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美术教案6篇

时间:2024-04-05 作者:Cold-blooded

一个系统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教案应该与学生的学习进程相匹配,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米饭美术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米饭美术教案6篇

米饭美术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介绍自己吃过的中西餐,了解中西餐的各自特色。

2、尝试用辩论的方式发展自己的见解,愿意倾听并接纳他人的意见。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工具材料:

课前幼儿调查了解中西餐的特点。

活动设计:

一、引出课题你吃过西餐吗?味道怎么样?你觉得中餐好还是西餐好?

二、两组自由讨论1、中西餐有什么特点?(味道、营养、种类、餐具、其他)2、中西餐的不足是什么?

三、小小辩论会1、了解辩论规则。

2、幼儿分两组展开自由辩论。

四、帮助小结1、中西餐对比,得出各自的优缺点。

2、我们的饮食。(中餐为主,西餐为辅)

活动反思:

本活动自然的将语言、美术、等综合在一起,运用情景游戏的方式,来引起孩子产生兴趣及用油画棒、棉签涂画涂色的兴趣,并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自己尝试用油画棒、棉签操作。通过这个游戏活动,使幼儿初步接触油水分离的画法,活动时不要求幼儿知道和了解其科学道理,主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初步的探索欲望,为他们以后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轻松愉快的学习,特别在涂画过程中,幼儿用油画棒、棉签的涂画方式也很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涂画。在活动中,我尽量给孩子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创设良好的环境。

米饭美术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揉团和粘贴的基本方法。

2、愿意用白色皱纹纸揉成团,粘贴成一碗白米饭。

【活动准备】

1、每组两筐白色皱纹纸,两盘浆糊和两块抹布;

2、宝宝用书人手一册;

3、范例大碗一个。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宝宝吃饭》,引出主题。

教师(边翻书边讲故事):吃饭了,宝宝跑来跑去。他一会儿……奶奶来了,对宝宝说:“都怪你自己不好”。后来,宝宝愿意变好了,我们给他做一碗白白的米饭好吗?

2、出示范例,了解制作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师:这是一个大碗,这里有许多白纸,怎样变出一粒粒的白米饭呢?让宝宝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示范揉团一用纸团沾浆糊——将纸团贴在碗里。

3、宝宝操作活动《一碗白米饭》。

宝宝搓纸团,贴在宝宝用书的大碗上,教师巡回观察,提醒宝宝在大碗里贴许多米饭,让碗装得满满的。

4、展示宝宝的操作材料,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5、师:宝宝说:“谢谢宝宝给我做这么多香喷喷的白米饭”,宝宝还说“我们一起来吃饭吧!”

6、教师带领宝宝一起念儿歌《白米饭》。今天这一活动我分两次进行。

第一个活动是让宝宝学习揉纸团。在学习过程中宝宝基本能运用老师教的技能练习,只是宝宝手部小肌肉发展不完善,多数宝宝不肯自己动手搓,要老师不断提醒和鼓励才动一动。

第二个活动重点学习粘贴,宝宝第一次接触胶水,我重点示范了蘸胶水的方法。可是在活动中许多宝宝根本不按老师的方法,拿着纸团直接按在胶水里。

米饭美术教案篇3

教案目标

1、初步了解大米的生长、加工过程。

2、知道粮食来的不容易,懂得珍惜粮食。

教案难点

重点:了解大米的成长过程,知道珍惜粮食。

难点:对大米成长顺序的排序。

教案准备

装有米的不透明塑料瓶、ppt、植收水稻视频、水稻、图片、歌曲《小小一粒米》。

教案过程

一、导入:教师出示不透明的塑料瓶,并摇晃。

教师:小朋友你们听,老师手里的瓶子有没有发出声音?那你们能不能猜一猜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二、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吗?(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师小结:大米是东北的特产之一,营养丰富,我们东北人都为大米感到骄傲。

3、教师出示东北大米生长、生产加工成米粒的ppt,并向幼儿讲解,当看到秋天成熟的水稻时教师出示提前准备的水稻给幼儿展示。播放植收水稻视频。

提问:我们能吃到大米是谁的功劳?

4、游戏:排排序。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有六张图片,它们是大米的成长顺序图,可是老师不小心把它们弄乱了,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帮助老师把它正确的顺序排出来。(教师对参与活动的幼儿进行鼓励)

三、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提问。

教师:图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教师小结:大米是农民叔叔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小朋友们在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把饭粒掉到了地上,要爱惜粮食。

2、律动《小小一粒米》

3、结束活动,带幼儿离场。

小小一粒米,不要瞧不起,爷爷奶奶常唠叨,粮食来的不容易。困难的日子你们不知道,浪费粮食多么可惜。小小一粒米,不要瞧不起。人口众多万粒米,全国就是天文数字。困难的日子虽然已过去,节约粮食还是要牢记。

米饭美术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 知道米煮熟了,就是我们吃的饭。

2. 学习将泡沫屑粘贴在“小碗”里。

3. 知道不能浪费米饭,要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ppt图片、白色泡沫屑、画好碗的画纸若干。

活动过程:

1. 导入:拿出准备好的米,请小朋友来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如:颜色、味道、大小)

2.以ppt图片加入故事情节的形式将大米展示给幼儿欣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不一样的小朋友,他给我们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我们来听一听故事里发生了什么… …

出示图片,教师开始讲故事

3.师:我请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来亲手做一碗白米饭。

教师演示做“米饭”的过程:事先在纸上画好小碗,用固体胶涂在“碗”上,把大米(白色泡沫屑)撒在涂过胶的部分。

师:米饭应该是在碗里的,不能粘贴到碗外面去,注意先在碗里涂上胶水,再把“米饭”粘贴到碗里。

4.请幼儿回到桌上开始操作。

教师始终在旁指导幼儿,反复提醒幼儿不能将“饭”弄到碗外面。

5.教师总结评价。

米饭美术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能够大胆操作,体会手工制作的乐趣。

2、了解米饭制作的过程,喜欢吃米饭。

3、尝试将碎纸屑均匀的洒在涂有浆糊的地方。

【活动准备】

1、电饭煲一个,大米若干、水。

2、白色油画棒、胶水,碎纸屑,彩色卡纸做的圆形大桌子。

3、大嘴娃娃彩卡10张,大饭碗彩卡10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来幼儿园一上午了,饿了没有?今天老师请大家吃香喷喷的米饭好不好!看,老师把东西都拿来了。小朋友们一定要睁大了眼睛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哟!”

二、观察教师制作米饭过程

师:“首先,老师先把大米放在水里洗一洗,这个步骤叫淘米,完了之后老师在米饭里加了些水,为了让米饭更好吃,我在米饭里加入苹果丁,然后盖上盖子,最后接通电源。一会我们的米饭就可以吃喽!”

三、大家一起做米饭

1、师:“一会就可以吃米饭了,开不开心。”旁边传来一阵哭声,师:“是谁在哭?哦!原来是这些大嘴娃娃们,他们一定也和小朋友一样饿坏了才哭的,我们帮帮他们,一起给他们做些大米饭吧!”

2、讨论:“怎么可以画出满满的一碗大米饭?”

师:“老师这里只有一个碗,可是怎么才能画出满满的一碗大米饭呢?谁能说一说?看老师是怎么样做的。首先用白色的油画棒沿着碗的一边往上画直到碗的另一边,一条米饭轮廓出现了,然后在轮廓里均匀的涂上一些胶水,最后撒上一些碎纸屑。香喷喷的米饭做成了,闻一闻香不香?小朋友们也来试一试吧?”

3、幼儿“做米饭”

幼儿坐在桌子旁边的椅子上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小朋友们可以画出与别人不同的米饭轮廓,高高的,平平的,或是被吃了一大口的都可以。不要把材料弄到身上和地上,做完的小朋友请将纸屑放到盘子里。”

4、娃娃“吃米饭”

师:“孩子们,你们真棒,都做出了香喷喷的米饭,来,快把做好的米饭送给娃娃们吃吧。”

四、吃米饭

师:“娃娃们都吃到了香喷喷的米饭,填饱了自己的小肚子,非常开心,那位我们也去看看我们的米饭好了没有!”

教师打开电饭煲,请幼儿看一看米饭的样子,闻一闻米饭的清香,一起吃米饭。

米饭美术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尝试将卫生纸揉成团,并均匀地粘在涂有浆糊的地方。

2.能够大胆操作,体会手工制作的乐趣。

3.了解制作米饭的过程,喜欢吃米饭。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大米饭图片、白色油画棒。

活动过程

1.播放大米饭图片。

与幼儿讨论大米饭的样子和味道。

“你们喜欢吃米饭吗?”“为什么?”

2.我们也来做米饭。

(1)教师出示大头娃娃和碗的卡片。

“这些娃娃也饿了,我们一起给他们做些大米饭吧!”

(2)教师与幼儿讨论:怎样才能画出满满的一碗大米饭。

引导幼儿把卫生纸揉成团,做成“大米饭”,再用固体胶在“碗”内均匀地涂抹上浆糊,然后把做好的“大米饭”粘在碗里。

提醒幼儿尽量不要把材料弄到身上和地上,做好“大米饭”后,将桌上的碎纸放到垃圾盘中。

3.要吃米饭喽。

(1)教师引导幼儿将做好的“米饭”粘在大头娃娃上(用双面胶固定)。一边固定一边学习说:“大米饭营养多,香喷喷的米饭送给你!”

(2)将做好的“米饭”展示到主题墙上。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