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撰写观后感时,可以考虑影片的音乐、画面等多方面因素,每部电影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观后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弟子规》的观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1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对你来说可能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对我来说它是一盏启明灯,时时刻刻叮嘱着我做人的道理。它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来自《弟子规》这本书。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感受颇深,尤其是对“泛爱众”的熟知,使我不禁想起已在天堂的小悦悦。两岁,本应该是小孩子最天真最可爱的年华,可是她却遭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经历。在相继被两辆车碾压,司机逃跑之后的7分钟内,18名路人经过都视而不见,莫然而去,最后是一名拾荒老奶奶上前施以援手。我忍不住想,这18名冷漠的路人是否知晓“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的道理呢?在我们有能力可以帮助别人的时候,请你秉承博爱之心,舍弃一己之私,伸出援手帮助弱小。我们要赞扬拾荒老奶奶那“泛爱众”之心,她的能力并不比那冷漠的18个路人高,只是她在帮助小悦悦的时候,不像那些路人考虑那么多,她只想竭尽所能去帮助他人。
虽然小悦悦最后还是离开了我们,但是她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楚我们道德上的缺失,我想问问那18个人,如果小悦悦是你的亲人你还能一样冷漠吗?如果不能,请你学习“泛爱众”。正是因为社会上还存在许多冷漠与自私,所以我们更应该提倡学习《弟子规》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圣人的教诲。它会教会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2
现在在中提倡让学生学习背诵《弟子规》,在教学中我们也让学生开始练习背诵。通过假期的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的学习,我对《弟子规》又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弟子规》是我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它对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都有指导作用,如果我们都能按照《弟子规》的教诲去做,那么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就能更加和谐。
有人说《弟子规》是给小孩学的,这话不完全正确。《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课本,孩子应该学,但我们成年人也一样应该学习。因为《弟子规》讲的是前贤的教诲,是生活的规范,它能使人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这种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应明白,所以每个人都应学习《弟子规》。通过《弟子规》的学习,使我受到很多,其中受最深的是《弟子规》的第一篇“入则孝”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入则孝”的意思是说在家里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孝是道德的根本。
我们的身体受之父母,没有父母的养育,就没有我们的生命。因此我们应无条件的孝敬父母。那么怎样做才是对父母的孝敬呢?《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话,从表面看它的意思就是说父母的呼唤,要马上应承;父母的命令,有马上执行;父母的教诲,要恭恭敬敬的听取;父母的责备,要虚心的接受,这些都是孝心的体现。俗话说“孝顺孝顺,孝就是顺,顺就是孝”我们应顺应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心意,如果他们的要求是错误的,我们做子女的也不能顶撞他们,我们应做到“谏使更”并且要“怡吾色,柔吾声”;如果父母的责备是错误的,我们也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的成长可谓是呕心沥血,但他们不图我们的回报,就象歌曲《常回家看看》里面唱的那样,他们就图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可是看看我们现在做的,虽然能给父母一些物质享受,使他们不愁吃穿,但每天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搪塞父母,不能常回家看看,对父母的呼唤、命令、教诲、责备都不能做到“应勿缓,行勿懒,须敬听,须顺承”。通过《弟子规》的学习,我认识到了自己对父母做的还很不够,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像《弟子规》里说的那样去做,常回家看看,抽时间多陪陪父母,使他们过的更幸福,更开心快乐。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3
今天刚刚参加完为期4天的《幸福人生讲座》,在学习过程中,真的启发很多,也有很多让人反省的地方。希望这样的讲座能得到更好的推广。我形容这个课程是:世上最贵的课程,却是免费的,而且提供食宿。让一个人受益一辈子的课程,免费让你学习,你愿意接受吗?参加学习的人没有年龄限制,下到咿呀学语的小孩,上到古稀之年的尊长,学乐融融,简直是人间仙境。人间乐土啊;课堂上只有唯美,没有虚伪和猜疑,没有争斗,没有利益。只有关怀与帮助,只有和睦相处,只有无偿帮助,只有爱。
通过4天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传统文化。非常感谢中心的谭老师和义工团队,他们真的很辛苦,不为回报的为大家服务。在学习的现场,他们都是非常有礼貌的问好,称呼所有的学长都为老师,源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讲座的第一天是蔡礼旭老师讲的《家和万事兴》、周泳杉老师讲的《新世纪健康饮食》。通过蔡老师的讲解,让我们了解到家和的根本是夫妇关系,了解到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周老师告诉我们健康饮食源于素食,吃肉对身体的伤害,并对地球的影响,对环境的危害,原来都以为只有吃肉才有营养,听后才知道是错误的,病从口入,都是吃出来的。
讲座的第二天上午是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告诉我们要重实质,不能重形式,实质重于学生的内心。对于孩子的,父母或老师应是帮助改过,不应责备,其不再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专长。多启发,少说教。言教不如身教。往往父母抱怨孩子管不住,或者觉得小孩不孝的时候,有没有反省自己,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小孩看在眼中,他们都是在模仿家长。所以父母的身教重于一切,孝道更是父母先要懂得孝道。下午的课程是李越老师的《礼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人际关系像山谷中的回音,更像一面镜子,你想得到什么就要给予什么。如果你想得到对方的笑脸,你必须是笑脸以对。对人的态度是诚、敬、谦、和。礼的核心是恭敬心,没有敬的礼只是在作秀。
讲座第三天上午是钟茂森博士讲的《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更是做人的根本。让我们懂得孝道的标准,更值得我们去反省。行孝在当下,行孝不能等。下午是靳雅佳老师《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让我们认识到音乐对生活或做人的影响,更加听到了很多感恩的歌曲。感恩父母、感恩所有人。
讲座第四天上午周泳杉老师《中国文化与管理科学》,这个课程真是茅塞顿开,中国传统文化才是博大精深的管理科学,蕴含很深的道理,但又把管理阐述的那么简单。中国文化是根本的管理之道,西方管理却是多为治标的管理方法。下午是蔡礼旭老师的《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让每个人中国人都有种使命感,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丢失三代人了,希望我们这代人能为往圣继绝学,正己化人,从自身做起,感化影响身边的每个人。
?弟子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缩影,能把弟子规里面的全部做到,那你就圣人不远了。欲速则不达,每天早晚读诵,反省自己的行为,逐步做到。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4
小时候,打着流水账背《弟子规》,而如今细细的品味这本“人生指南”,我才发现这字里行间,无不引导着人们修身立德,磊落做人。
刚翻开《弟子规》,就可以看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百善孝为先,我们几乎无时无刻在感受着父母的爱,因为这种爱像人活着自然,而我们也自然地把这种爱想得理所当然,父母若有许些不顺自己的心意,就会莫名其妙的大动肝火,又有几个人会像书上说的那样对父母提出谏言,和颜悦色的将心比心呢?当父母老去,在最后分别时,才知道这种感情的根扎得有多深,后悔不已。孝顺还生孝顺儿,你希望子孙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你的父母,母亲十月怀胎让我们得以生活在这美妙的世界,父亲对我们关心爱护,教与我们勇敢坚强……我们这寸草之心又怎能回报?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我们对父母的孝心当然不是为了要得到什么,真正的孝心是不求回报的,我们应该要像当初父母为我们无私付出一样对父母默默答谢感恩,正如书中所说的,听父母话、为父母争光、不让父母担忧皆是孝。孝心简简单单、真真实实,是没有任何添加剂的,好似温水一般,暖父母之心田,解父母之忧愁。
出则弟中写道:“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可现世有多少人因工作繁忙,把生了病的亲人扔在医院不闻不问啊!这一则教会了我们要尊重长者,是呀,孟子不是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吗。看到这使我想到了报纸上北大学生扶老人过马路的图片。这就告诉我们:老人,好比一只夜莺,应该有他们的夜曲,我们这些晨鸣的百灵鸟就应该当他们的观众,用爱之心,同情之力为他们铺路搭桥,陪他们走过全程。读到“长者立,幼勿坐”时,我不禁心寒,有哪次吃饭时是父母坐着等,我去端菜盛饭的呢?想到这,我一阵内省。
第四则——“信”里写道“话说多,不如少。”这使我想到在《荆棘鸟》中有这么一句话: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首歌,那歌声比世上所有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没错,凡事多不一定就好,精妙才是最重要的,就如一篇好的演讲稿,区区几百字却能字字动人心扉,每句话都能让人引发深思。而一些千字、万字的长篇大论却犹如白水,就算喝上无数次也是淡而无味的。相反的那百字稿却如同一杯加了炼乳的咖啡,刚喝进去是苦的,每每回味却总有一股不可思议的甜,既让人记住了甜又忘不了苦,这难道不是教会了我们以精为贵的道理吗?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正所谓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千万不要过于盲目地相信别人。“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朋友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伴侣,人生不能没有朋友,但也不能随意交朋友,真正的朋友是良师益友。交个博学广闻的朋友,可以使自己充实精神食粮;交个举止儒雅的朋友,可以改掉自己所不好的习惯;也是有交个胸怀大志的朋友,才可以与其同样望见远处的地平线。
“唯徳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理。”有什么品德才能不如别人的,就应当去争取,别人拥有的,你不必羡慕,只要努力,你也拥有。“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是的,物质的好坏,并不能将人分为贵与贱,人只有品德高尚和不学无术的区别而已。只有品德高尚了,你才会发现这世上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余力学文》教会了我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读一书,增一智。读一本书必须一口气将它读完,读透,不是读一遍就完了,更不能读到一半就气馁,只有把书“煮熟”,才可以将书中的含义一一理解。学习的路并不是像坦途那样匍匐在人们足下,萨迪说过:“谁没有耐心,谁就没有智慧。”学习时,若有什么疑惑的话就继续努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日积月累功夫深了,疑惑便不攻自破。学习时,有不懂的就要不耻下问,弯下腰并不是什么耻辱的事,弯得下腰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内心的自信。翠竹因弯腰而坚韧不拔,稻穗因弯腰而丰稔厚重。
读弟子规,听圣人诲。嘴中默背着弟子规,浮躁的心又陷入了沉思。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5
初读《细讲弟子规》就真的感觉是一本好书,说的虽是平常的事,讲的却是不一般的道理;细细品味《细讲弟子规》,直悔自己接触的太晚、太迟,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之前怎么都闻所未闻?
?弟子规》是依据孔老夫子的教诲编出来,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从生活面把它整理出来,所以他能如此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蔡礼旭老师又对弟子规的每一句都深剖细解,才能使我们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症结一一找到可以处理的方法。
一场好梦、好戏需要智慧,智慧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沉淀。“养子使作善也”,当孩子有颗“善良的心”,他就有善良的行为。看别人家的孩子,在我眼中,皆为十全十美,而很清楚自己孩子并非十全十美,要达到十全九美都很难。但现在读完《细讲弟子规》,我很清楚:孩子有颗善良的心,用智慧沟通,用德育引导,孩子一定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
晚上散步的时候,我给孩子讲“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寓意,也告诉他“瓜田李下”这个成语的出处,希望他为人处事可以不让别人有“瓜田李下”之嫌疑,延伸到“入虚室。(故事:宋代有一个叫陈p的家族,一家十三代同居,七百余口人,同时吃饭,就连他家里的一百多条狗也能做到“一犬不至,群犬不食”。这样,绝对让他记忆深刻。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在《细讲弟子规》中学到的!当然,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在生活上,“父母呼,须应承。”“父母责。须顺承。”“步从容。立端正。”“衣贵洁。不贵华。”在学习上,“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在做事上,“此未终。彼勿起。”
“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能做到此,一定不会“失诸正鹄”的。孩子以“德”为本,且勿宠溺孩子,“宠猪举灶,宠子不孝。”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上行下效,愿我们都拥有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6
昨天在综合楼六楼会议室观看了胡斌老师的演讲视频,他为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课,他今年22岁,在没有学《弟子规》之前,是一个很不听话,让家人头疼的孩子,整天不好好学习,上网玩游戏,和他那些在社会上的混混一起玩,整天打架、到了家里甚至打骂父母的危险份子,由于从小家庭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打骂、让他从小不听话,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在学校要跳楼,折腾整个学校不得安宁,他打架、抽烟、喝酒、逃课旷课欺负老师,哪的学校都不再要他了。
就因为那本《弟子规》触动了胡斌在乎的东西,这就是突变点,那本《弟子规》让他觉悟,感觉他原本的朋友是不好的,跟小混混做朋友,身边的朋友肯定不怎么样。而和喜欢学习的人做朋友,身边的人会好好学习的,其实交一个好的朋友会改变身边的一切事物,以前
的他一直认为“命运如此、无法改变”《弟子规》则恰恰告诉他“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弟子规》它可以教导你做人的原则,提升你的品德。
胡斌老师曾经是那样的不受人欢迎,被十三所学校开除,可是,他那位有智慧、有毅力的妈妈最终让儿子改邪归正,重新做人,改变了她儿子胡斌的命运。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转变,但这的确是真实的,光明的。如果没有妈妈那执着而伟大的爱,如果没有妈妈绞尽脑汁寻来的那张光盘,如果没有《弟子规》这本传统文化,胡斌老师也许会蹲入大牢,也许会死于非命。胡斌老师说的一句话使我感慨万千:一个人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要将快乐带给别人。我也要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说他不是在台上做报告,他是在忏悔,向他母亲忏悔,向他曾经祸害过的人忏悔。他的虔诚震撼了所有的人,也灼烧着我的心,从今以后,我也要善待我的父母,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