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读后感8篇

时间:2024-10-04 作者:couple

读后感的撰写要结合书中的情节,并且融入个人的深刻感悟,撰写一份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理解的一种具体化表达,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井底之蛙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井底之蛙读后感8篇

井底之蛙读后感篇1

井底之蛙的故事大家不陌生吧,说是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虾,谁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

“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

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我曾无数次在脑海里回忆这个故事,我觉得自己就是那只井底之蛙,虽然我没有骄傲自满,但我所知甚少,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知识是我不知道的。打开几位校信通博腕的博客,他们的文章谈古论今,无不体现着厚重的的文学修养,扎实的写作功底,独特的个人见解……这使我越发的惭愧,为人师称职否?以至于写完文章竟再三考虑,能发表给别人看否?

世界无限广阔,知识永无穷尽。我只看到了整个世界的一个狭小狭小的角落,以后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努力让自己知道的更多些吧!

井底之蛙读后感篇2

?井底之蛙》的故事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一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同学。

其实,我们身边就有一些认为学好书上的知识就足够了的同学。可是,他们错了,光学好课内的一些“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多读一些对我们有益的课外书籍、刊物,这对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是很有帮助的。而多翻阅一些报纸、杂志也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量,让我们了解当前的热门话题……如果我们只学好了课内的知识,那我们的目光就太浅短了,那不就是一只真正的“井底之蛙”了吗?

这就正如顾宪成先生所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学们,让我们跳出井底,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成为21世纪的小主人。

有一只青蛙它住在井底下,有一天它出来找食物,青蛙就向海边走去,忽然看见一只海鳖正在地上玩,青蛙问道:“你要不要去我家看看啊?”海鳖答应了,就跟着青蛙到了青蛙的`家。青蛙又问道:“海鳖兄,你要不要进去瞧一瞧啊?”当海鳖左腿还没伸进去完的时候,它就跌倒了,海鳖气呼呼的回家去了。青蛙出来一看,自己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原来天是很大很大的。

今天我看了井底之蛙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青蛙住在井底,它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任谁说天空很大都不相信。还嘲笑别人见识短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目光短浅的人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不相信人别,永远走不出自己的小世界,永远见识不到事物的本质!

井底之蛙读后感篇3

成语故事《井底之蛙》叙述了一只常年生存在井底的青蛙遇到从东海来的一只大鳖后所各自谈论的自己的生存环境。谈论中,青蛙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满意,并向大鳖大肆炫耀,殊不知大鳖的生存环境——大海比它的一口枯井要好上多少倍呢!

也许,青蛙不曾想过,这口令它自豪的枯井其实是那么地渺小,也不曾想到在自己的这块“小天地”外还有那一望无际的大海,辽阔无边的天空……青蛙不知道自己的眼光是那么狭窄,心态是那么自满,只会满足与自己的那块“小天地”的它是永远不会明白外面世界的精彩与美好的'。

?井底之蛙》的故事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一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同学。

其实,我们身边就有一些认为学好书上的知识就足够了的同学。可是,他们错了,光学好课内的一些“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多读一些对我们有益的课外书籍、刊物,这对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是很有帮助的。而多翻阅一些报纸、杂志也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量,让我们了解当前的热门话题……如果我们只学好了课内的知识,那我们的目光就太浅短了,那不就是一只真正的“井底之蛙”了吗?

这就正如顾宪成先生所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学们,让我们跳出井底,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成为21世纪的小主人。

井底之蛙读后感篇4

我读了《井底之蛙》这篇短文后,油然而生了许多感想。

?井底之蛙》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井底之蛙因被朋友笑话而定好学习计划借来基本书籍学习,却一天推迟一天仍然不看书,两年过去了,井底之蛙什么也学不来的事。告诉了我们学习不能延时,否则到最后就什么也学不来,只会悔憾终生。这篇短文使我产生许多平时没有想到的感想。由此可知,我们学习不能怠慢,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我们既然立下了雄心壮志,要守信用,尽量去做一些我们能做的好事。学习只有一个词“勤奋”,俗语有说:“勤能补拙”。意思是说:你的智商若是没有别人那么高,你就要靠勤奋取得好成绩,尽量进步不大,但你毕竟下了苦功若是井底之蛙能勤奋努力,刻苦钻研,我相信它一定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我们正处于学习之期,千万不能像短文中的井蛙一样,延迟学习,我们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否则只会悔憾终生。

读了《井底之蛙》这篇短文,让我明白了学习不能怠慢,要刻苦,努力,勤奋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井底之蛙读后感篇5

栖在井里的青蛙在井边碰上一只从东海而来的大鳖。青蛙看见大鳖,便对它心满意足地吹嘘自己的惬意:“你瞧我住在这儿多么快乐呀!我从井栏上蹦进浅井,可以在井壁的缝隙里小。在井水里游耍,水面就托住我的胳肢和下巴。在软绵绵的泥地上漫步,淤泥就漫过脚背。看看周围的`红虫、小螃蟹,它们谁也不能比我自由自在。”

井蛙喋喋不休地夸耀自己的安乐:“我独自享受这口井儿,得意洋洋地站着,真是快乐极了。”它对海鳖发话,“先生,请问您,为什么不常常来光临咱水井,游览观光一番呢?”

海鳖经不住井蛙的怂恿,抵不住它的诱惑,也走到井边去瞧瞧。谁知它的左足还没踏进井底,右足却被井栏绊住了。它进退不得,迟疑了一会,回到了原处。

海鳖算是亲自领教了一番青蛙炫耀不已的井边环境。它忍不住向井蛙介绍大海的景象:“我生活的大海用千里的遥远不足以形容海面的辽阔;用万尺深度不足以穷尽海底。在大禹时代,10年中有9年遭水灾,海面也并不因此而上涨;商汤时代,8年中有7年遇旱灾,海水也并不因此而下降。你要知道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而涨落。这也就是我栖息在广阔东海的乐趣!”

小小井蛙听了大海鳖对大海的描述,吃惊地瞪着圆圆的小眼睛,满脸涨得绯红,羞愧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人的生存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认识。通过井蛙与海鳖的交往与对话,告诫人们:只有开阔眼界,才能解放思想。自以为是,自鸣得意往往是“闭关自守”、孤陋寡闻的结果。在井里面不一定好,因此青蛙眼睛才红。

井底之蛙读后感篇6

我读过许多书,可是我最喜欢的是《井底之蛙》这本书了。

一天,东海的乌龟来访问井底的青蛙说:“你整年的呆在井底,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吗?”青蛙高兴的说:“我在这太快乐了!我自己独占这口井,这里就是我的天地;高兴的时候在井壁上玩玩,疲惫的时候可以躺在井底休息休息,清澈的井水淹没我的脚背,轻轻的把我托起,我真的'很幸福。”

乌龟听了,好想到井里去看看,可刚把左脚伸进井里,右脚却被井台拌住了,不得不退了回去。青蛙问:“你怎么不下来呢?”乌龟说:“你的这口井太小了:”青蛙又问:“难到你住的地方比我这大吗?”乌龟骄傲地回答道:“我住的东海比这大多了,东海之大,千里之广来形容还不够;东海之深,万丈深渊来形容也不多。九年的洪水,东海也就增加点儿水;十年大旱,它也就因此减少那么一点儿的水,你说大不大?”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应该放宽眼界,才能看到广阔的天地,而不能像井底之蛙那样目光短浅,孤陋寡闻。

井底之蛙读后感篇7

暑假里,我读过《蛙》。那是一段血诉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之期发生在乡村的计划生育史加上进入新时期以后知识青年在投机分子面前的悲哀的往事。

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第一次捧起莫言之《蛙》并不明书名为何会取作为“蛙”,

?“蛙”到底象征着什么呢?那些不断鸣叫、有着旺盛的繁殖能力却又是如此“低贱平常”的生物,却是承载着莫言的深刻思考。初一乍觉全文似是与“蛙”无多大关联,后来才明白作者莫言取该名的意义何在。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不得不说它是整本书的一个亮点,也只有读懂该书的人才能体会其中意味。

尽管书中是有几分小说般的虚幻,可描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人口暴涨年代中国的模样。从《蛙》中尽管是管中窥豹,却真切地窥到了计划生育的弊端。

中国梦,我的梦。也许正是因为当年的几分不知变通地落实这以国策,才减少了新中国过量砖瓦以后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也才有了如今蒸蒸日上的新中国。

而经过当年那近乎野蛮的计划生育淘汰以后新时期出生的我们——我们90后,作为新时期祖国建设者不得不说我们的命运和新中国的命运是紧密相联的。中国梦是挽回明清之后落后于社会的现状,中国梦是新时期中国的伟大复兴,而我的梦,我们的梦也是和伟大的中国梦紧密相联。从此以后,中国梦不再是一个巨大的梦想,中国梦已经被分解成了十三亿个梦想,十三亿人一起携手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我们每一个人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个人和国家、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每个人的具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中国梦,我的梦,如果正如李君如先生所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那么我的梦就是现在的努力换回不久之后的高考上实现自己的梦想,然后再或是八年的又一轮寒窗,最后就是成为可以真正能够为实现中国梦献身的人,可以真正给中国增砖添瓦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追根究底是人民梦。”这是说中国梦的实现靠的不仅仅是伟大gcd的伟大领导,更多的是我们多大十三亿的人民。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载入史籍的伟人,可我们努力我们坚持我们奋进,我们一起用双手用实际行动一起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透过莫言之《蛙》,我们可以做到的不应该只是看着“姑姑”在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青春不顾一切,中国梦靠的不是一张张空洞的白纸或是现在我们在看着其他人在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梦是意念,实现靠的是行动。

来吧!中国的梦就是我们的梦!中国的复兴中国的崛起就是我们十三亿中国人每一个人的崛起!只有在实现梦想中暂时被打趴下的中国人,却不会有倒下的中国梦!

少点观望,多点行动。中国梦,我的梦!

井底之蛙读后感篇8

“莫言得奖了,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一下子在学校里传开了,哪本书啊?《蛙》!写的什么啊……

放假了,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急忙打开手机下载了一本电子书《蛙》,看了有好几天,人物有点多,肖上唇、肖下唇、袁脸、陈额、陈鼻这些古怪名字,看的我一头的雾水,但我还是想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整天唠唠叨叨老爸去给我买书。上完课回来,书没有买回来,我还埋怨了老爸几句。

书终于到手了,晚上就读了起来,之前有看过电子书,但我没有看懂,还是从第一页读起。读着读着,不知为什么,我居然少有的拿出了荧光笔,在洁白的书页上图图划划起来……我不怎么喜欢看书,也没有什么时间看。说出来挺惭愧,上次我认认真真看书,是在小学了吧!法布尔的《昆虫记》。

那天读书读到很晚,我没有感觉,用手擎着笔,对着看似平淡的句子点点划划。手上的书已经成了一张唱碟,而这笔就俨然就是那播针,悠悠然,刷刷的划线之声就从中跳出。不,这不仅仅是一张唱碟,它还有图画:我们在吃煤,我们在嬉笑,我们的脸,我们的黑手,我们的姑姑,我们的时代……我很想一口气看完,但是不行,太晚了,太累了,连到手上的荧光笔都在一遍又一遍的提醒着我,怎么,是没墨了么?

那夜,我睡不着,是因为我读不懂,我没见过这样写成的书。翻开目录,第一部~第五部,后跟话剧。开始的几十页是令人煎熬的,蝌蚪写的书信,很乱,就像断了线的珍珠项链散落一地,这就是所谓的大师?中国诺奖第一人?我心有疑虑,老外看的懂?更加使我加深了兴趣继续读着。姑姑登场了,我找到了线头,姑姑赶走了老娘婆,姑姑救下了陈鼻,小跑(蝌蚪),村子上的孕妇们。姑姑也变成了送子娘娘,是神。孩子多了,祖国先是奖励多生,后来感到了压力,又实行计划生育。姑姑坚决执行党的任务,严查超生,村民称她为魔鬼,到了wenhaudageming时期自然遭到了批斗。我读到这,自然而然想到了刘少奇,姑姑相比也和他一样。血从头上流下来,姑姑依然腰板直挺……

我想我一定是十分敬佩姑姑的,就像蝌蚪一样……莫言的话语很俗,不是低俗,而是平淡,平淡到没有味道,所有人都能读懂。

第二天,我破天荒的和妈谈论了这本书,妈妈饶有兴趣的问我:为什么叫《蛙》?“因为主人公叫蝌蚪,长大就是蛙了吧!”我猜测着说,心中泛起了这样的疑虑:“是啊,为什么叫《蛙》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又翻开了书。

问题在最后有了答案,蛙-娲-娃就是这个,莫言的文字游戏,在第五部结尾,我大致有了答案。但是我又有了新的问题,五部之中还没有给出答案,好在后有话剧。我喜欢这话剧,悲剧性意味十足的话剧。陈眉疯了,陈鼻疯了,姑姑疯了,小狮子疯了,蝌蚪疯了,没错最后都疯了。那个社会也疯了,想到电视上那些事,二奶三奶四奶五奶六奶,本是些我这个小孩,在这个年龄,不该知道的东西,因为它的频繁出现,循环播出有所听闻,有所通晓。人之初,心本善。时间推移,最后人心都黑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人肖上唇的儿子肖下唇,考上了大学,成了大老板。陈额开起了代孕公司,发了财。小狮子、蝌蚪最终也沉沦了、最可怜的莫过于陈家了,陈额、陈眉……不想多说了。一直看到最后一页,一只双头荧光笔也没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