已经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农村的发展刻不容缓。对乡村人来说,城市是他们的希望,因为贫瘠,城市显得那么高远,只有不懈的努力,获取教育的机缘,才有机会进入那个新世界。当我们安逸舒适地躺在家里的沙发上看《美丽的大脚》中那些因寒伧而起的诙谐画面时,我们是否感到心里涌起的一阵酸痛!?是否想到要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做些事情,支持教育,帮他们改变他们贫瘠的命运,实现他们美丽的梦想,尽一个平凡人应负的社会责任!?献出你的一份爱,让心灵的光环照遍每一个贫穷的角落。
励志电影电视观后感【篇5】
上周看了一部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这是一部取材于历史真实事件的影片。
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从小患有严重的口吃,最后,在普通治疗师莱昂纳尔的治疗下,终于克服口齿,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战前演讲。
这个简单朴实的故事之所以会给我印象深刻,首先就是因为像口吃这样令人不可思议的问题也发生在了重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身上。时值二战,作为一国之象征的国王,需要发表演讲来凝聚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国王的口吃问题就变得兹事体大了。
国王能否被治好口吃,成为整部影片最大的关注点,一直到最后,在莱昂纳尔的指挥下,乔治六世终于完整进行了战前演讲,作为观众的我真为他捏了一把汗,但他终于成功了。
影片的感染力还来自于国王和治疗师这两位人物悬殊的地位,一个是国王,一个只是普通的治疗师,国王的性格不仅内向,还容易愤怒,总是居高临下。这种因为身份差异带来的人性碰撞也成为影片的亮点。治疗师莱昂纳尔的角色在这个碰撞过程中显得尤为出彩,他并没有因为治疗对象是国王而卑躬屈膝,他像对普通人一样要求国王到自己简陋的治疗室来接受治疗,一副我的地盘听我的的架势,他用自己不卑不亢的耐心和诚恳,最终打开了国王一直都难以启齿的内心,小时候他被奶妈虐待过,被哥哥妹妹们嘲笑过,关系最要好的弟弟十一岁因病去世,这些对他造成很深的童年心理阴影。
莱昂纳尔没有表现出对国王的同情,反其道而行之,他故意激怒国王,让国王流利地说出骂人的话。而正是这种的真诚交流,让莱昂纳尔获得了尊重,国王也把他当成了一生的好友。
与此同时,影片对国王形象的展现,也是用的一种平视的镜头,国王虽然有着崇高的地位,但同时也有着普通人的缺点,把乔治六世饱受口吃之苦的情景和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别人以为当众说话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的时候,乔治六世却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在这个意义上,《国王的演讲》是一部很励志的影片。当国王在麦克风前憋得满脸通红,痛苦万分,但终于完整做完演讲,影片励志的力量也深深地打动了作为观众的我。
快来看看吧这部影片吧!
电影电视观后感篇3
?琅琊榜》一改大陆历史剧宫斗虐心题材,开启了权谋模式,上映之后好评如潮。没有看过原著,不知道原著的写作风格和精神是什么,但是看过18集之后,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关于故事发生之前和之后的一些思索,算是增加一下该电视剧的娱乐性吧。
首先说一下祁王,作为本剧背景中一个重量级人物,他的悲剧其实一点都不冤。作为一个皇子,祁王将自己陷入到了死地,这怪不得任何人,为什么这么说?
一,结交文臣。祁王被成为一代贤王,且说其贤明之行是否属实,但是其贤王名声在当时如此显赫,就说明他的身边一定聚拢了一个非常可观的文臣集团,毕竟古代舆论这玩意儿是掌握在他们手中的,相比之下剧中成年的靖王也不错啊,但是名声却不显,可见当时祁王的文臣集团很强大。
二,武将外戚。如果只有文臣还好,但是祁王还有一个背景势力,那就是林家,作为祁王的舅舅,林家当时手握重兵。
有文有武,无论大梁当时有没有太子,祁王的地位在诸多皇子中已经是鹤立之势。而当时梁皇春秋正盛,这个阶段大权在握的皇子最危险。看看历史,早立的太子,皆没有好下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盛年,而太子势大,威胁到了皇帝的位置。例如,汉武帝的戾太子,唐太宗的承乾太子,康熙帝的胤礽太子。
而祁王还不是太子,这就更加是作死。
电影电视观后感篇4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随着女歌唱家甜美的歌声,《我和我的祖国》的电影大幕徐徐拉开。电影通过“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七个故事展开的时间轴来展现新中国成立到今天的变迁。
其中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新中国国旗冉冉升起那一刻的骄傲;科学家们为了科研隐姓瞒名远离亲人,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还有冬冬和小美的女排故事,冬冬在友情和女排比赛里来回徘徊,看着街坊邻居的期待眼神,冬冬像个战斗一般身披“战袍”冲向屋顶扶住电线,正是这一刻中国女排战胜了美国队,整条街的街坊欢呼雀跃把冬冬抛向了天空,冬冬错过了和小美的告别,虽然很遗憾但他鉴证了女排精神,更是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香港回归故事是听爸爸妈妈讲的,今天在电影里能亲眼目睹真得非常骄傲,女警官换警徽的动作实在潇洒极了;去过北京但没有去过“鸟巢”,我也很想去摸摸这位“小哥哥”爸爸劳动过的栏杆,北京是首都,是中国的第一扇窗户,它把最温暖的阳作文///光洒遍了祖国每一个角落;看“白昼流星”之前我还不懂得什么是“失足少年”,李叔用自己救命的钱换来两个少年的醒悟,让我不由自主的掉下了眼泪,航空员的返回舱就像白日里的流星,给迷失方向的人们带来了希望,李叔的精神不就是那个流星吗?我也终于懂得了什么是“备飞”,为什么最优秀的飞行员不能在阅兵仪式的上空飞翔,宁可成全了队员放弃自己的梦想,这是何得的大爱,是中国人民几千年的传承下来的美德。
影片里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来述说大时代,那些时代都是我这个年纪不曾经历过的,所以我看得很认真也很仔细,小人物从来都不是小人物,他们对待工作时的坚守,以及为了保障国家利益时表现出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让历史的高光时刻更加夺目耀眼。
我真庆幸生活在如此幸福安定的时代里,可以在明亮舒适的教室里学习文化,可以在假期里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些都是一代代中国人民的努力换来的,我也要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追寻闪光足迹,赓续红色基因,接力奋斗追梦。
电影电视观后感篇5
经老师推荐,我观看了电影《弹钢琴的盲童》,看后非常感动,在这儿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有一个不幸的小男孩,他叫刘浩,因为出生时身体不好在温室里输氧过多而失明。但他又是幸运的,老天爷关闭了他眼睛的同时却给了他超强的音乐细胞。
这个双目失明的孩子,非常坚强,非常努力,非常懂得坚持。有一次,他的手因为帮妈妈做饭而受伤,却恰好赶上电子琴比赛,老师和父母都认为他的状况不合适比赛,而他却坚持要去。弹琴的时候,受伤的手指撕心裂肺的痛,鲜血从琴上一滴一滴的流下来,他却硬是咬着牙认认真真地弹完曲子,而且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刘浩想外出到北京学钢琴,可生活在贫苦山村的他家离北京太远了,去北京变得很困难。但是刘浩的妈妈相信他一定能行,想办法坚持要把他带到北京。在北京学习期间,为了节约钱,晚上,他们就睡在公园。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为供他学琴,刘浩的爸爸把老家的房子卖了。
后来,刘浩终于成名了,还跟钢琴王子郎朗一起合弹了曲子。 看完电影后,我有三点感想,第一、命运是公平的,上帝不会偏向哪个人;第二、坚持就是胜利;第三、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个支持他的人。
我觉得我非常幸福,因为我的生活环境非常好,但我没有向刘浩一样去珍惜,我以后一定要学习刘浩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认真把落下的钢琴抓起来。
电影电视观后感篇6
真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讲起这部电影,电视明天新闻介绍我就来看看坐在影院里的时候并不是心无旁骛的一心只想看这部片子,总在想如果让我评论这部剧的话,我会从什么地方开始说起呢?人性?生命?公平?还是信仰?看电影的时候我还可以给自己不错的答复,能够理清思路甚至想想我的博文题目是什么,但是当看完之后坐在这里,却什么都不知道了。只是我很认真的把小ma让我写观后的玩笑话当作是任务来考虑。所以我要写一下。罗兰导演的《后天》《独立日》都是我很喜欢的电影,甚至一次看好多遍都觉得意犹未尽,但是今天总觉得刚刚看过的《2012》里缺了些什么,也许就像临看之前朋友讲得那句“《后天》里有很完整的亲情的表现,而这一部戏里的亲情似乎不再是主线。”恩,也许是吧。所以对于看电影的时候感性心理占上风的我来说,这部剧在亲情上我没法给出高分。没有了亲情做主线,但是在一些小小的细节上还是体现了亲情的伟大,地质学博士安得瑞恩跟父亲的那次通话;托尼在最后的时候还是给决定老死不相往来的儿子去了电话,虽说没有跟儿子通上话,但是他听到了小孙女的声音;妈妈最后恳求藏族老奶奶带走自己的孩子,救救他们;尤里看上去那么横的父亲最后的那一举……告诉我们当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我们最最不能割舍的还是我们的亲人。剧中很多地方让我觉得很感动,甚至有些热泪盈眶,有些地方不是因为人或事,仅仅是因为灾情,都让我觉得值得落泪。在杰克逊开车去前妻家里接上自己的儿女、前妻、前妻的现任男友往私人机场开去的时候的世界崩塌的情景甚至让我想到了罗兰的另一部电影《史前一万年》,虽然没有什么关联,但是后面不少地方都让我有这样的想法:是否又回到了人类有史以前的地球。在2012中,突然觉得生命似乎不值钱了,拉斯维加斯的那些轰然倒塌的大厦,大厦里拼死抓住不知道能不能救自己性命的东西的人,那些被倒塌的高速路建筑物砸在下面的人,那些被海水冲走的人,那些在睡梦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不存在了的人……似乎导演的一个镜头,摄像师的一个简单带过,就都如蝼蚁一般,轻贱,不值一文。我自认自己是一个耳根子比较软没什么主见的人,所以在剧中我觉得我自己所认同把持的那些观点在一变再变,不管是国家政要们对于上船的人的选择,或者是他们所说的听天由命,又或者他们说的“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我们无权去选择”,我也觉得很有道理。对啊,一张绿卡十亿欧元,但是没有这些人的这么多的十亿欧元,哪里来的这七艘方舟?所以难道不应该优先他们么?但是那些工人们,他们建造了可以拯救这些人的方舟,难道他们不能上船吗?那些大灾难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死掉的人们,难道他们就不应该上船?单说那一个告诉安得瑞恩博士的物理学博士,不管从哪个方面讲,他预测了这次灾难,他给了人们制造方舟的准备时间,他就应该死在印度的海啸中吗?也许真的应该像美国总统夫人说得那样,“抽奖,看看谁应该上船。”每个人,都有机会给自己赢得一张绿卡。而不是那些被“选中”的'。
说到了这个美国总统,也许这个黑人总统就是现在的这个总统,不管他在那样一个世界末日的时候会不会做这样的决定,但是这部戏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形象,话说回来了,却有些毁坏某州长形象的情节出现。但,政客的形象又一次被赤裸裸的摆在了世人面前,那个长官对安得瑞恩说“那些(告知民众)不是我们应当操心的事情,你所应当操心的就是计算出剩下的时间,而我,所要操心的就是在地球毁灭之后如何面对残局。”我只想说,若是世界毁灭了,你是否还有面对残局的必要?!所留存下的那些人们,他们是否需要你给出所谓的面对?!2012有很多个惊险的镜头,让人觉得无法挽回却能够回旋。当然明知道这样的一部戏怎么会让人毫无希望,但是无法避免的就是当惊险出现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揪着一颗心,就为了那一刹那的平安觉得一切静好。
——我们无法扭转时局,但是却可以燃起希望。对于2012中所有的科学家我都想给他们这样一个评价。他们无法扭转当前所有的形式,但是他们却可以给人生存的机会和胜利的希望。细细想来,很少有美国片中有这么赤裸裸的表露中美关系的台词,国家电影管理局的审批条文里应该有那样的规定,禁止出现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的词语【仅仅凭平日工作的某项条例的臆测,当然没有最好】。但是2012中能够出现那些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军战士说那句:欢迎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也许是一个暗示。
电影电视观后感篇7
电影《雷锋之歌》的主要内容:雷锋生活在贫困的家庭。小时候,爸爸就被日本鬼子打死了,哥哥当童工夹断了手,被资本家赶出了工厂,妈妈上吊死了。是党把他养大的,所以,雷锋要为冤死的亲人报仇。其中,电影里的两个镜头最让我感动。一个镜头是雷锋在漫天雪地里给别人修车。另一个镜头是雷锋冒着大雨去帮共产党员们堵住山洪,他看见有两个沙袋快要掉进水里了,他赶紧跳下去用手顶住那两个沙袋。
雷锋不曾离开我们,就好像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林浩,地震发生时,他被倒塌的房屋掩埋。这时,他听见垮塌的楼板下,有一个女同学在哭。他立刻安慰她,他们唱起了《大中国》。后来,林浩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林浩又返回废墟,连拖带拽地将两个同学拉出废墟。在救援的过程中,林浩的头部和身上多处受伤。还有名人丛飞,他也像雷锋一样,为人民服务,曾经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他很受别人尊敬,可是后来,丛飞被确诊患有胃癌,不久后去世了。可他去世后,还捐赠眼角膜,救了5名眼疾患者受益。
我感受到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毛泽东主席还专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我也要向雷锋同志那样为人民、为社会、为祖国做出伟大的贡献。
电影电视观后感篇8
近期电影院里在热映一部新影片《唐山大地震》,这是一部震动人心的大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洗礼,却感受过汶川大地震的伤痛。印象里也只有妈妈当年给我讲的那些点点滴滴。我带着记忆,怀着一颗坚强的心来到了影院观看《唐山大地震》。
影片是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当年的情形为背景,细致的描写了唐山一个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告诉我们:生与死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仅仅是在短暂的几秒钟里,一个繁荣而平静的城市就灰飞烟灭,成了一片渺无声息的废墟。那一声声歇斯底里的呐喊,无不刺痛着我们每一颗心灵。夫妻之间的爱,生与死的相守;母子之间的爱如涓涓溪流、源远流长。就在妻子在丈夫身边不知所措那一刹那,突然听到有人喊到了自己的孩子的消息,母亲像看到了希望那样跑去救孩子,当救援队发问“想好了没呀,到底救哪个”时,那就像一只可恶的恶魔在一片一片撕扯母亲的肉,母亲在无奈之下选择了弟弟。也就是这一刻,女儿从此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她误以为被母亲放弃,不敢认真去爱,不敢相信爱,殊不知,她们的内心其实是最饱满、最真实的、生命可断,情却难了。追寻失去的,才弥足珍贵。因为生命,不应该在回忆里感叹,应该真诚触碰情感,彼此珍爱,认真的生活!而母亲也因此为女儿歉疚一辈子。当若干年后再一次救援地震灾区时,他们奇迹般的再次相遇,看着眼前的一幕幕画面,仿佛唐山大地震就在昨天,女儿理解了母亲的心痛,最终还是原谅了母亲。
每一个观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无不涌起情感的波澜,无不感到心灵的悸动,从唐山到汶川地震,无论是影片还是我们的现实生活,都让我们感动于华夏子孙的大爱无私。“唐山大地震”带给我们的震撼也远不止这些,甚至那些在影片中,一次正脸也没有露的满身淤泥的解放军,也是同样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有的伤了,有的还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却没有一个人发出怨声,都是无比坚强的冲上前去,与大自然勇敢地搏斗!自然灾害是可怕的,也是很难预料的,但只要所有人一条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赢得胜利!地震只是一个载体,它引领着我们追忆过去,呼唤情感的回归。惊天动地,生死离别,告诉我们,地震是苦难的。但是,它又在岁月流逝之时,唤醒我们迷离脆弱的情感:活着,是一种幸福,爱,无可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