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离骚的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3-02-17 作者:Anonyme

心得体会需要我们整理好自己的内心,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成长机会,高质量的心得体会是要融入自己的实际情感的,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离骚的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离骚的心得体会5篇

读离骚的心得体会篇1

读了三遍《离骚》,总体的感觉是这是一部充满幻想和浪漫主义的神话诗篇。虽然看参考书中对第一段的“余”有非常多的考证,也由此而推测了屈原的名、字和出生年月,但我总认为《离骚》中的“我”并不是屈原的“本我”。换句话说,《离骚》在我看来不是抒情诗,而是一部诗歌体裁的小说,屈原塑造了一个能代表自己意志的“我”的神话形象,来驾驭自己梦想中的神话世界。屈原把这个“我”极度地完美化了,不仅是从人格、外貌、家世,甚至连出生年月也是寅年寅月寅日,这个“我”的一切都完美无缺,高贵正统。这也许正是屈原内心自我的完美形象,但如果以此来推断屈原本人,我便总是怀疑其真实性。

读《离骚》,经常会有些语句让人深有感触甚至被推为至理名言。像“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这些语句表现了屈原的怀才不遇、忧国忧民、舍生取义以及对国家的忠贞不渝,这不仅仅是屈原的意志品质,更是千百年来一代代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和境遇。屈原是他们的代表,他们的楷模,更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离骚》中我最为欣赏的一句是“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这句和其它句相比写得格外倔强而有气势,不再是那种“怨而不怒”的含蓄的表白,而是近乎于呐喊的对黑暗现实的鄙夷。与其它让后世极为推崇的名句相比,这句更像是屈原内心深处的独白,是他高傲不羁不落世俗的真实写照。

?离骚》中的神话场景写得格外精彩。从“驷玉虬以桀鹥兮”到“蜷局顾而不行”,读来颇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飘飘然之感。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神话人物和事物,“我”的形象也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文中的“我”芰荷为衣,芙蓉为裳,高冠岌岌,长佩陆离;朝引木兰之坠露,夕残秋菊之落英;饮马于咸池,总辔于扶桑;驷玉虬以桀鹥,溘埃风而上征;前望舒使先驱,后飞廉使奔属。从这些形容看来这无疑是一个神的形象,至少也是一个具有神的力量之人。此人能够在人神间进行沟通,既能够驾驭神物,也能聚集贤才。但这样一个神通广大的能人却被小人谗言所害,却被朝野上下所抛弃,却只全心全意地为了一个楚怀王而高丘求女、上下求索,唯恐“皇舆败绩”。

这样就造成了我读《离骚》后有了很大的心理落差,甚至觉得屈原有点儿眼高手低,为了如此完美的形象,他完全可以给他更高的追求和理想。而且如果《离骚》中的“余”真的代表了屈原对自己的认识,那也会觉得写得太过了,让人想起:“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同时也联想到,屈原最终自尽也可能同他的这种自我认知程度过高有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同,这也许才是屈原痛苦的根源,绝望的理由。

带着些许遗憾去谈谈我对《离骚》的看法吧,因为还没读完,读懂了就更少了......

屈原,是个伟大的人,也是个悲剧性人物。他具有中国文人的典型性格,具有这种性格的文人心情多为不快,结局也多为悲惨。也不知道用“悲惨”一过不过分。他的孤独,无奈,清高,敏感,也是中国历代文人所共有的,这些就注定了他们的命运是坎坷的。他是忠臣,这是公认的,有人说他是愚忠,说他的死不值......但我要说的是,他的死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历代文人身上也多有体现。我们看待屈原的死我想应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看,屈原在面对自己君王“不可理喻”,那么多的“小人”,自己的“怀才不遇”等等,他的内心上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对他来说,死可能是作好的解脱。当然,我们对他的忠深表怨愤,我连《离骚》都没读透,又怎能读懂屈原的内心世界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着多少现代人奋发向前,也是我的座右铭。他的执着,不羁,让我钦佩!他的不容世俗,让我惊叹!他就像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矗立在我的面前,一座永远也无法翻越的山峰.....

?离骚》在中华民族文学发展星光灿烂的银河里足以和《诗经》媲美,它就像一颗流星划破夜空,绽放出独有的光芒!它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可以说,屈原是位浪漫主义诗人,纯洁高大的诗人。

通过这篇富有个性的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洁人格的庄严而伟大的诗人形象!我想,从《离骚》中去认识屈原的人格才是重要的。

屈原的《离骚》有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我想这也正是屈原执著性格的体现。然而像屈原这样“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人是不多见的。

面对“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的不容”,屈原没有选择“变心而从俗”,虽然总是问自己“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但最终还是眷顾楚国,系心怀王,未尝“远逝以自疏”。

我觉得这样的自问自答很值得思考,为什么屈原明知道如何做可以得到世俗的肯定,而又偏偏坚持自己的刚直呢?

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是屈原和渔父的一段对话:

渔父:“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麱其糟而啜其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沐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屈原对渔父的质问,虽然作出了回答,但他实际上并没有给出明确地理由,只是用比兴的手法加以说明。那么我想,渔父还是不知道他真正的信念所在。这也正是屈原所说的“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他想,他知道世人溷浊的理由,即与世推移,游刃其间,而他认为世人不知道他清醒的理由。所以有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把自己比作辟芷、秋兰、鸾鸟、凤凰,而把其他人比作艾草、粪壤、雄鸩、乌雀,显然把自己与其他人划分开,这是冲动而不理智的做法。因为,在当时,没有人会因为屈原的诗好,或由于他自称的内美和修能而帮助他。屈原由于谗人间之,而冲动地生怨于所有人,致使所有人都不能容他。也许,屈原致死也未必能认清这一点。

不过,我并非要否定屈原,屈原的处世方法有待商榷,但他的执著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我认为,现在很少有人能拥有他的勇气。在荒谬的现实中,多数人选择妥协以适应环境,如果真的有一个像屈原那样敢于坚持本性的人,也会被其他人看作是不理智的傻瓜。

试想我们的身边,假如有一个跟我们非常亲密的挚友,因为要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而与现实发生激烈的矛盾时,“理智”的我们会如何做呢?我想,我一定会劝他成熟一点,不要由着性子来,先把事情敷衍过去。在我们看来,妥协与适应是最好的处世之道,凡是有违中庸的,我们就视为偏激。屈原就是因此,而倍受争议。即便是喜欢屈原的人,估计也没什么人敢学他。

如果一个人从没有坚持过什么信念,没受过什么挫折,我想,他是不会去读《离骚》的,即使读了,也看不懂。在随波逐流的鱼儿眼中,河中伫立的岩石是顽固而愚蠢的,它们看不到岩石的坚贞与痴狂,岩石的执著所激起的美丽的浪花,也被当作是固执所带来的苦痛的代价。两种不无道理的视角,如何能相互沟通呢?所以一个认为另一个溷浊,而一个则认为另一个可笑。“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然而在多数的现实中,人们的执著又是如此的脆弱。就我们身边来说,高考作文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它对于我们的个性与执著,可以算是一次大规模的围剿。假如你的个性正对它的胃口,那么你是相当幸运的,因为你可以坚持自我。假如你喜欢写晦涩懵懂的文章,喜欢写消极忧伤的文章,喜欢写光怪陆离的文章,喜欢写别出心裁的文章,那么你就要小心了,很可能,你就要为此付出苦痛的代价,或者说为此而激起美丽的浪花(如果在那之后你还认为它值得的话)。我就见到过很多活生生的例子,有很多人,文笔非常棒,也看过很多书,就是因为在写作风格上不肯妥协,而名落孙山。按照高考作文的逻辑,《离骚》有可能得满分,但更可能只得2、30分。那些因此而落榜的考生,也像屈原一样的怀信侘傺,直到他们妥协。所以出现了这样的歌词:“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我想如果屈原听到这首《海阔天空》,一定崩溃了!

如果连我们都能意识到,该妥协的时候就要妥协,否则就会吃大亏了,屈原怎么会意识不到呢?在《离骚》中,屈原也写到了,他原来认为非常好的弟子也背弃了他,不佩带香草而改佩带恶草了,我想屈1653原不会不知道坚持自我要付出什么代价。然而,他竟一如既往的刚正耿直。你能简单地评价他为可笑或可悲吗?我觉得世间有时确实有这样荒诞的事,如莎士比亚所说的“天才的汗水换来小人的鄙视”。而屈原勇敢地承受了这一切,并为后世开创了一条执著的大路,虽然这条路的尽头不那么尽如人意吧,但至少证明有人可以做到不向荒谬的环境妥协。

鲁迅说过:“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屈原又是幸福的。屈原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也许,在他的一生,那个所谓的梦也从未醒来过,直到他决定死前,梦也没有破灭过。然而他却说自己是最清醒的。如果这算幼稚的话,那么我认为很多“早熟”的人需要这种幼稚:屈原可以一生坚信自己的理想,你为什么不能再多坚持一、两年自己的信念呢?很多年轻人过早地从梦中醒来,浅尝辄止,往往因而错失不少机会。

在我们为学分积而努力的大学生活中,很多可贵的东西都被淡漠了。情感、爱好、美德……更不用提“屈原”了!

读离骚的心得体会篇2

我无论如何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献给屈大夫

从青铜铭文到汉代书简,由篆刻到碑拓。我深爱着可以称为一卷繁华的《离骚》。它灵动,能够飘进人们的脑中,呈现出浩瀚的长流;它消瘦,全篇写就可以收入一卷之中,展露其丰蕴的星空。它如美酒醇香,如花香沁人。每每读罢,都会赠你一卷繁华,让你如沐春风。

当渐沉的暮色爬上屈大夫紧皱的眉头,红霞中却只能透出悲寂。明明是一个夏日的夜晚,为何从诗的这一篇章里读出了秋的影像。于是“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可仍然不能拂去萦绕在心头的烦躁。风声猎猎,心也仿佛将被撕裂。“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身畔是郁郁青青的岸芷汀兰,屈大夫那孤独清高的背影,伫立其中。从诗句流入了我的血液,一瞬间途经了四肢百骸,直击了灵魂的那种沉痛,是屈大夫的祖国河山所不知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像甘甜的泉水,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屈大夫那颤颤巍巍的手,执笔在竹简上舞动,千年以后,《离骚》如庄周化蝶一般变成瑰丽。只是“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形容枯槁的屈大夫,今夜是不是又隐没在这一卷《离骚》的那块高地,独自悲痛。

又是一个黄昏,绕过《离骚》的湖畔,波光粼粼,莲塘里轻歌曼舞的,是朵朵鲜绿的诗句。其实,屈大夫也曾是风流倜傥的,有如他笔下的名花香草,傲岸高洁的品质注定他要受人诬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备受排挤的他将根深深扎入文学创作的土壤,于是枯萎的生命伸出了一枝枝,长出了一叶叶,枝繁叶茂。“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凝聚着忧国血泪和远大抱负的文字,给了屈大夫动力,让他与坚守品行融为一体。阅读《离骚》,吟诵《离骚》,我看到了一个浪漫的屈原。待到采撷附着晨露的花朵,屈大夫的衣裳不经意沾染了荷香,无论是年少时的风光,还是及暮时的悲凉,屈大夫始终是一个浪漫的人。

穿过迷雾层云,我走过《离骚》的无人巷陌,遇见了躞蹀着的屈原。这时的他已不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人,心忧天下。他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史官,激浊扬清;是“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勇士,斗志昂扬;是“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英雄,大义凌然。然后以身殉国,自沉汨罗江,壮哉慨哉!这只有阅过了《离骚》,读懂了《离骚》,才能懂得屈大夫长存于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不随时光流逝而泯灭的`伟大品格。

可流金的文字最终沉入历史长川的河底,外表被淘洗的朴实无华,《离骚》缄默着,有如屈大夫当初面对整个楚国江河日下的寒彻心扉。但《离骚》仍像一株凌寒独自开的冬梅,傲立着。其实繁华丛中的一卷《离骚》,盛放着自由、友善、爱国……它让屈大夫的精魂苏醒,让历史鲜活,也潜移默化地陶冶着我们。而在这个被言情武打的书籍胁迫的当下;在这个手机阅读深入人心,浅阅读盛行的当下;在这个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当下。仍记得浮沉于人世的另一端,不染纤尘的《离骚》,仍坚守着一份初心,仍热爱深层阅读的我们,是多么可珍。像隔着时空,与屈大夫相识相知,同样是固守本真。

?离骚》是屈大夫千年前的深情告白,经历年岁风雨的洗礼,辗转了整个历史的角落,以一种质朴自然的样子缓缓讲述着令人为之掬一把热泪的故事。阅读屈原,阅读《离骚》,阅读书籍,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将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力前行!读《离骚》,在悲喜中寻找;读一卷繁华,做最好的自己!

读离骚的心得体会篇3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

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读离骚的心得体会篇4

苍茫汨罗之上,烟波浩渺,水珠飘浮,树闪影动,你的背影,好像就在昨天。 你出生于楚国的名门之后。天生的你,应当享受养尊处优,受人爱戴,应当要有一种自高自大的神气。

可你没有,在七国分争的春秋战国时期,一声响亮,震天动地的啼哭,震撼了整个楚朝,那就是你啊。你拥有与生俱来的优良高贵血统美好的名字。有卓越不凡的才能是楚国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占尽了天时让人万分羡慕。 你正直不阿虽再次遭贬,你白色的衣袂在狂风中飞舞,你黑色的长须在暴风雨中飞荡,这时的你,思维的火花在你的脑中飞扬,激愤的火焰在你的身上贯穿。你化激愤悲痛为神奇,写出了字字珠玑,贯古烁今的众多伟大诗篇,《离骚》、《天问》、《九章》……

你有杰出的才能,但无用武之地,你有远大的抱负崇高的胸怀,但却因为地不利人不和,最终只能以死明志。在你的身上,印证了诗人与英雄的悲剧,一生孤独,没有知音小人暗算,帝王不纳,尔虞我诈,战火连连无休止。你藐视达官贵人贪官污吏,为自己树立了众多敌人。也许你并不知道,自古以来忠臣总是非死即伤,总是讨不到好处。或许你知道。但你那正直、不愿拐弯抹角、洁来洁去的性子却注定成为你一生的绊脚石,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已绘制好祖国的蓝图,正待实施。但,你的梦境很美啊。可那终究是梦啊。是虚无的、飘渺的,这个梦境已在摇篮里就被残酷的现实所撕碎,所扼杀。 你没有安于现状,选择了弯曲坎坷的政治道路,你没有弃楚投秦,义无反顾的为这片自己所深爱的土地奋斗、保卫终身。在你的心中。“生命诚可贵国家价更高。”你在听说郢都被攻破之后毫无留恋的与这个世界告别,激愤、悲伤、痛楚,形成了巨大的火焰吞噬着你的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的背影被浪花所掩盖,越来越远。只有枯木,残花。

读离骚的心得体会篇5

?离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一首自传体政治抒情诗。全篇围绕着楚国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这两个重大问题,不断寻求着合理的答案。这首气贯长虹的诗篇在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执着追求崇高理想、毫不妥协进行斗争、热爱和忠于自己祖国等方面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气势磅礴的人格美,一种执着追求和勇敢捍卫人格尊严的强烈意识。他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思想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成为后世的精神楷模。屈原一生追求“美政”,却屡遭谗言、嫉妒,面对腐朽奸党,独立不迁,横向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唤起了麻木灵魂的警醒与自觉,培养了人们高尚纯洁的品格和爱国主义情感。尽管《离骚》晦涩难懂,佐之以《九章》、《桔颂》、《渔父》、《卜居》等篇章,其蕴含之深义、揭示之真理,显现出人格锻造之重要亦能略懂。对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当有启发。结合自己之体会,略论一二,以策己,以示人,不当之处,待商榷。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伟大的人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锻造之结果。要当好一名优秀领导干部,锻造完美人格实在重要。党员领导干部之人格,就是党员干部言谈举止、道德风范、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以及知识水平等综合素质的体现。新时期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具有高尚人格的典范,他们的人格闪烁着夺日的光辉。他们凭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忠于职守、敬业奉献、鞠躬尽瘁,用一身正气坚守着人格乃至献出了生命。正因为有了他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才得以蓬勃发展。然而现实当中,有些领导干部拒绝理想、躲避高尚、蔑视道德,要官之时脸不红心不跳,面对好处挖空心思以聚敛,身处官场灯红酒绿图享受,打着奉献清廉的旗号干着腐化之事,是为人之不齿。党员领导干部锻造完美人格,“岁之不与”!

锻造完美人格,当立壮志以显豪气。人之高低,当观其志。志向,是对人生的奋斗目标的抉择。对人格而言,立志至关重要,实现志向的过程,也是展示人格魅力的过程。有智者立壮志,站在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珍爱生命的绝对高度上俯瞰人生,规划人生;无智之人立劣志,追名逐利,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有智者立长志,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坚定信念为基础,矢志不渝地挺进理想的彼岸,“虽九死犹未悔”。无智之人常立志,心中无数,随欲摇摆。我们只有立志做大事,绝不可立志做大官;所以豪迈之气不拒小民,猥琐之气不分官品;所以屈原彪炳千秋,所以周总理令人景仰。

锻造完美人格,需要坚持操守以养大气。领导干部之德,是领导干部人格力量的基础。翻开案卷、生活腐化、亵渎党纪、践踏法律的缺德行为是腐朽分子的共同特点之一。屈原尚能“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党员领导干部更需笃守人伦之外,还要按照党性标准规范自己,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要守大德,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重,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甘情愿当公仆。要守官德。要看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荣誉,注重自己的言行,坚持共产党人的“为官之道”,恪守人民公仆的“为官之德”。要守公德,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遵守社会运转的秩序。既不能贪赃枉法,也不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要守美德,奉养父母,爱护妻子,尊敬德者,远离恶友,淡泊明志,行为无瑕,对社会要有一颗知恩、感恩、报恩之心,对自己要学会“知足常乐”,要有济人之心、容人之量,立身一隅,虑及八方,此等胸怀,此等境界方显其德高,显其人伟,显其器大。

锻造完美人格,要勤奋学习以增才气。春风催物,物不得不生;秋气逼物,物不得不熟。学习就是春风,就是秋气,催着人上进,逼着人成熟。虽天资聪颖,不学习又有何能?虽头脑愚钝,学习亦能增智。优秀的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知识、观念、修养日日新、苟日新、倘日新,与日俱增。一方面要潜心学习认识时代、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新知识,一方面又要不断开阔心胸,提高境界,增长见识。同时还要学以致用,善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不断地积小流以成江海,方能成就领导干部的才气;一个人才华横溢,其魅力更加突出,人格也将因此增色。

锻造完美人格,须廉洁务实以树正气。清正廉洁是每名党员领导干部必备的政治素质,是党和人民对其最起码的要求。有些人学识不可谓又不高,能力不能说不强,但是对手中的权力总是待价而沽,其结果面对金钱、美女腰不能挺,嘴不能硬,手不能长,其形象可描,其下场可料。因此,党员领导干部时时处处要严格要求自己,长存荣辱之念,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为官,经受住七情六欲的考验,才能以良好的形象带出好班子,带出好队伍,带出一个风清气正的好世界。

屈原已去,穿越千年时空,《离骚》永传,人格永驻,精神永存。宝剑峰从磨砺出,人格须经锻造才能完美,领导干部须经锤炼才能优秀,就让我们吟诵着《离骚》,以屈原为楷模,做一名新时期优秀的领导干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