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读后感6篇

时间:2024-01-10 作者:loser

读后感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我们的思维和情感,写读后感是一种文学探索的过程,通过它我们可以深入研究书中的文学元素和风格,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阿甘正传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阿甘正传读后感6篇

阿甘正传读后感篇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都是有关书的名言。就像列夫·托尔斯泰说的: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觉得,《阿甘正传》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开启我们的智慧,更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智商只有75的家境贫困的低能儿阿甘,却靠自己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恒心,不仅当上美式橄榄球运动员与二战英雄,而且还成为国际乒乓球运动员,摔跤手和商业大亨……

大家的智商应该比阿甘高吧。可是,大部分的聪明人,最后都变为一个又一个普通的`平民。这是为什么呢?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今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阿甘它既有那灵感又有那汗水,所以阿甘已经是个“天才”了。

他还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力所能及地去帮助每个需要他帮助的人。阿甘是个值得相信的好伙伴,他赚到钱时,也不忘与帮助自己的朋友们一同分享,他甚至还将钱分给那些曾经欺负过他人格的人,他认为,如果没有他们,自己也不会奋发图强。

阿甘之所以那么成功,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阿甘没有因为自己智商不高而放弃对这个世界的希望。这就像《圣经》中所说的:“我不会丢下你,更不会抛弃你。”是呀,如果你保持着对世界的希望,那这个世界也不会抛弃你。

读完这本书,我的收获非常大。我明白了,即使你是一个智障儿童,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天才。我还明白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它不会丢下我们任何一个人,但前提是,你,也得对这个世界抱有希望……

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上帝都会赐给他一项出类拔萃的才能。可是,很多时候,人们也许一生也未能发现自己的这项才能,而选择了别的职业。而阿甘正好找到了自己的才能,并充分地利用了它。阿甘的才能是什么呢?其实他的才能就是他那坚强的意志与恒心。作为一个低智商的阿甘,却凭他坚强的意志力取得了一般人没有取和的成绩。

?阿甘正传》这本书给了我这样的启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你有恒心和毅力,你就可以做好。

这本书非常好看,我推荐大家来看一看。

阿甘正传读后感篇2

今年暑假我观看了一部美国大片,名字叫《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拍的很好,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人公福里斯·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在蓝天下,有一根洁白的羽毛从天而降,慢慢地飘落在阿甘的脚旁。幼年的阿甘退曾经有残疾,他的妈妈不得不给他的宝贝儿子戴上脚撑,从此阿甘每次放学总有其他小朋友来嘲笑他、欺负他,有一次阿甘放学有几个小朋友来打他,拿石头打他站在阿甘旁边的珍妮说:“跑,快跑阿甘!”阿甘听了慌忙地跑起来,跌倒了挣扎着爬起,渐渐地,脚撑不在束缚着他了,他开始人生中第一次奔跑,他跑的非常快,最后他可以奔跑如飞了,欺负他的几个小孩都惊呆了。

凭着惊人的速度阿甘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橄榄球队、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

他的一生都在跑,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跑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只想跑。’’在越南战场上,阿甘的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珍妮的嘱咐:“打不过,就跑。”阿甘于是转头就跑。他成了唯一幸免的人。阿甘如果不是跑得快,就不可能后来返回去救出负伤的战友;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战友,那么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这是阿甘母亲去世前说的让阿甘记忆最深的一句话。

每个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些许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

阿甘正传读后感篇3

“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夹心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你尝到的是哪种味道。”这是《阿甘正传》里阿甘的母亲在临终时对阿甘所说的一句话。

阿甘是一个天生腿有残疾的小孩,他靠着一双特制的护具才能走路,并且他的智商只有75,从小到大都在被各种各样的人叫傻子。他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朋友——珍妮,这是阿甘的第一个朋友。

当阿甘被人追打、叫傻子的时候,珍妮对他说:“跑,快跑,打不过就跑!”阿甘听从了珍妮的话,他跑,跑成了橄榄球健将,跑成了英雄,跑成了虾船船长,跑遍了整个美国。他不再是一个残疾人,他摆脱了护具,不断地跑,跑回了属于他的荣耀!

阿甘认识了一位战友,他和阿甘一样善良、纯洁,他们互相依靠,简单生活。在战斗中,阿甘的队伍属于劣势的一方,他想起珍妮说的话“打不过,就跑”。这一次,他又跑了起来,只不过,这次是逃跑。他跑到安全地带,又想起还有战友没救。这时可能有人会问,到了安全地带,为什么还要回去呢,果然是一个傻子。

可这正是阿甘的天性:善良、不会见死不救。他又跑了回去,把战友以及教官救了出来。可战友还是不幸去世了,教官被打中双腿,残疾了。

再后来,阿甘完成了战友的遗愿,成为了一名虾船船长。在一次暴风雨中,只有阿甘的船有幸留在了海面上。从此,阿甘捕到了许多鱼,赚到了钱,成为了一名百万富翁。可他并没有骄傲,他把大部分钱都捐给了医院、教堂……

阿甘的母亲是阿甘一生中最爱的女人之一。“人是平等的,你和别人一样。”母亲微笑着鼓励阿甘的模样,在阿甘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片尾的那片羽毛,在天空中随意飘荡着,一个翻身就可以改变飞行的轨迹。在人生中,只要努力了,就不需要多么聪明。

阿甘正传读后感篇4

?阿甘正传》是由美国作家温斯顿·葛鲁姆所著的一篇小说。阿甘,他的智商将近七十,别人甚至他的妈妈都说他是一个白痴。可是,一个智商七十的人却跑出了人生的一道不同寻常的风景线,他先后跑出了橄榄健将、战斗英雄、乒乓好手太空人、摔跤健将、天才棋士、土豪。阿甘凭借自已仅有七十的智商跑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在阿甘身上,其实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守信,他答应和他的战友布巴一起弄捕虾船,即使布巴死了,阿甘还是回到布巴的家乡,完成他的遗愿,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财富国;他执着,他从土著那儿逃离后,他就想着去找珍妮·柯伦,这一路可谓是费尽周折,但他一直坚持;他忠诚,他在越战中本脱离了危险,可听到战友受了伤,仍处于危险之中时,他又毫不独犹豫地跑回去寻找他的战友。如果是你,你能保证你会义无反顾地冲过去吗?

阿甘,他在一直奔跑,从未停止。当他奔跑时,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在他奔跑的过程中,他可以使自己尝试自己所不曾看到和用到的东西,丰富自己的阅历。就像阿甘自己说,起码我的人生过得并不乏味。

阿甘并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他在奔跑过程中也失去了很多。他很少有朋友,他总是被其它人嘲笑,珍妮最后也离开了他……可他却从未停下奔跑的脚步,因为他知道生活还没有结束,幸福还在延长下去,他还有小阿甘,一个聪明的孩子。他永远知道如何让生活变得色彩斑斓,因此他收获了爱的财富和希望,一些常人难以兼得的东西。

毕淑敏阿姨说,我们习惯一事当前,先为自己布下巧妙逃遁的理由。我们善于发挥悲哀的想象力,制造可资逃避的借口。我们不断把一些后天的弱点归结为遗传的天性,从洗脱自身应负的责任。我们没有勇气针对瑕疵自我解剖,便推诿于种种客观和大自然的不可抗拒之力。是的,我们太习惯逃避责任了。一遇上一些复杂的事,就先挖个地雷,等到恰当时机,再爆炸。可阿甘,他就会去承担责任。一个智商只有七十的白痴,都会去主动扛责,相比较,我们才是真正的白痴。其实,我们只要做自己的决定,不用过分关注结果,哪怕是跟别人不一样,哪怕最后没成功,也是另一种收获。

在阿甘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东西。他对待朋友的忠心耿耿,对待生活的充满希望,对待亲人的执着。这些都是阿甘身上熠熠闪耀的优点。让我们像阿甘一样一直奔跑,永不停歇!

阿甘正传读后感篇5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里面有四个主要人物,阿甘、他的妈妈、珍妮和丹中尉。

珍妮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变得很叛逆,不过她的心里却总是在彷徨不安,因为她试图解放自己,使自己变得自由,因此变得癫狂叛逆。她说她和阿甘是不同世界的人,在她看来,她是会思考、会让生命怒放冲动的一种人,她试图摆脱生命给她的枷锁,对自己怀着恨意地堕落着。同时,她觉得阿甘什么也不懂总是在别人的指导下生活。她做过多种尝试,最终她也没有发现她的生命变得充实,她想要的那种感觉也没有出现,因此她可能有点后悔,在新年之夜,她准备从楼上跳下,她曾经问过阿甘,她是否能飞过那座桥。可是在后来,当冷风吹过的时候,她却没有跳,回头了,颇有点浪子回头的感觉。

后来她过起了理所当然的那种安定的生活,在公司上班,在电视上看到奔跑中的阿甘,阿甘还是像以前那样生活,而她却不是以前的她了。后来见到阿甘的时候,她说她以前做的一切都一塌糊涂,她后悔了。珍妮是可悲的,在健康的时候,她癫狂的不珍惜生命,可是当她明白生命不可能总在漂泊中,那也不是真正的自由,终于找到归宿的时候,生命却要离她而去了;不过她也是幸运的,在她临死的时候,还能享受到那种安宁和快乐,还能有爱她的丈夫和孩子陪着自己。或许她逝去的时候心里是充实和满足的吧。珍妮经历了那么多之后,却发现她怎么也找不到的自由和快乐,其实幸福也可以很纯粹很简单。

阿甘的妈妈,是个智慧的女性,她明白怎么和自己的孩子沟通,阿甘按照普通的标准是不正常的,可是她妈妈却总能找到合适的方式让自己的孩子明白道理。阿甘最常说的话就是妈妈经常说…阿甘的母亲让我觉得,每个孩子最初的知音是自己的母亲,对于妈妈来说,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好的。确实,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每个人都有共同的地方,我们只是没有找到和他们沟通的方式。阿甘的妈妈也很豁达,在她快要死去的时候,她很平静,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她要死去,只是因为时间到了,她告诉阿甘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但是只有那个人自己可以找到自己的命运,每个人也都有从上帝那里收到礼物,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命运就像巧克力,在没有打开包装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味道的。

丹中尉本来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是会最终战死沙场的,可是却被阿甘所救。对于获救这件事情,他并不觉得是一件好事,残疾的他不再有可能继续当兵,丹中尉觉得上帝戏弄了他,因此他不相信上帝。阿甘说他要买虾船,上校很是不以为然,戏谑说如果阿甘当了一艘虾船的船长,他愿意做他的大副。后来阿甘真的买了一艘船,顿时觉得受到了鼓舞,并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希望。结果两人在捕虾的过程中遭遇了台风,阿甘很害怕,可是丹却很疯狂,坐在桅杆上朝天叫嚣,后来在台风过后,他们的船成了唯一的幸存者。缺了双腿的丹跳入大海,阿甘说上校终于可以和上帝和平共处了。后来丹按了义肢,阿甘说是新的腿,神奇的腿。

阿甘是一个很单纯的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做着别人告诉自己的事情,他妈妈说他把自己的天赋利用得很好,确实如此。当别人对他下一个指令的时候,阿甘就会按照那样去做,并不关心那样做的目的,同时可能也并不理解那样做的后果,阿甘很难理解我们理解的事情,但是我不认为这就是傻,只能说他能接受的符号,不和其他人一样,但是正如他妈妈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虽然很多事情,阿甘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接受,但是阿甘却懂得什么是爱,这或许说明了情感这种东西是心有灵犀就可以的。阿甘,一个傻子,总说妈妈曾经说的人可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功,很值得我们思索。

作者这么安排剧情是为了说什么呢?现实生活中会有类似的人或事存在吗?或许正是因为傻,他才不会心里想太多,患得患失,也不会有诸多苦恼。或许阿甘才是真正感性和理性分开的人,因为他做事情的时候不会把自己的感情加进去,所以无往不利,所以当他教他儿子打乒乓球的时候,会接不到球,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的儿子的时候,他就做不到心无旁骛了。最后阿甘说,或许命运不是那样早已注定,同时也并非完全飘忽不定,两者都是对的。正像电影里的那个羽毛。

电影开头是一片羽毛被捡起,结尾是那根羽毛又飞走。或许我们的命运就像那个羽毛,在随风飘,方向难定;不过当他被捡起珍藏的时候,或许会有片刻的安定,但是最后还是会飘走,那是另一个生命探险的开始。

阿甘见证了很多美国历史上的事件,好的和不好的。整个《阿甘正传》就像是在叙述美国那段充满变化的历史。

阿甘正传读后感篇6

最近刚刚把《阿甘正传》这本书读完,虽然这本书的知名度远远没有同名改编的电影那么出名,但是在书中,我读到了不一样的感悟。今天这篇文章,说是书评也行,说是影评也未尝不可。总之,我今天所写的并不是阿甘的故事,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阿甘在部队里的那个长官,他的名字叫做丹中尉。

书中的丹中尉,从军之前来自康涅狄格州,是一位历史老师。他很聪明,但他想不通到底是什么把他推进了越战的泥潭。十几年的越战,不仅给越南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就连当时参战的美国大兵们,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1973年,美国人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从越南土地上撤出了全部国防军,士兵们终于得以回到家乡。

但是,那些刚离开越南这片战火纷飞的地狱时,他们又坠入了心理阴影的噩梦中!在越南雨林中的杀戮与被杀戮,让那些回去的士兵饱受心理创伤的煎熬。他们经过了太多的杀戮,很多次杀戮之后,他们还必须再经历尸体清点这个过程。

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看清了自己杀死的对手,那些对手并非只是军人,会掺杂有很多平民,甚至有很多女性,或许还有婴儿、幼童。一种基于宗教方面的负罪感会深刻地印入脑海,他们会拷打质疑自己的内心。

就像丹中尉一样,在战争中失去了双腿,他本想壮烈的留在属于自己的英雄战场之上,可是善良的阿甘硬生生把他救了回来,那时就意味着,他要带着终身残疾的耻辱苟活一生。丹中尉光荣的回国后,每天借助酒精与毒品麻醉自己,找不到自我的精神出口,完全如行尸走肉一般迷惘的混日子。

影片中丹中尉有着非常旺盛的自杀倾向,当时美国那些从越战或者伊拉克战争中回来的退役军人,出现了极高的自杀率。当时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战争综合征”,这是一种集心理和生理原因于一体的综合性病症,经历过战争的大兵们是常见患者。很不幸,我们的丹中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这种疾病所缠绕。

丹中尉是不幸的,但他也是幸运的。他遇到了阿甘这个“憨货”,阿甘带着他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阿甘帮他找回了丢在越南战场上的灵魂。影片中的丹中尉也结婚了,他的妻子有着一副东方面孔。她是一位越南女性。

“心病还须心药医”,这些从自杀困境中走出来的军人们,大部分又重新回到那片曾经战斗过得土地,又重新遇到曾经与他们厮杀过地敌对国的人民。这片土地又恢复了生机,那些人也变得友善。在那一刻,他们多半才会彻底解开心中的死结,相伴余生的战争噩梦才会随之渐渐消逝。

美国政府可以花大笔金钱,把他们身体上了战争创伤养好,对那些在战争中丢掉部分肢体的残疾军人,也可以给予高额的补偿。但是,从头至尾这些为国家拼过命的军人们,没有人关心他们心灵上的创伤和残缺。如果一个幸运的军人完好无缺的回来,又有谁在乎他能不能承受住精神上的灾难。

现在是和平年代,和平年代也需要军人,铁打营盘流水的兵,服役期满的军人退役回来,没有经历战争洗礼的他们,从头到尾都是完好无缺的。拿着一份看起来乐观的津贴,继续去面对新的人生战场。不是战争年代,难道那些回来的退役军人们,心理上也像他的身体一样完好无缺吗?

我有一个同一批的战友,退役回来一个月后查出了精神分裂,我想这个精神分裂是他退伍后一个月内自己造成,这个可能性真的不大。两年参军的津贴我想完全不够他看病的吧。这样的退伍军人流完血之后,接着流着泪……总之是不太合适的吧。

他的家庭也诉求过,泣血地诉求着,这一年多的时间,没有半点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