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于形式的心得体会是不会得到读者的认可的,体会主要是写个人经历过后的感想,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感动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3感动心得体会篇1
茫茫宇宙,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如此的渺小,就如同天空中的一粒粒浮尘。
从出生到死亡,我来过,我走了,悄无声息,就如同我不曾来过,这是大多数人的一生。可是,总有些人轻轻悄悄地来了,又走了,却又像是从未走远。
事实上,感动中国中的大多数人都只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凡人,而不同的是他们生命所承载的重量。
放眼浩渺天地间这芸芸众生,我们总感叹自己太过于微不足道,但可曾知道,当生命有了重量,它就不再轻如尘埃?
12岁的小女孩何玥,她想到的不是如何尽可能多地争取时间在这人世间哪怕多留一分钟,而是首先考虑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自己还能做些什么来给自己这稚嫩的生命画上一个无悔的句号。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毁,但关键的问题是,有太多的人为了活下来而不得不损毁自己的身体,而还有那么多已经逝去的生命要带着完好的身体一并离去!当生命终结的时候,一切皆化为乌有,身体对她来说已经毫无用处,那么,为什么不让它们在别人的身上让它们的作用得以延续呢?在此之前,何玥与我们一样,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生命也和我们一样轻微,但她生命的重量体现在在生命的最后她所作出的选择,让自己的生命延续在别人的身上,仿佛她不曾离开!那么,我们自己呢?当我们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勇气也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它们的人,让它们融入别人的身体,让另一个生命更加健全呢?
周月华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让我们一直深受折服的身残志坚、为梦执着的形象了,她平凡甚至残缺的生命在二十年由艾起背着翻山越岭中已经走向了崇高与伟大!身体的缺陷,她不在乎,她在乎的是自己活着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这两个人的爱情,只有相濡以沫,而没有波澜壮阔,却以彼此为支撑相互携手走过了二十年,为彼此增加着生命的分量!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周月华并不完美的生命划过的那完美的弧线以及它沉沉的分量。什么是爱情?看看艾起我们是否有些羞愧?什么是生命的重量?凝视周月华,我们是否有所启发?
生命是一段过程,而生命的重量就在于这段过程我们怎样走过。个体的生命本身可以很脆弱,可以很渺小,可以很轻微,但在生命行进的过程中,它所依附的形体可以决定它的重量。
轻与重,大与小,崇高与卑微,往往只在于一念之间,我们生命的重量将由我们自己去填充。只希望,到了不得不对这人世间的一切撒手的时候,我们能灿然地回望,会心地一笑,我来过,我走了,我无悔!
2023感动心得体会篇2
朱丽华是我的挚友,更是我尊重的大姐。她失去了光明,却用她的爱与温暖照亮了许多人前行的路,生动诠释了红船旁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
不幸的意外,使她双目失明,甚至一度失去生活的信心。偶像张海迪的一次报告使她受到了启发,增强了乐观生活的勇气。她潜心学习推拿技术,获得中医执业资格证书,成为嘉兴首个盲人中医师;她白手起家办诊所,解决了十几名残疾人就业问题,并免费传授推拿技术,让100多名残疾人找到了工作;300多名脑瘫患儿经过她的治疗,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有生之年多回报社会,多帮助别人。”朱丽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创办的推拿诊所成为第一批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加盟企业。除了基本的生活支出外,她每年把大部分收入捐赠给社会,贫困学生、残疾人家庭更是她资助的对象。
朱丽华还是一名优秀的残疾人工作者,担任着省盲协副主席、市残联主席团副主席、市盲协主席等职务。她协调起草制定了《盲协内部管理条例》及《盲协组织机构工作规范》,使盲协组织工作有了更具体的章程;组织视力残疾人参与业余交流慰问活动、学习盲文等。
她还连续五届当选嘉兴市政协委员,为残疾人事业积极建言献策。朱丽华始终认为,爱心是需要传递的,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尽可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023感动心得体会篇3
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各式各样的人,有不同感动人的事迹。又拒绝治疗,坚持工作的林俊德,有富有爱心,死后还要捐献器官的何玥,有隐姓埋名,当卧底替农名工找工作的陈家顺……
而令我最感动的人物是年纪最小的何玥,她是一位还在上小学的可爱女孩,他曾经在汶川大地震要求他的父母将一个月的工钱捐献出去,而当时他们家庭比较贫困,还想着救其他的人。在他得知他得了不治之症时,只剩下最后三个月的时间时,他一点也不害怕,不畏惧,战胜病魔给她带来的疼痛,他毅然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在他死后要把他的器官捐给其他像他一样痛苦的人,当她的父母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极力反对,但何玥还是坚持这样做,他的父母在他死后也只好完成他最后的遗愿。就在他死的一天后,她的肾脏就被移植到两个尿毒症患者的体内。
看到他的事迹后,我应该学习他的乐观,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我懂得了要有爱心,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一定要主动向前帮助,看到乞讨人员,要省点零花钱买吃的喝的,去帮助他们,如果遇到一些流浪猫,流浪狗,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一位信得过的主人。毕竟小猫小狗也是一条生命。其次,还要坚强,不要遇见学习上的困难或人生路上的坎坷就无法面对,要从哪里跌下就要从哪里爬起来。现在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只要我们在人生路上的一点小风小浪,还没有真正的遇到暴风雨。所以我们要一点点的去克服困难。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拥有爱心,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和谐,更美丽。
每一次观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都会想起上一年的感人事迹,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都会留下不同的感人的眼泪。都会觉得自己的心灵被酒精消毒过,看过以后,心里收获的不仅仅感人的颁奖词,和感人的事迹。还收获了内心的那份永远印在心中的震撼。
其实看了这个《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节目,我还学会里很多,比如要敬职敬业,孝顺长辈,当官要为人民着想等等,我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拥有它们身上好的品质。做更善良,更正直,更诚信的人。
2023感动心得体会篇4
有一种炽热的情感不需要用语言传递就能感染,这就是感动。——题记
感动!观看完感动中国,让我明白这些美妙的真谛,让我流下一滴火花的泪珠。这些无私尽职的精神,无一不感动着我。有这样一群朴实的人民,没有华丽的背景,甘愿为人奉献。相比生气,许娟于奖励库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的教师卢永根。有用自己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实现的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却因公殉职的廖俊波。有灭火救援中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花季的成长杨科璋。还有家在哪,国就在哪心之所向是国家的卓嘎和央宗。
在这一位位令人感动,甚至有些奉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平凡人物中的杨科璋尤为让我感动。他只是一位普通的消防人员。在2015年5月30日1:13杨科璋在灭火救援中紧急救出一名约两岁的孩子,但因为烟雾太大,能见度低而踩空坠楼。从五楼坠楼时,杨科璋紧紧抱住孩子,本来杨科删掉六一个1.8米的电梯,只要将手臂张开,在网上扒一扒,就可获救。可是杨科璋并没有这样做,他依旧保持抱着孩子不但没有松开,反而抱的更紧儿,也因此,杨科璋献出了自己27岁的生命。
“有速度的激情,满是激情的生命,热爱这岗位几回出生入死和死神争夺这一次身躯在黑暗中跌落。但你护住了怀抱中最珍贵的花朵,你在时如炽热的阳光,你离开是灿烂的晚霞。”这是谱写的杨科璋的班长时对于我来说,杨科璋虽不如世界顶尖的伟人,但却以自己平凡的职业守护了几百条鲜活的生命,他亦是平凡的,但亦是伟大的。
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从容。仿徨的时候,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坚定。怀疑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什么叫相信。奉献的时候,他们让我明白了感动的真谛。
2023感动心得体会篇5
每年的春节过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都会牵绕着我,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让我感动好久,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那思绪牵绕着我又回到了今年的颁奖台上……
我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手拿着笔认真记下他们的名字,有牵动国人心的排雷战士杜富国,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勤俭节约、分毫积攒,千万捐赠家乡的八旬老人马旭……。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我们河南人——担起乡村未来的八零后教师张玉滚。张玉滚师范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从一名每月拿三十元钱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十七年。学校地处偏僻,路全是山路,山路曲曲折折,处处布满泥泞荆棘,他靠一根扁担把学生的课本,文具挑进了大山,挑进了学校。看着电视上张玉滚挑着重重的课本,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走,我的眼睛湿润了,他挑的不仅仅是课本,是大山里孩子们的希望啊!由于常年操劳,八零后的他脸上布满皱纹,比同龄人老了好几岁。最后听着白岩松为他念颁奖词,它是这样写的: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
是啊,多好的颁奖词,张玉滚,我永远记住这个名字,你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你虽普通但最伟大,你展现人性最高尚的精神境界,你的精神会一直鼓舞着我们每一个国人,激励着我,努力,追梦!
2023感动心得体会篇6
2020年初,中国爆发疫情,人心惶惶,很多人宅在家中“长蘑菇”。确实,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带给我们了些许温暖。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在可能染上病毒的情况下,一群白衣天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逆行”。
武汉90后的光头护士,宁愿一头长发换病人的一线生机。她说:“头发没有了可以再长嘛,现在的首要问题是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尽力量去救更多的人。”初看到这则报告时,不禁为她的勇气而深深震撼。一袭长发是女孩子最看重的第二张脸,而她义无反顾地舍弃美丽。或许当她把这份美丽交出去的那一刻,她或许很痛惜。面对着电视的战疫画面,我想,一群群白衣天使在一线中战斗,他们心中也有恐惧,家人也担心他们的安危。但白大褂一上身,他们便义无反顾地克服了恐惧,走进了战场,这该是怎样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一名抱有学医志向的高中生,无不为他们的行动所感动,无不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无不被他们的精神所震撼。一身白衣,便是一份责任!03的非典,我刚刚出生,今年的疫情,我不能在一线奉献自己,只能祈求平安。但未来,我一定会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做出贡献,承当起白衣所赋予的职责!待在家中学习,便是我们高中生为疫情能做出的最大贡献!我们坚信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2023感动心得体会篇7
2021年2月_日,大家心心念念的《感动中国》如期而至,又会有哪些能担当、有作为的人从芸芸众生之中脱颖而出呢?
伴随着阵阵掌声、滴滴热泪,这十位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逐步揭晓,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张桂梅。
现年63岁的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始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2008年,为改变贫困地区女孩失学辍学现状,张桂梅推动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用爱心和智慧助力万千乡村女孩走出大山、圆梦大学,“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捧读张桂梅的先进事迹,令人潸然泪下。
张桂梅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张桂梅虽然病魔缠身,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但始终坚持一切行动听党指挥,毅然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她信念坚定,斗志顽强,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党的教育事业放在心上。坚持树人先树魂,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广大学生自觉追求,以实际行动书写对党忠诚。“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面对新征程、新使命,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张桂梅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胸怀全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无我情怀,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最终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动力。
张桂梅始终坚持无私奉献,情系群众、一心为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张桂梅长期拖着病体,坚守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兑现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始终秉持为民情怀,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党、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贫困山区人民,用无私奉献托举着无数乡村女孩和家庭的明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张桂梅情系群众、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时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张桂梅始终执着接续奋斗,爱岗敬业、担当作为。“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张桂梅丈夫早逝,没有子女,没有财产,身患病疾。然而,面对病痛,张桂梅毫不畏惧。她甘为人梯,执着奋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守滇西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主战场40多年。始终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用一颗纯粹之心,引导学生们成长,为山区女孩改变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做出了重要贡献。“惟奋斗者进,惟奋斗者强,惟奋斗者胜。”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张桂梅攻坚克难、爱岗敬业的高尚品德,学习她一往无前、坚韧不拔的干事精神。以实实在在的担当作为,担负起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实绩,切实挑起时代重担,让人生的价值在奉献中不断升华。
榜样鼓舞人心,使命召唤担当。我们崇敬张桂梅这样的时代楷模,我们更应该像张桂梅那样,信念坚定、无私奉献、接续奋斗,俯首甘为“燃灯者”。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落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