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6篇

时间:2024-09-26 作者:couple

教案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参考文献,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之一,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6篇

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使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了解转化,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研究及运用.

教法建议:在教学中,以“形”归纳“数”,以“数”判断“形”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点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它们如何表示?

2、过三点一定能画圆吗?外心一定在三角形内吗?

导入新课:先观察太阳升起的'过程,地平线与太阳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根据此现象探究直线与圆又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问题

1、公共点有几个?

2、圆心与直线的距离与半径进行比较.

归纳:(引导学生完成)

(1)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2)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3)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

概念:(指导学生完成)

由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得出以下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1)相交: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2)相切: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3)相离: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研究与理解:

①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的含义是“有且仅有”,这与直线与圆有一个公共点的含义不同.

②直线和圆除了上述三种位置关系外,有第四种关系吗?即一条直线和圆的公共点能否多于两个?为什么?

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景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教学难点:

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判断是否是对顶角。

教学方法:

观察、探索、归纳总结。

准备活动:

在打桌球的时候,如果是不能直接的把球打入袋中,那么应该怎么打才能保证球能入袋呢?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搜集生活中常见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出相交线和平行线。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

内容一:观察图中各角与∠1之间的关系:

∠adf+∠1=180

∠adc+∠1=180

∠bdc+∠1=180

∠edb+∠1=180

∠2=∠1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但是不要求学生说出图中所有的角与∠1的关系。在对图中角的关系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

提醒学生: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仅仅表明了两个角之间的.度量关系,并没有对其位置关系作出限制。(为下面的对顶角的学习作铺垫)

让学生探索出“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结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说明理由。

内容二:

议一议:

(1)用剪刀剪东西的时候,哪对角同时变大或变小?

(2)如果将剪刀简单的表示为右图,那么∠1和∠2有什么位置关系?

(3)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能试着说明理由吗?

由此引出对顶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的结论。

第三环节小诊??

活动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1)300,700与800的和为平角,所以这三个角互余。()

(2)一个角的余角必为锐角。()

(3)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

(4)900的角为余角。()

(5)两角是否互补既与其大小有关又与其位置有关()

2、你能举出生活中包含对顶角的例子吗?

3、下图中有对顶角吗?若有,请指出,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4、议一议:如上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小结:熟记

(1)余角、补角的概念。

(2)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3)对顶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

1、习题2.1数学理解1,2

习题2.1问题解决1,2

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篇3

第一课时 2.1.1 平面

教学要求:能够从日常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中所说的平面 理解平面的无限延展性;正确地用图形和符号表示点、直线、平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理解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三条公理.

教学重点:理解三条公理,能用三种语言分别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三条公理

第二课时 2.1.2 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空间两条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理解异面直线的定义,掌握平行公理,掌握等角定理,掌握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及垂直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公理与等角定理.

教学难点:理解异面直线的定义与所成角

第三课时 2.1.3 空间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4 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理解直线在平面外的概念,了解平面与平面的`两种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各种位置关系的概念.

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画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理解并掌握公理4;

(4)理解并掌握等角定理;

(5)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范围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师生的共同讨论与讲授法相结合;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3、情感与价值

让学生感受到掌握空间两直线关系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异面直线的概念;

2、公理4及等角定理。

难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计算。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与教师交流、概括,从而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长方体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想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通过身边诸多实物,引导学生思考、举例和相互交流得出异面直线的概念: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

2、师:那么,空间两条直线有多少种位置关系?(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师给出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得出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教师再次强调异面直线不共面的特点,作图时通常用一个或两个平面衬托,如下图:

2、(1)师: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空间中,是否有类似的规律?

组织学生思考:

长方体abcd-a'b'c'd'中,bb'∥aa',dd'∥aa',bb'与dd'平行吗?

生:平行

再联系其他相应实例归纳出公理4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b、c是三条直线

a∥b

c∥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例1、空间四边形abcd,e 、f、h、g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3让学生观察、思考右图:

∠adc与a'd'c'、∠adc与∠a'b'c'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这两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生:∠adc = a'd'c',∠adc + ∠a'b'c' = 1800

教师画出更具一般性的图形,师生共同归纳出如下定理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教师强调:并非所有关于平面图形的结论都可以推广到空间中来。

4、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共同交流,导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

(1)师:如图,已知异面直线a、b,经过空间中任一点o作直线a'∥a、b'∥b,我们把a'与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夹角)。

(2)强调:

① 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b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③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b;

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⑤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3)例2(教材p47页例3)

(三)课堂练习

练习1、2

(四)课堂小结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

(2)计算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应注意什么?

(五)课后作业

1、判断题:

(1)a∥b c⊥a => c⊥b ()

(2)a⊥c b⊥c => a⊥b ()

2、填空题:在正方体abcd-a'b'c'd'中,与bd'成异面直线的有________条。

课后记:

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在“演示操作验证解释应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平面内两直线位置关系

1、操作:

请每位同学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出现哪些情况?

2、分类:根据学生想象,出示下图(网格):

师:老师课前也绘制了这样6幅图,想一想,按两条直线的不同位置关系,你可以分成哪几类?说说你的分类依据。

3、讨论交流,揭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小结:

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和“不相交”,还可能存在其他的位置关系吗?

板书:

相交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不相交

二、探究一:垂直

1、平面内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的特点。

师:首先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这一情况。

师:平面内直线a和直线b相交与点o,已知1=60,谁能马上求出2、3、4的度数?你是怎么想的?

2、平面内两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

提问:这4个角的度数有什么特点?固定点o,旋转后,情况还是一样吗?

(旋转至垂直)

师:现在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了。继续旋转呢?

除了相交成直角以外,其余的情况,都是任意相交的。

板书: 任意相交

相交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成直角

不相交

3、练习:

下列图形中哪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1 ○2 ○3

4、揭示概念。(媒体出示)

板书: 任意相交

相交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成直角 垂直

不相交

5、平面图形中的垂直现象。

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直角?在图上用直角记号标出。哪些线段互相垂直?用垂直符号表示。

○1 ○2 ○3

记作: 记作: 记作:

6、动手操作。

三、探究二:平行

1、提问:长方形中,如果把相对的两条边无限延长,是否会在某一点相交?

2、揭示概念

板书: 任意相交

相交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成直角 垂直

不相交 平行

3、平面图中的平行现象

4、练习

(1)说说下列哪些直线互相垂直?哪些互相平行?

将图2改为:

提问:e和f还平行吗?

将图2改为:

当角1等于角2时,e和f还平行吗?

(2)渗透“同一”平面观念

长方体中,这两条棱相交吗?那么他们平行吗?

板书: 任意相交

相交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成直角 垂直

不相交 平行

四、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

1、举例: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提问:为什么这些地方要设计成“垂直”或者“平行”?

五、课堂总结

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篇6

一、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初中数学教育叙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四、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

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

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

学生活动一:画图————度量————填表————猜想

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

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3、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 ∥ b(已知)

所以∠ 1= ∠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1= ∠ 3(对顶角相等)

∠ 1+ ∠ 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 2= ∠ 3(等量代换)

∠ 2+ ∠ 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

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课本p13练一练1、2及习题7。2 1、5

2、(讨论解答)课本p13习题7。2 2、3、4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1、2、3

2、教师补充总结:

⑴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

⑵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

⑶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1、2、3的表述)

⑷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说理过程)

(六)作业

学习与评价p5 1、2、3(填空);4、5、6(选择);7、8(拓展与延伸)

六、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花园里,教师只要为学生布置好和谐的场景和明晰的路标,然后就让他们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