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写教案,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的使用,教案是教师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的重要体现,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中教案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难点】
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
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问题4:滑动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滑动摩擦力,车辆的刹车系统是利用滑动摩擦力进行减速,打磨东西也是利用了滑动摩擦力,同时机器中的滑动摩擦力会损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润滑油来减小滑动摩擦力等等。
(三)巩固提高
给出适当例题,运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断摩擦力方向。
(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课下继续探索,拓展科学知识。
高中教案篇2
一、设计背景
1. 初步掌握及运用定语从句,如让学生用定语从句来完成对人物喜欢的人物进行描述,如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she is the only one who’s studying french.等。
2.本课的学习任务就是能初步掌握及运用定语从句,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设计了几个以他们的认知水平出发的符合生活实际的他们感兴趣的一环扣一环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紧紧围绕总任务展开,再深入,在一个一个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能用定语从句较自如地描述及谈论人和物。在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听力,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力。
(2)情感目标:促进同学间积极合作交流,发展同学间的友谊 。
2.教学方法:多媒体的运用能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学生也很感兴趣,极大地鼓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呈现在课堂上能使教学更生活化,也更直观和具体。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帮助学生理解、归纳、总结、讨论等方式学习定语从句,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定语从句,要达到让学生初步掌握定语从句这一目的。
四、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观察以下例句:
1.the red pen is broken.
2.the pen on the desk is broken.
3.the pen that i bought yesterday is broken.
导入:通过对定语的理解,导入定语、定语从句的概念,定语: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短语或句子,当修饰词是一个句子时被称为定语从句。通常置于它所修饰的词之后,这种被修饰的词叫做先行词,引导定语从句的关联词为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可用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关系副词在定语从句中只用作状语。
例句分析:
i like to have friends who are like me.
i like to have friends who are different from me.
he is the only one who is studying french.
be careful of the person who doesn’t speak and the dog that doesn’t bark.
you can’t wake up a person who pretends to sleep.
he who can’t get to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i like musicians who play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another that he found very difficult is grammar.
the other day, my friends and i talked about the rules that we have in school.
being a professional athlete is the only thing that i have ever wanted to do.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sing along with.
i like 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得出结论1)当先行词是物时
a. 关系代词代替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用which/that引导,且不能省略.b. 关系代词代替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作宾语时,用which/that引导,且可以省略.
2)当先行词是人时
a. 关系代词代替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用who/that引导,且不能省略.b. 关系代词代替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用who/that/whom引导,且可以省略.
第二环节:在学生对定语从句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创设情境,学以致用,让学生分组活动,根据多媒体呈现的情境,有创造性地造句:
this is a singer who/that …
who is a boy.
who is very shy.
who writes his own songs.
who has a song called qinghuaci.
who i like best.
it’s an animal that/which is very strong.
it’s an animal that/which has long nose and big ears.
it’s an animal that/which i like very much.
第三环节: 在学生对一般的规律都把握好以后,把学生的易错点和定语从句的考点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作出总结,该环节设计得很好,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效果较好。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
1) i prefer shoes that are cool.
2) i like a pizza that is really delicious.
3) i love singers who are beautiful.
4) i have a friend who plays sports.
学生观察后得出的结论为:
who/that在定语从句中做主语时,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应与先行词保持一致。
第四环节:小节本堂课的内容
什么是定语 ?
什么是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的结构是什么?
关系词有几重作用?
此环节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升华,并在大脑里形成知识框架,把知识系统化。
第五五环节:巩固练习---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堂课的知识,实践证明,学生掌握得很好。
第六环节:合作探究
留给学生的问题
1.如果先行词既有人又有物,用什么关系词?
2.如果先行词是时间,用什么关系词?
3.如果先行词是地点,用什么关系词?
4.关系词whose怎么用?
通过此环节给学生留下思维拓展的空间,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体现学习的延续性。
课堂小结:通过例子让学生总结定语从句的规律和特点,同时总结不同关系词的用法。在这节课中,学生对定语从句这一语法项目有了不同程度的巩固和深化。
六、课后反思:
优点: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条理清楚,板书设计合理,教学内容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较好地归纳了定语从句的特殊用法,并能用定语从句写文章,完成了学习任务。
不足:
1、在引入部分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把他们描述图片的简单句用关系词合并为定语从句。
2、最后一个环节用定语从句翻译文章时间安排不足,应多用二至三分钟的时间对学生的翻译进行进一步分析总结,让学生提出更多的修改意见。教学机智:本节课学生在归纳特殊用法时,提出了设计内容之外的规律,教师能给予肯定,并提出在下一教学环节进一步讨论。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并适时进行点播。
再教设计:第一环节讨论图片,把学生说出的简单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改为复合句,使引入部分目标更明确。最后翻译文章留出十分钟时间让更多学生展示范文,师生共同提出修改意见。
高中教案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熟悉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能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
熟练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的正用、逆用和变用技巧。
教学过程
复习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用- b代替b看看有什么结果?
高中教案篇4
【活动理念】
高中生处在青春发育的后期,生理上不断的发展和成熟,特别是性机能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随之产生了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对异性交往非常敏感而又好奇。处在异性眷恋期的青少年渴望和异性交往,在各种活动中都努力想引起异性的注意和喜欢,并想方设法寻找或制造各种机会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异性同学之间的接触和友谊,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个性的发展,但是由于高中生的理想主义和自我意识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面临着困惑和各方面的压力,在处理情感问题上不能把握好分寸,容易影响到学习和人际交往。因此,如何正确交往对高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次设计基于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学生存在的在男女生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通过活动,对异性交往的尺度和技巧有一定的掌握,能与异性同学自然、正常的交往。
【活动目标】
1、学生能明白少男少女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情感是一种非常正常、自然的事情,健康的异性交往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求。
2、学生能把握异性交往的原则性尺度,清楚地意识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学生学会慎重对待青春的每一次选择。
3、学生认识到在高中阶段应加强自我塑造、增强责任感,明确如何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学会处理好与异性交往各个层面的问题,以维护自己性心理和性生理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1、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消除学生对自由沟通和交流的防卫心理。
2、通过活动,使学生能明白少男少女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情感是一种非常正常、自然的事情,重要的是要把握男女生相处的“度”。
【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敞开心扉积极发言;
2、教师的穿插与引导。
【活动形式】
游戏体验、绘本欣赏、讨论辨析、小组分享等。
【活动准备】
课前调查、课件制作、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分组
【活动对象】
高一学生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热身活动:你我面对面
活动规则:学生面对面,听指令,做动作
指令一:面对面,握手,问好
指令二:面对面,拍肩,说句悄悄话
指令三:面对面,来一个拥抱
如果你不想执行指令或者不想对方执行指令的时候,你可以举下手中的红牌。
1、活跃课堂气氛。
2、通过这个活动,导入主题。
二、智慧泉——你我同行
给学生呈现课前调查的关于男女生在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1、与异性交流,其他同学就会八卦,怎么办?
2、什么样的男女生交往是正常的?
3、为什么跟异性玩得过于亲近,对方容易误认为自己暗恋他(她)?
4、如果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聊天比较投合,很喜欢两个人在一起聊,被人误解了怎么办?
5、和异性纯友谊交往,为什么会被说成有暧昧?
请大家总结下,这些问题的共同点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分享)红灯:如果你看到两个异性同学在聊天,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者哪些行为会让你觉得他们是在谈恋爱?
绿灯:哪些行为你觉得是他们是正常的交往而不是在谈恋爱。
教师总结:我们同学总结除了在平时交往过程中容易被人误解的行为,有上述困惑的同学,请你反思下你是否曾经有类似的问题,如果有,那么自己需要注意调整一下;如果没有,那么对于同学的玩笑我们可以一笑而过。
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困惑,并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分享讨论,在平时的交往过程中,哪些行为容易被人误解。让学生总结出异性交往的原则。
三、启思录———青春不迷茫
(一)给学生呈现普遍存在的另外一些问题:
1、如果我喜欢上了一个人,那该怎么办?要不要表白?
2、男女生发展了很亲切的友谊,可是又有点暧昧,是否该和对方停止关系或者挑明?
1、喜欢异性却不敢说,在心理憋着,郁闷?
4、喜欢一个人不敢表白,而且不知道表白后的交往还会不会像现在做朋友一样好?
q:请同学们总结下,这些困惑有什么共同点呢?
(当对异性同学有好感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衔接:喜欢上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有一只鳄鱼它也遇到这样的问题,那接下来我们看下这只鳄鱼他是怎么做的?
(二)欣赏《鳄鱼爱上长颈鹿》绘本。
学生思考:看了这个绘本之后,我们发现鳄鱼为了吸引长颈鹿的注意力,为了获得它的好感,想了好多好多的办法,但为什么它前面的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呢?
学生分享讨论:
衔接:我们发现鳄鱼因为选择了不适当的表达方式,让自己伤得不轻,很不快乐。
与鳄鱼面临同样困境的同学,他们估计也很烦恼,很不快乐,那我们就帮这些同学分析一下,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做呢?
红灯:哪些做法容易使自己跟鳄鱼一样受到伤害?
绿灯:哪些做法能让他们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通过该环节,让学生把握交往的“度”,能更好处理遇到的问题。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都有很多点子,如果当前面临这些困惑的同学或许你已经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希望大家共同讨论出的方法能够帮助到你。而当前没有遇到这个问题的同学,希望今天讨论的方方面面能让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你有需要的时候能够有所帮助。
祝愿大家都能像这只鳄鱼一样,在未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高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在操作过程中了解不同大小的共鸣腔内传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体验用竹管敲打乐曲的快乐。
活动准备:
长短粗细各不同的竹筒若干,打击乐谱《春雨沙沙沙》
活动过程:
一、开展讨论,激发兴趣。
1.介绍竹制乐器,教师激发出示图片并介绍。
教师:竹子可以做很多的乐器,你们知道有什么乐器吗?我们来看看。你们认识吗?
2.教师:那你们想要一个竹子做的乐器吗?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竹管,谁能让它发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尝试敲打竹管,引导幼儿发现声音的不同。
教师:听听看你们的竹管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二、制作竹琴
1.教师:你们的竹琴发出的声音好听吗?怎样让声音变的更好听呢?
2.幼儿分组,把各自的竹管排成一排,试着敲打。
3.引导幼儿变换竹管位置,再进行敲打。
三、竹子打击乐
教师:竹子敲打出来的声音真好听,那我们现在来敲打一首完整的歌曲好吗?
1.幼儿分成两组,分别打击大竹管和小竹管,并练习简单节奏型。
2.教师出示《春雨》打击乐谱,引导幼儿熟悉。并分配好哪组幼儿打击大竹管,哪组幼儿打击小竹管,分别表现春雨和种子。并请个别幼儿摇竹叶表现春雨沙沙的声音。
3.幼儿演奏,教师指挥。
教师:现在我们就来开一场竹子演奏会!
4.教师小结:竹子的本领真大,演奏出来的'音乐真好听,我们以后用它来演奏更多好听的歌曲,好吗?
活动反思:
竹管敲打发出的声音非常的悦耳,幼儿在活动中兴趣很高。但是由于平时打击乐没有上过,因此在环节三浪费了较多的讲解打击要求的时间,不过整体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