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阅读心得5篇

时间:2024-10-03 作者:dopmitopy

写一篇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完善的结果,每次书写心得体会,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更加坚定前行的信念,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自主阅读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自主阅读心得5篇

自主阅读心得篇1

__县__乡中心小学内容提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换角色,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但是,许多的教师没有把小组合作学习用到实处,只局限于在形式上的模仿,从而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无效性。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语文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或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一名或二名)、中等生(二名)、和学困生(一名或二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蔺相如捧着和氏璧撞柱子是真还是假?""蔺相如与秦王拼命是真还是假?""蔺相如怕廉颇是真还是假?"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如何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句段的理解,对课文主要意思的把握以及运用语文的规律等。如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当学习了文中形态各异的狮子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句式"动物园里的小猴子真有意思,它们的姿态各不相同,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还有的……好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想象,最有创造性。小朋友经过合作讨论,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想象:"有的小猴子抓耳挠腮,好像在思考什么问题。有的小猴子眼珠滴溜溜地转,好像在想怎样逗游人开心。还有的小猴子跪在猴妈妈面前,好像是在承认自己的错误" 。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四、适时扶放、充盈"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摆正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发挥"主体"作用。而如何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扶"和"放"。

"扶"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 ,有挑战性的问题 , 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放"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针对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

自主阅读心得篇2

今天重新欣赏了一遍郁达夫为了追悼鲁迅先生而作的《怀鲁迅》,文字虽然不多,却能够声声音的道出对于这位中国近代史上杰出人物的声声哀叹与深深缅怀之情;更能够从中看出一位爱国文人志士的一腔义愤填膺的慷慨之意。是国仇家恨,是大义凛然;是晴天霹雳,是微红的希望!

而当时正值多事之秋,外侵内扰,民无安生之日的时候;亦是英雄豪杰,志士仁人辈出的时候。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而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自当要为国为民作出一番大事业;如若不然,岂不愧对生养自己的一片热土,更无颜面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大众。

每个时代,都会造就出顺应那个时代潮流的英雄人物来的,无论是文的,是武的,都是值得后人景仰,崇敬的。而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又曾经孕育,衍生出了多少的英雄豪杰,似乎早已无从细数了。

就像是《三国演义》中那段开篇词所讲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而是非成败转头既是空,古今又有多少事,也唯有那么一句都付笑谈中了。

而尤为似鲁迅,郁达夫这样的人物,在随着时代的大潮不断推进的今天,更应该是我们值得骄傲,值得学习的榜样。想当然的既是榜样,是楷模,就不能够单单只用嘴那么一说便了事的,那是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去做,去行动的。只有如是,才能够使悠悠中华的光荣传统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得以日益的辉煌灿烂,发扬光大,并开出足以炫耀与世的花朵来。

如同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字里说的那样:“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道拥护,爱戴,崇敬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说得多好啊!难道说谁就愿意去做奴隶?甘愿去做奴隶?尽管那样会得一时之风光,一时的耀武扬威,最终换来的却是一世骂名,一世凄凉,甚至是永生永世的遭人唾弃,遭人忌恨。

?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说,墨子亦有人之初性本恶之论;而无论熟对熟错,做人首先得分清好与坏,善与恶,暂不去理会那个天生的是什么,毕竟都得一步步的成长起来,一步步的摸爬滚打,历经世事沧桑;所以便要从这一步步中慢慢的学习,慢慢的认清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必需去做的;什么是需要去舍弃,应舍弃,必需去舍弃的,这才是做人的根本同关键所在。至于说什么本善本恶都不重要,重要的还是要看你的行动,看你真正的作为是什么,然后你便会是什么。而反过来说,自然应当要向鲁迅,郁达夫等等的伟大人物靠拢,再结合自身现有的条件,凭自身的不懈努力进取,才能够成就一番相对圆满,无所愧疚的人生。

不仅是鲁迅,郁达夫等等,还有以后或以前的那些杰出的,榜样式的人物,甚至还有默默无闻的,却一直在做着为国为民的好事的那么一些人,可能他或她就存在于你的身边左右,只是你无暇去用心的观察;只要你稍加注意便会看到许许多多你以前所不曾知道,不曾发现的事情。原来英雄不只是个传说,原来在我的周遭就一直存在着?可能就在你的左邻右舍之间,而你,又能够真正的看到吗?

自主阅读心得篇3

1、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原来的满堂灌和一本书一支笔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模式。而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探究模式的教学恰恰能够发挥这样的效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的讨论探究互帮互助中既帮别人解决了问题,也被别的同学帮助解决了问题,而在这样的和谐课堂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2、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同组成员之间交流非常频繁,非常和谐,而在自主学习和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展了自己的活动思维空间,而且每一个同学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我觉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使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不掉队。

3、教师在小组合作自由探究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首先教师在课前的学案问题设计上必须深思熟虑,精心设计,设计富有创意的探究,使合作不仅仅是流于形式;其次在课堂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其中,做好宏观调控,并且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反馈、落实;最后教师还要根据问题难度的不同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适时地改变学生小组讨论的具体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自主阅读心得篇4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我少有读过,却都是文字较为柔美的,因而一直认为郁达夫先生是文艺的。今日读了《怀鲁迅》,颇觉意外,意外于他不同以往的强烈,更意外于自己读后的深沉、悲壮。不是没被作品打动过,却不曾此次这般沉沦。我几乎带着惶恐咀嚼每一个文字,眼过之处,颇有些触目惊心。

不同的时代会涌现不同类型的伟人,这是由当时的时代环境造就的。我们渴望伟人,渴望伟人拯救支离破碎的国邦,渴望伟人唤醒沉睡着的带有奴性的人们。而鲁迅,即如一道划空之光,着凉了当时长期被黑暗遮蔽的半边天。总是着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就是这样一个貌不惊人的“矮子”,却着实让那个时代的大地抖了三抖,着实让许多国人放掉了奴性,挺起了自己坚硬的脊梁!

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因鲁迅先生一死射向了彼岸,我禁不住拍手叫好。鲁迅先生的脊梁是笔直的,骨头是坚硬的。对于习惯于依附、服从,习惯于在封建思想中求生存的国民来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是罕见的精神,是罕见的异端。而在充满奴性的潮流中,这种异端常会被淹没,难以生存。阮籍、嵇却康曾为一代叛逆之首,但魏晋以降,却少有人再将他们提起。明代的李贽“其性褊急,其色矜高”,但晚年却未逃厄运。鲁迅先生逆流而上,凛凛然于世俗之上,可谓奇哉。

鲁迅先生的辞世,给中国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让中国迎来一线希望。“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在封建统治了两千多年的中国,鲁迅先生的出现是一个奇迹。他是“好斗的精灵”,是锋利的长剑。能憎,才能爱。他的斗争性是有名的,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整整一生中,他都在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他的文章,不是雅致的,隐逸的可供摆设赏玩的,而是深沉的、曲折而犀利的。他时时将手中小小的笔化为利剑,直插敌人的心脏,在敌人叫苦声中引领着国民为解放而奋斗!

在鲁迅先生的灵柩前,悲叹愈显无力,泪眼或是旁睁,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是控诉?亦或不甘?那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的背后折射出的光芒,不正是那微红的新月吗?那不正是鲁迅先生在这时空的成功吗?

自主阅读心得篇5

我热爱自己的故乡,那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温馨与幸福,人们地位平等,安居乐业。但是,一想起鲁迅先生笔下所描述的自己在旧社会中萧索、黑暗的家乡,我不禁暗暗痛心。

在鲁迅的心目中,故乡是美好的,漂亮的。童年时他是一位地位尊贵、家境又好的少爷,在一个大院中成长。在一次祭祀中,他结识了忙月叫来管祭器的孩子——闰土。少年时朝气蓬勃、见多识广的闰土给他带来了不同的童年记忆,但他在鲁迅二十年后回乡时所展现出的苍老麻木却也让鲁迅着实吃了一惊,多子、饥荒、苛税等等生活压力将他压迫得迟钝且畏惧生活,繁杂的礼教更是让他与身为“老爷”的鲁迅产生了不可打破的一层隔阂。不仅是闰土,加上鲁迅的家人、当年安分守己、年轻漂亮的豆腐西施杨二嫂,都被封建社会那经济上的贫困、压迫与精神上的摧残折磨的叫苦不迭,便渐渐变得自私放纵,尖刻贪婪与麻木。

中国几千年的旧制度旧文化和旧的理念到那时已经腐朽,但又犹如一颗巨大的毒瘤,想要根除是非常困难的。那时老百姓没有一个好的领头人,再加上人们的心灵已被黑暗吞噬得所剩无几,被尊卑、主仆的观念侵蚀得迟钝木讷,所以大家不敢改变,也没有能力改变。所以,封建社会的制度就这样毒害了人民那么多年,使中国农村逐渐萧条,破败,人们无奈之中只好把愿望托付给那些不存在的佛啊神啊,对平等社会的渴望也就自然而然的灰飞烟灭。从碧绿的瓜田,深蓝的天空,到苍黄的天下,萧索的荒村;从热爱生活,无忧无虑的少年闰土,到悲哀痛苦、苍老贫困的中年人;从与闰土是亲密无间,情真意切的好朋友,到现在使用上“老爷”“磕头”等词的主仆身份……这一切,鲁迅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说到这儿,我真的为鲁迅与闰土那原先真真挚挚的友谊感到惋惜,如果不是社会上礼教的压迫,他们的友谊本可以永远保持下去。鲁迅先生在目睹了人们被剥削摧残下的惨况和中国农村在辛亥革命的后期逐渐衰败、破落后留下了篇尾那句启悟人心的名言:“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认为,鲁迅先生这是将“路”作为一个比喻,其实这个“路”象征着人们走向幸福与平等的革命之路,是人民百姓推翻帝国主义的成功之路。鲁迅先生激励人民要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而不是空说空想。鲁迅自己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开路者,拓荒者,他犀利的笔触,就仿佛无形的武器,将敌人打得头破血流,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