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小说读后感1000字6篇

时间:2025-08-31 作者:Fallinlove

一篇深刻的读后感能让人重新思考书中的,甚至影响人生选择,很多时候,读后感能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认知盲区,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小说读后感1000字6篇,供大家参考。

家小说读后感1000字6篇

家小说读后感1000字篇1

读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感触颇深。过去我们的历史塑就了我们狭隘的民族主义历史观,这种历史观让我们产生夜郎自大的感觉,对我们是有害的。如果我们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要想开拓未来的全球市场,读一读《全球通史》是有好处的,它会让我们具备全球视野,更加客观的看待自己和未来的发展。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

当今社会,全球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家小说读后感1000字篇2

寒假回家重新拿起了《目送》,想起当初是不是太衝动,将它买回家却没怎麽仔细去看看,或者是看了一点觉得乏味,搁置一边;又或是看过之后记得不清,又忘记了。都有可能吧!再次翻开这本书,不知道为什麽突然有种说不出的伤感,一种悲凉又带著无波的感觉。或许我已经开始明白龙应台在书中写的一话了吧。像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亲身经历过一遍了。那天的我不正是这洋送走爸爸;那天的妈妈不正是这洋送我离开。拿起一支笔,想了想,在书的扉页上写下:“虽然记不住什麽,但是会好好的去看。”可能只是一时的感触让我一时兴起。

昨天,我回家了。在学校的最后几天,一直在想,回去之后,怎麽和隔开很久的同学,朋友见见,聚聚;怎麽玩好;怎麽开开心心把所有的心情都给这个假期。在回家的车上,很无聊,很难耐,不知道是我在失望什麽。终于在四个小时之后,我打开了那扇隔别数月的门,看看没什麽变化的家,原本激动的心情像是被什麽轻轻的静静地抚平了一般,很平静。看著妈妈上来问了句“吃点什麽”,拎过行李,原本想了很多的我,却只想好好吃点妈妈烧的东西,好好在自己的浴室洗个澡,好好地在椅子上坐著和妈妈聊聊天。

或许洗过澡之后,人变得清醒许多,我有点失落,有点后悔,有点不开心。只是对自己的不满。果然,家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爸爸妈妈才是自己最好的依靠。没有特别的欢迎会,没有特别的热情似火,就像是平常地一件小事,真的很平常。

龙应台曾陪著母亲聊天,其实不算聊天吧,只能算是回答母亲的问题,一遍一遍又一遍,好像很幸福。她也曾和儿子在英国游玩,不是崭露顽态,和儿子一起走过,让儿子说说自己,好像很幸福。让人羡慕,其实不必。我,我们不都已经在幸福之中!不想什麽伟大,盛容,繁华,惊心的才是幸福,幸福一直就在这洋平凡地呆在你我的身边。

将《目送》轻轻放下,看著封面上的那对母子,想著想著,是不是有很多感觉,却又表达不了。

以下摘录一些句段:

她曾经是个多麽沉溺于美的女人啊。六十岁的她和三十岁的我,曾经一起站在梳妆镜前,她说:“小晶,女人,就是要漂亮。”

当他垂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乡里,已无故人。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撤: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闯;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有时候,我们用眼睛看得见的“坏”去量时间。

三四个人。开始谈起自己亲身碰触的经验。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死亡至深处不无魂魄。

家小说读后感1000字篇3

在《中文版序言》一节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劈头就上来一句“不过我也感到有点不安,因为我担心中国学生在阅读时将不会给予足够的批评。”这倒奇了,人家不批评他倒感觉忐忑不安?作者紧跟着说道:“人们阅读任何东西都应提出批评,这是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东西能作为真理或完整的模式而被人接受的时代。”

要知道,在这个社会,“危机即商机”,任何缺陷只要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加以改造,便可以不断获取成功,反之则步步被动。

正是持着这种批判的态度,作者看到“在富有魅力的美国,我们发现太阳并不明亮,人民也并非幸福。相反,今日的美国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许多严重的问题日益加深。”“如今,再也不存在什么世界性的社会模式了,因为所有社会都处在深深的危机中……就总的社会模式而论,却没有一个可鉴用。”作者还不无幽默地告诫我们“或许,我们应该记住毛主席的劝告:我们能从反面的经验中学到某些东西。”

作为一位西方学者,作者能够勇敢地批判其所属的的社会,而不会像我们诸多的历史粉饰家那样遮遮掩掩,粉饰太平,大叫“光明是事物的主要方面”、“应该多看光明面”!这一点对于研究历史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为打破史学界多年的积习——“西欧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全书应用了崭新的“全球史观”,亦正如作者所说“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长期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深受“西欧中心论”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动辄用十分机械的“阶级分析法”来切割历史。而今,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的逐步推进,我们应当以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眼观,来看待我们的历史,我们现在周边发生的事件,以及我们的未来。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全球通史》的意义所在。

西方人著史,习惯于摆出史实,罗列例证,再在最后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而非像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一样,喜欢给出现成的结论,让你去背诵。实际上,真正的历史学也正应如此,摆出史实,是非由你读者自己去作独立判断。不应该为了强求个人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统一”而把作者的意志强加在读者头上。实话说,对以前历史教科书上的诸多说法,我是不能苟同的,有时为了应付考卷上的试题,不得不照搬书里面的结论,总令我感到阵阵的恶心和不服。

本书的作者又言:人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是,人们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必需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

在书中,作者主要提出了如下这些内容,值得我们思考。第一是关于学习。作者认为,人类进步关键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互相影响。只有那些最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民族,才最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他们是被迫这样做的,因为这样做既选择了机会同时也选择了压力。如果没有抓住机会,他们就会不断被同化或消灭。这样的理论颇可以引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我们的社会充满竞争,只有不断向周围的人学习,我们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环境,避免被淘汰的命运。一味地闭关自守骄傲自大,最终则是自取灭亡。

第二是关于合作双赢。作者认为,以往人类生活在短缺的世界中,可资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方得益必然引起另一方的受损。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人之间和国家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损人利己的战争。而在当代,人类进入一个物质财富能满足所有人类需求的时代。目前我们人类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不再是经济效率,而是能否建立一种合作双赢的社会关系,使充足的物质财富得以公平合理地分配和利用,从而使人类回归到自由和睦的状态之中。

这些便是我泛读《全球通史》后的些许体会。

家小说读后感1000字篇4

地心,顾名思义,地底的中心,一个现代人类不敢逾越的地方,据说那儿的温度高达十万多度,可能还要高些。但同样的都是可以毁灭万物的,令人胆寒的温度,至今还是一片“圣土”。就因人类对它了解少之又少,所以地心那么神秘,那么令人想有征服的欲望。

我不得不感谢上天赐予了人类一颗智慧的头脑,而我又不得不佩服人类无穷的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将一个人间炼狱——地心,描绘得如此美伦美奂,富有“生机与活力”。我只能再一次感叹造物主的神奇!起码在我看的《地心游记》之后便是如此想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地心游记》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德国的科学家李登布洛客偶然发现了一封密码信的内容后便决定带着侄子阿克赛尔前往地心。在真正进入地心之前,还经人介绍了向导汉斯。三人从冰岛的一处火山口开始进入地心,一路了克服了迷路、缺水、暴风雨等种种在地面上难以想像的困难后,在一次火山喷发后回到了地上。

在我的理解里,这可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它容纳了关于各个方面的知识,如生物、地理、物理,作者肯定查阅了许多资料,想必作者也是用心良苦吧!

读这本书时,感觉像进入了一片原始森林,儒勒。凡尔纳给我们上了一堂丰富的生物课。在我的认知中,在那些动画片中,鱼龙是一个看起来十分温顺、比较可爱的动物。但是,儒勒。凡尔纳推翻了我的想像。鱼龙长着海蜥蜴的头,鼠海豚的嘴巴以及鳄鱼的牙齿,想起来多么骇人呀!而它和看似海蛇却有着龟壳的蛇颈龙是天生的死对头。还知道水杉、柏树、崖柏、乳齿象这些只存在于三世纪和四世纪的生物等等一些你所想不到的事。我只能感叹是怎样的一个作家热爱他的事业,将所有美好的、令人珍惜的、令人如痴如醉的`事物容合在一起,并且如此自然。

文中一次次描写着不可思议的景象,如:地心有大海,还有不知从何而来的光;高达40英寸的蘑菇和其它蕨类植物……我边读边赞叹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作者强大的想像力。而我也觉得作者可能想对世上表明: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一切皆有可能!更何况世界上不是有那么的世界未解之迷吗?文中还不只一次提到阿克赛尔用论文来辩驳李登布洛克教授,却都被现在打破了。李登布洛克教授说的“不要被条条框框束缚往了手脚”,这话我想不仅是对阿克赛尔说的,也是对跟阿克赛尔有相同想法的人说的。正因为太过于相信书本,所以世上有那么多书呆子,只会读死书的人。

阿尔赛克也提醒着我们:人不能一直养尊处优地活着,否则会表决人的一些本性,如勇敢、坚强。如果一直一帆风顺,只会使人类懒惰,迟早会退化掉。所以适当的经历磨难,才会使潜能激发出来。虽然过程是痛苦的,但是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弃一时的痛苦,得到一生的幸福。如钻石一般,从不起眼的石头,经过不断的磨炼与割舍,最终才能发出璀璨的光芒,得到世人的景仰。

而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惊肉跳,仿佛历历在目一般。主人公经历了多次险难,生命始终徘徊在生死边缘,每次命悬一线,却总能化险为夷。看着他们在生死关头时的表现,汉斯的表现,令我恍然大悟,明白在遇事时,首当其冲地就是冷静。只有如汉斯一般冷静,才能化险为夷,否则一切都只能化做过眼云烟了。

文中一次次的坎坷,并不只为了读者的需求,而是想让读者们明白,做事不能优柔寡断,懦弱,必须要学会坚强、勇敢,学会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

这本书不仅给我充实了科学知识,丰富了我的想像力,更给予了我冒险精神。要知道前人的发现,就是通过不断冒险发现的。而我也相信,也许就在明天,人类能去地心探险一回,让人对地心的了解存在于现实中,而不是虚幻中。

家小说读后感1000字篇5

这部小说出自法国科幻作家儒尔·凡尔纳的笔下。讲的是德国科学家李登补洛克教授从前人萨克塞姆的一封密码信里得到启发,于是带着侄子阿克赛尔和向导汉斯进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险。

他们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出发,一直向着地心方向下降,一路上克服了缺水、迷路、风暴等各种困难,终于在一次火山喷发中从西西里岛的斯德隆布利火上回到地面。

读这本书,能把你带到地心深处。去看原始的人类化石和许多早已灭绝的生物,以及不同时代沉积下来的各种岩层。你还会随着教授他们一起去艰难的寻着水源在地下暗河里以及漂流途中不断地与怪兽搏斗。随着故事的发展,你还会陪着阿克赛尔度过没有光亮的走失的四天,最后终于凭着毅力借助声音在花岗岩间的传播占到下昂到和他的'叔叔。后来他们一起随着又一次的火山喷发到地面,结束了这次旅途。

这本书语言幽默,情节扣人心弦。我认为最惊心动魄的是第三十五章。本章讲述的是向导汉斯、阿克赛尔和李登布洛克教授在离地心不远的地下河遇到的风暴,大风把他们的小船吹得差点儿沉下河。后来,一个火球袭击了他们,这个带电的火球落下后,将木筏上所有的铁器都磁化了。书中写道:仪器和武器颤动着,碰击着,发出尖厉的声音。我的鞋钉和一块嵌入木头的铁板牢牢的吸在一起。难怪我无法收回我的脚;半白半蓝的火球如同一刻直径10英寸的巨大弹,慢慢的移动着,在风暴的抽打下极速旋转。它朝我们来了,它爬上木筏的骨架,然后跳到食品包上,一个反弹,掠过火药箱。多么恐怖!我们都要被炸到天上了。

这本书不少情节是人惊心动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三位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李登洛布科教授是一个精力充沛却是性格急躁的人物,他是科学界的泰斗。他固执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意志,正是他的这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才使这个团队胜利穿越地心。另一个同样可敬的冰岛汉斯,认真踏实地履行当向导的职责。虽然语言不通,但汉斯头脑冷静且动作灵敏,凭着这些,他帮助教授克服了种种困难。阿克赛尔经过这次地心之旅,也由一个毛头小伙子长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我感悟到,人生一定要勇敢地探险,才能赢得真理,才能赢得大家的认可。而我从现在起,需要勇敢地去努力,坚强的去克服困难,做任何事首先靠自己,这样才能取得独立性,才能在最困难时“幸运”度过。

如果你生活中有很多困难就一定要靠自己,如果你有许多麻烦也需要自己去克服,只有这样才能磨练出一个坚不可吹的你。同学们快来看看这本书吧,它会让你终生受益,并和我一同验证它吧!

家小说读后感1000字篇6

刚从妈妈手里接过《地心游记》这本书我就对它爱不释手,真的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这本书讲述的是1863年5月的某一天,里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发现一封密码信,并从中得知前人萨克努塞姆曾到地心旅行。于是里登布洛克教授就决定追随前人的脚步,开始了他和侄子阿克赛尔向导汉斯的地心旅行。

正是怀着对未知世界的那份好奇,让里登布洛克教授能排除万难坚持不懈地探索地心的奥妙,让我们读者也获得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感谢《地心游记》,感谢里登布洛克教授,让我开阔了视野,也大大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生活中的我,也是一个爱思考爱探索的男孩。我会拿起放大镜,在蚂蚁堆前专心致志地看蚂蚁搬家;我会经常搬出厨房里的瓶瓶罐罐,照着科学书做各种有趣的难题;我常会对一些有趣现象寻根问底,直到找到满意的答案。

记得有一次科学课上,尤老师给我们全班讲了液体的轻重。科学书上我看到了介绍调制“鸡尾酒”的过程,尤老师当时没有给我们做这个实验,我心里真痒痒。星期六一早我便起了床,开始亲自动手。

开始做“鸡尾酒”啦!我先来到厨房把材料准备好:一大勺蜂蜜、一大勺水、一大勺油和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可是水是透明的,看不清楚,怎么办呢?很快我变找到了解决的方法,我在水里滴了几滴红墨水。此时的厨房俨然成了我的小小实验室,而我呢就是名副其实的小科学家。由于我不知道谁轻谁重,便把三样东西一股脑儿全倒进了玻璃杯,很快它们便像多年未见的朋友,迅速聚到了一块儿,居然溶解在了一起,浑浊不堪。难道我倒得不对吗?唉,实验失败了。我不免有些失望。可就在这时,三种液体突然接到了上级的命令乖乖“投降”,来到了它们各自该呆的位置:油在上,水在中间,蜂蜜在下,一杯漂亮的“鸡尾酒”就诞生了。那种开心的劲儿比吃到了任何一样美味都过瘾。

一会儿,爸爸起来了,狡猾的我脑子里突然生出了一个坏主意。我把“鸡尾酒”举到爸爸面前,说:“爸爸,这是我调的新式鸡尾酒,可好喝了,你要不要尝一下,你不喝我可喝了。”说完,我还做出了要喝的样子。也许是因为刚刚睡醒,也许是因为没戴眼镜,爸爸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拿过我手中的杯子,准备要喝。这时,我竟“噗嗤”一声笑了出来。爸爸听见了我的笑声,马上猜出了我的计谋,放下杯子,指着我说:“你个小滑头!”说完,我们两人一起大笑起来。

耍弄了一下爸爸,我仍不依不饶:“爸爸,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这个问题显然难不倒博学的爸爸:“这里面有个定律叫‘帕金森定律’。液体的密度有密有疏,密度密的略重,会沉淀在下,密度疏的略轻,会漂浮在上。”我心满意足的朝爸爸点了点头。爸爸也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难道是真的吗?”这些都是我平常最爱问的问题。虽然如今的我还不能和里登布洛克教授教授那样去探索地心的奥秘,但是我和他一样拥有了一颗好奇的心,有了这颗好奇心就让我多了一双隐形的翅膀,让我飞得更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