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独到见解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书籍的主题,吸引他们去探索更多相关作品,写读后感的过程是对所读书籍的再创造,帮助我们实现自我超越,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赵子曰读后感1000字精选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赵子曰读后感1000字篇1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奇妙的故事,书中的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无不令人感到惊奇,世上真的会有这样奇妙的地方吗?如果有,那会在哪……
儿时也曾读过这本书,当时只是觉得有趣。那小人国里的人儿真的那么小吗?如果我能去到那,我是不是也成为大人了;那由马儿统治的国度,是真的存在吗?;格列佛的游记让年幼的我很是羡慕,觉得这本书简直就像一个有趣的童话。而今日再读这本书,我特地去了解过了它作者所处的年代背景,再阅一遍它的'内容,却品出了一些不一样的,讽刺的气息。
儿时的童话故事,似乎是换了个狰狞的面具。仿佛大梦初醒,我发现书里竟有这样的黑暗的一面——乱做实验的科学家,被独裁的君主统治的飞岛国百姓,小人国国王膨胀的野心……我不禁怀疑了:它真的,还是我记忆里面那美丽的童话吗?我努力的翻找着儿时阅读的痕迹,翻完了一本书,却一无所获。深吸了一口气合上书,要对它失望时。却看到了书面上大大的黑字《格列佛游记》,对啊,格列佛游记。这本书,本就是他那种不畏艰难险阻,勇敢探索,坚持不懈的写照啊。我仿佛是从黑暗中找到了第一座灯塔,而渐渐的,光明的景象离我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格列佛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虽然遭遇太多太多的不幸,他却从未想过放弃航海冒险这一事业。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更是很多。我曾看过一篇报道,一个七旬老人,虽然眼已花,发已白。却仍然坚持做着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做的工艺——制扇。尽管这个工艺不能为他带来什么财富,也不能让他出人头地。但他就这样一直的做下去了,在报道的最后,他遗憾的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走了,这个手艺就没了”看到这,我潸然泪下。他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也是很好的诠释了这种精神吗?
在格列佛游记中,这种坚持的精神就是它的精髓所在。坚持,全书没有提到这个词,但是它却最好的证明了这两个字。反观我的生活中,我很多时候是没有做到坚持的。就像平时在数学的练习上,在一会的思考后,没解出答案我就会对这道题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做不到。现在回想起来,可不是缺失了这种精神吗?如果我能做到有格列佛的一半的坚持,我的数学成绩也许就不会跌得那么厉害。可见这种精神,不是人们口中的:“我希望能做到”而是必须要做到的。如果做不到,反倒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了。但是口上说着是很容易的,无非就是动动上下唇,吐出几句不会实现的承诺罢了。而我认为,应当用我的行动去履行了这个誓言之后,再来说,我能做到。
格列佛游记,真的带给我太多太多的感慨。我更要感谢它,给我点明了前路,让我明白,今后的路,应当怎么走。
赵子曰读后感1000字篇2
和很多人一样,是因为村上明白了菲茨杰拉德,明白了盖茨比。虽然喜欢村上,然而我并没有追随喜爱的作家读书的习惯,于是虽然暗自确信我将会喜欢这本书,却迟迟没有找来看。还有一个原因,便是笼罩在此书头上的那个阴云般的硕大词语:“美国梦”。正如翻译者施咸荣那番令人作呕的序言导致了我始终没有看过《麦田里的守望者》,正如电影《美国美人》的海报一映入眼帘大脑里便浮现出“中产阶级”一词,“书写了美国梦的幻灭”这样的定性也使得我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产生了由衷的排斥。美国作家向来具有密切关照社会生活的传统,所以,美国作家的作品是很贴合某些评论家的口味的吧。
看过之后,小说的故事本身并没有引起我很深的感触,也许,是这样的感触已经经历太多——表现“资产阶级的势利虚伪冷酷”的作品,从巴尔扎克到卡夫卡,已经堆积如山。打动我的,是此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菲茨杰拉德身上那股纯真的颓靡味道。美国文学幽默轻快的传统到了他那里,添加了浓重的抒情和感伤,添加了东方式的悲悯和关怀,从而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滋味。小说中的对话很多,细节很多,这样的小说很难写得不乏味,到了菲茨杰拉德那里,却被处理得津津有味。神经质的女人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比喻层出不穷,辛辣的议论一针见血,然而,那些令小说节奏停滞下来的长句的感怀,又具有抒情诗一般的气质。人如其文,写出这样文字的作者,究竟有过怎样的人生经历这让我深感兴趣。
于是找来菲茨杰拉德的生平资料,果然贴合我的猜测。如果把作家的生活和创作之间的关系分几种类型的话,菲茨杰拉德无疑属于人生经历和小说一样精彩的那种。出身贫寒,飞黄腾达,生活糜烂,苍凉死去,他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梦想主义者,一边迷醉于尘世享乐一边仰望天空的孩子,他是污泥中绽放的黑色玫瑰。其实他是诗人,或者说,他是那种诗人气质浓郁的小说家,这决定了他作品的质地。他小说中细节的出彩来源于诗人那种为人间事物重命名的本事。
我坚信,那些积累在人类礼貌大厦角落的沉甸甸的作品,其内核都是一样的。世世代代,大家书写着同样的主题,只是用不一样的结构和语调。文学的魅力,就在于那种种美妙的说话方式;文学,保存着人类言说的本事。
“美国梦”这样一个词怎样能够概括《了不起的盖茨比》所具有的全部内涵,冲破现实阴云的笼罩,我看到的是大海彼端那隐约可见的绿色灯光,那是盖茨比看到的,那是广告牌里的大眼看到的,那是菲茨杰拉德看到的,那是很多很多人都能够看到的。有的人,随着时光的消逝渐渐看不到了,有的人能看到却不再相信自我看到了,有的人一向都看得到,一向都在指着灯光的方向喃喃自语。那是一个恒久的姿势,那个姿势是美丽的。
赵子曰读后感1000字篇3
?人性的弱点》是美国著名作家戴尔卡耐基的作品。这本书也被称为是戴尔卡耐基最成功的励志经典。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很多启迪,也会得到很多人生的指引,让我们能够真正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克服自己的弱点。
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就是“如欲取之,必先予之”。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要得到什么东西,就应该先付出什么东西。比如说,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那么就应该对别人予以尊重。所以在社交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站在一个主动的位置上,主动地认识别人,欣赏别人,然后才会获得对方同样的尊重。
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名字叫做尼古得玛斯柏帕都拉斯的人,因为他的名字很难记,所以小镇上的人都会叫他尼古。直到有一天他接见了一个名叫希得李维的推销员。在他打开门的那一瞬间,李维不仅给予了他一个微笑,说了一句早安,同时也正确的说出了他的名字。就是这一个小小的行为,却让尼古先生就此而成了推销员的忠实顾客。所以,我们应该告知学生何为尊重,如何获得对方的尊重。
很多时候人与人在交流时所表达出的关心,会让一方感受到不适,甚至是抵触。而产生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种关心并不是真心。试想一下,我们真的用真心去关心过别人吗?在关心别人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无意识的想要通过这种关心获取什么?如果是的话,那么这份关心自然就掺杂了一些复杂的东西,这份关心也就因此而不纯真。所以当我们在面对学生,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关怀教育时,一定要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以及真诚。并且在予以学生帮助之前,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先了解这种方法,是不是真的能够带给学生以安慰,不要一味的为了关心而关心,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应该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并能够给予他们真诚的赞赏。很多时候,有一部分教师都会说我很关注我的学生,我也很认真地管理我的学生,但是与学生之间仍旧会存在一些隔阂。针对于这一问题其实很好理解。深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的我们在面对学生时,很容易就会不自觉的把自己放在高于学生一等的位置上,高高在上,而不是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并且针对于学生所展现出的优点、闪光点,我们也经常会存在忽视状态,认为这些与学习无关,甚至会对学生批评。在我们的批评否认以及训斥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久而久之自然就会与学生的关系越走越远。
当代孩子与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不一样,他们从小接受着大量的信息,会有自己的想法、价值观,也会有自己判断的标准、自己的空间。虽然我们是站在一个好的角度去对他们进行管理,但客观来说,我们眼中的为你好对于他们来说并不一定真的好。所以,当我们看到学生身上所散发出的闪光点时,一定要给予他们认可以及赞赏,真诚地给予他们肯定,这才是真正的对他们好。
总体来说,《人性的弱点》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也让我对如何与学生沟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人的天性中,最深层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请让老师们能够真正的走入学生心中,真正的予以学生重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渴望。
赵子曰读后感1000字篇4
?铁道游击队》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而写成的小说,它为我们展示了一部游击战争生活的画卷。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一群惨无人道的日寇窜入中国,在被称为“工业大动脉”的铁路沿线上横行霸道。日本人冷酷无情,没有半点仁道主义精神。他们在中华大地上做的那些事令人发指,他们在中华大地上做的那些事让人唾弃。凶残的日本人将煤矿上的一个医院改作了日本鬼子的军用医院。原本在医院工作的中国医生被撵走了,取而代之的是毫无医道的日本医生。中国医生也留用了几个,但是,不许他们在医院里住了。时间久了,他们注意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每天早上一上班,他们就会发现手术室的地板刚用水洗过,可是手术室里的每个角落没擦洗的地方还残留着刺眼的血迹,这在中国医生眼里是个谜。病房中的鬼子要做手术的并不多,即使要做手术也没必要非得晚上做吧。后来,附近的老百姓揭开了这个谜。原来,凶残的日本鬼子每天晚上用汽车拉来大量的中国老百姓,供日本大夫做活的人体解剖。汽车开来时,车上装的是绑着的中国老百姓,汽车开走时,满车的老百姓换成了流着血的麻袋包。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狠毒的日本人夺去了,日本鬼子用救人的手术刀却一刀一刀的噬着人的生命,这是任何一个有道德感的民族所不能做出来的事。
日本鬼子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并不只有这一条,他们甚至驯养洋狗来残害
中国老百姓。我们同样是人类呀,他们却忍心异类对我们人类的攻击。同时,他们对我们中国老百姓的刑罚是惨绝人寰的。岗村特务队长为了拷问嫌疑犯两三夜不睡觉,他在中国人的哭喊声里狂笑着,疲倦了就整瓶地喝着酒,提了精神再继续审问。一个拷问的人还要用酒来提神,那么,被拷问的人是多么的疲惫与凄凉啊。特务的狼狗嘴角上的血往下滴,牙上带着布片和人肉片。狼狗顺着主人的手指,一次一次地向挂在梁头上的中国人身上猛扑,每次都撕下布片和肉块,疯狂的狗吠中夹杂着凄惨的求救声,等到叫声没有了,他们就用冷水喷过来再咬,一直到狼狗舔着嘴角的血,用血红的眼睛望望梁上那个已变成一副骨头架的中国人。当我们看到这些时,我们的心里怎么能平静?那么一个活脱脱的人就这样被一条狗一口一口的吃掉了。那些被害人所承担的痛苦远远大于被一刀刺死或被一枪打死,还有许许多多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惨遭毒害。日本鬼子把杀死的中国人扔进有好几亩大的坑里,撒上一层土,再扔一批,再添一层土,有的甚至是活埋,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啊,日本鬼子真的是太残忍了。
赵子曰读后感1000字篇5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有钱没钱;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我们伟大的祖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着称于世,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十分注重文明礼仪。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名人志士以礼待人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广泛传诵,“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由此可见,文明也是一个国家的冶国之本。
做一个文明的人,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基础,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不孝,那么面对社会上的老人怎么会尊?看见幼儿怎么会爱?他根本没有权利涉及道德,否则将会是对道德的亵渎。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香九龄,能温席”,得到无数人传誉;现有“全国道德模范李美丽无怨无悔照顾公婆的事迹”,感动世人。今天我们做文明少年,必须由此开始。
做一个文明的人,其次是要讲文明、讲礼仪。
文明礼仪是律已、敬礼的一种行为规范,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在生活中我们要知礼、讲礼、善礼,做个文明人,不要乱丢垃圾;不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大声喧哗;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以及抱小孩的乘客让座;按照交通指示和标志行走,不闯红灯;要保护环境卫生,不践踏草坪,不随手摘花。毫不置疑地说,文明礼貌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处处都显示着我们的道德品质。
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明需要大家来参与,文明的氛围要靠大家共同来营造,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伴着我们成长。
赵子曰读后感1000字篇6
有些故事注定要从结局讲起的,其实,所有的结尾又何尝不是开端呢?
台风“山竹”来势汹汹,随手拿起很久前买回来却一直未读的这本书《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一口气读完,心中感慨万千。
故事的主人公叫爱迪,他是一个游乐场的维修员,虽然这是一份他很不情愿的工作。八十三岁生日那天,为了拯救在突发事故中身处险境的女孩而殒命游乐场。醒来时,爱迪已身处天堂,这才发现,那里和自己想象中的伊甸园不一样,并不是欢声笑语,歌声缭绕的乐土,而是地球上生活片段的交叠重现。每个人在死后都会碰到五个人,也许你认识他们,也许你并不认识他们,但终究你会明白他们和你之间的关系,会明白上帝安排的隐喻。爱迪同样碰到了五个人,其中有他铭记的人,也有他遗忘的人,甚至有他完全忽略的人。他们轮流登场,引领他寻找逝去的时光,追问人生的谜底,很多他活着的时候不理解、不宽容的事情终于得到解释,得到谅解,天地间仿佛有一条巨大的锁链,爱迪只是其中的一环,所有的故事都像河底的卵石,一颗接着一颗。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告诉我们:天堂里,会有五个人,为了五段不同的记忆,等候你长大、相爱、衰老、死亡,等待着解答你最后的疑问。每一个故事的开始就是另一个故事的结局,每一个故事的结局又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世上没有偶然的行为,我们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你无法将一个生命和另一个生命分割开来,就像风和微风紧密相连一样。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影响到另一个人,世界上各式各样的故事,说到底都是同一个。
我们总会在琐碎的生活中、在平凡的日子里去追问:为什么我会活着,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看完本书,看完爱迪在天堂的经历,他碰到的五个人逐一向他讲述和解释了似乎与他毫不相关的故事和联系,我突然觉得,也许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那些平凡的日子,那些我们以为毫无意义的生活。我们经历的时候并不完全能体会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能深刻明白事情发生的影响,但是,这些经历却实实在在的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我们也在不经意间承载了另一些人的生活,这些就是我们生命的价值所在。
在小说结尾处的天堂里,有一条神圣的河,流水潺潺,阳光闪耀,如梦似幻。所有的痛苦、所有的疲劳、所有的创伤,全都被寂静无声的河水清洗掉,只留在清澈的灵魂。这也是我想象中天堂的样子。天堂里,爱迪在理解了了公平、宽恕、牺牲、长久的爱之后,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
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快乐有伤悲,有高山有谷底,有生与死的万千联系。人生的终极课程是自我救赎,这是人一辈子真正需要追寻的东西。只有揭开内心最深的恐惧,才能打破捆绑一生的梦魔。不管是何种经历,都将赋予我们成长的力量。
赵子曰读后感1000字篇7
一只水母浮动在水面上,透明的身躯折射出绚烂的阳光,老人(圣地亚哥)酣睡船头,载着被鲨鱼撕咬后所剩无几的鱼骨,驶向临近家的海岸……他光辉的战绩使每个人赞叹,阖上眼,奔入梦境,梦见一只威武的狮子……
整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轻轻合扣上《老人与海》这本书,意犹未尽,掩卷沉思,老人瘦骨嶙峋、不肯屈服的身影浮现在我的脑海,他的颈背上刻着深深的皱纹,褐斑布满了他的双颊,除了一双眼睛,他浑身上下都很苍老。那双眼睛乐观而且永不言败,色彩跟大海一样。
?老人与海》是美国海明威的代表作,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将其拖了三天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我想他是失败的,但在某种意义上说他又是成功了的。
前八十四天,老人的鱼篓里空空如也,他站在海岸边等待第八十五天的来临——那个有好运的日子。他满载着希望而去,驶向海的远方,饥饿劳累过后,他始终不肯放弃那条大鱼,当他的大鱼被鲨鱼吃得仅剩下一副骨骼时,他自问:“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啦。”老人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却又绝对相信自我的力量。相信他纵然失败依然勇敢无比,相信在精神上并没有败给鲨鱼,因为被消灭的是鲨鱼,而不是自己。
独自思索了很久,细细品味这本书的寓意所在,作品背景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战争之后,人们还未从世界大战的恶梦中醒来,幻灭、失落等种种迷惘困扰着人们。战后的社会是一片混乱、衰败的景象,战争和社会的种种荒诞现象给海明威的精神和身体上都带来了很深的创伤,可谓九死一生。我想了很久,觉悟到,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而梦见的狮子则为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象征,老人则是人类中的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
“海洋是仁慈的,十分美丽的,”她给予了老人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是海洋又是残忍的——那此成群结队而来鲨鱼夺走了他辛苦追捕到的大鱼,粉碎了他的“光荣”。老人与大海的关系是既依存于大海又要与大海斗争。大海是他的生活场所和战斗场所,也将成为他的最后归宿。
原来老人虽已年迈,却始终不肯屈服,正如他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赵子曰读后感1000字篇8
鲁迅先生对司马迁的《史记》有着极高的评价,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看出《史记》是多么的出色。
但是,《史记》是文言文,像我这样大的孩子,有点看不明白。however,令人高兴的是,青岛出版社出版了《少年读史记》这一系列书籍,把文言文翻译成了简明易懂的白话文,让我们能够轻松的读懂《史记》。
这本书的主题是绝世英才的风范,里面有一个个战国时期的小故事,比如有:应侯范雎的故事、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田单复国的故事……
这一个个小故事,都表明在战国时期,只要有才能的人,都可以被君王重用。为了让我们悟出更多的隐藏含义或道理,《少年读史记》每个章节都会有"三分钟读懂历史关键"这一栏。用一些古人对人物的评价,透析人物形象,并且根据各种史料记载,告诉大家关键点,对故事进行解读。最后,还会告诉大家通过这件事得到的道理。
每个章节还会有史记原典精选,就是用《史记》中这章的一些原话,让我们读到原汁原味的古籍,其中较难理解的词语会有注释,后面还有这段话的翻译。每一章最后一栏,就是词语收藏夹,有的是文章中出现的词语,有的是对文章事例总结的词语,紧随的有这些词语的例句,让我们学习掌握好词好句,希望我们能够用到自己的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