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帮助教师优化课堂流程,提升教学效果,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以便学生理解学习重点,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教案语文模板通用7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教案语文模板篇1
?礼物》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带来了什么心爱的礼物,谁来说说自己的礼物是什么时候,谁送给你的?
2.有位小朋友她的宝贝可多了,你想不想看看是些什么?就让我们大家把课文打开,看看都有什么。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
2.教师抽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卡片
礼物发芽懂得一套书
精彩寄托果断滋润
(2)理解词语
渐渐指针精美
期盼幼小博大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长短句的停顿。教师重点指导第三节。
3.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4.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描述的画面、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重点指导:
我收到了哪些礼物?
我从一粒种子生根发芽,读懂了哪些自然?(种子在春天会生根发芽,生长时需要阳光,水。植物给大地带来了绿色,可以吸收有害气体,释放出氧气。)
看到小鸡渐渐长大,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小鸡是那么可爱,只要对它们好,它们也会对你友好。它们和人一样,都是有感情的。生命是可贵的,动物长大是多么不容易呀,我们要保护动物。)看着手表的指针不停的跳动,我懂得了什么?(时间就这样不停歇,当你玩的时候,它就从你的身边悄悄溜走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为什么说世界是博大和精彩的?能把你知道的精彩的事讲给大家听吗?
为什么说小小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你收到过亲人什么礼物?
5.仿照课文前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小学教案语文模板篇2
教学目标:
联系语境正确认读多音字,理解“魁伟”的意思,积累描写泼水节美好传说及喜庆场面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相关语句;借助提示复述阿果、阿岩和周总理相互泼水的情景。
了解泼水节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感受总理对傣族传统的尊重,对傣族人民的热爱。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总理三次“笑”的含义,感受总理对傣族传统的尊重,对傣族人民的热爱。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了解泼水节
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人们正在干什么?知道这是我国哪个民族正在庆祝他们的传统节日?
板书:泼水节 傣族
解释傣族、泼水节:傣族,是主要聚居于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热爱水,被称为“水的民族”。每年的4月,到了谷雨节气,就迎来了傣历的新年,当凤凰花开遍傣家山寨的时候,傣族人民就用泼水的形式欢度自己的节日,那就是——泼水节。
解释“傣历”:老师刚才提到的“傣历”指的是傣族的传统历法,是傣族人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创制的,与我们的历法不一样。因此,傣族人过新年的日子与方式与我们的也不一样。这一点,课文有注释,请你快速浏览了解。
板书:傣历
出示词语花篮:吉祥 晶亮 耀眼 大街小巷 流淌 示意
学习第一节
(1)引入:课文是如何介绍泼水节的呢?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小节。
(2)学习第一节
① 自由朗读、指名读,注意多音字的读音:盛满、结出
② 重点指导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句子
老人说,这是因为泼水节的水盛满了吉祥和幸福,泼到草木上,会开出最美的花朵;泼到花朵上,会结出最甜的果实;泼到人身上,会得到的幸福。
a:先指导个别读,读好这三个“最”;突出最后一个“最”。是啊, 泼水节的水盛满了吉祥和幸福!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份喜悦和祝福带给大家,后引读。
b:泼到老人身上——泼到年轻人身上——泼到小孩子身上——这全是因为——泼水节的水盛满了吉祥和幸福。
板书:吉祥、幸福
二、初读文本,感受喜悦氛围
揭题
(1)过渡:接下来,让我们把镜头回放到1961年的泼水节,那一年的泼水节是特别的!它,让我们回忆起一个人,一件事,一幕幕动人的情景,勾起人无尽的怀念……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了解大致内容,注意新词的读音。
学习第二节
(1)过渡:1961年的泼水节是那么的令人熟悉,我们眼前又出现了喜人的画面——指名读第二小节。
(2)重点训练词语重组
让我们一起仰望天空,瞧,那是一朵朵——那是一片片——还有那一串串——节日的欢乐在空中洋溢,沿着大街小巷一齐流淌。
质疑:还是那样的场景,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如此令人怀念呢?
(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大意:周总理与带家人互相泼水,欢度泼水节)
总理怎么过泼水节?划出描写总理的语句,读一读。
发现语句中的共同之处:反复写到总理的“笑”。
三、细读文本,感知怀念之情
指导复述第四节,感受欢乐的情景
(1)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课文,先来读读总理的第一次笑。
(2)谁能简要复述文中写阿果、阿岩与周总理泼水欢笑的情景?
媒体出示: 人物 表现(动作)
阿果 追击 泼
魁伟的傣家人 出现 (欢笑)泼
阿果 (笑)逃跑
那人 追赶
阿果 逃跑
阿岩 冲 泼
(解释)魁伟:身材魁梧,强壮高大。
(3)看到阿岩与阿果喜悦追逐着,总理也欢笑着,与他们一起泼水,加入欢庆的活动。齐读第四小节。
联系上下文,体会“笑”的含义
(1)过渡:在与阿果、阿岩的交谈中,总理又笑了。默读4—8节,联系上下文,想想总理为什么笑了。
(2)交流
a、出示:总理笑着说:“我们是来过泼水节的。”他示意随行人员把伞收起来,又笑着对阿果说:“你的保镖不错呀!”
点拨一:“总理笑着说……”他是想告诉阿果、阿岩什么?(打消顾虑,拉近距离,表示友好与亲近)总理又想告诉随行人员什么?(要尊重傣族传统,一切要入乡随俗)
板书:尊重
点拨二:“总理又笑着说……”其实总理早看出来了——(阿果、阿岩是情侣)从总理的笑声中,你又感受到什么?(平易近人、随和)
点拨三:这一笑,笑得阿果……(引读,读出阿果的羞涩与甜蜜)
b、出示图片和文字
总理想起来了,用银钵舀了满满一钵净水,欢笑着,拉开阿岩的衣襟,顺着脊梁浇了半钵,又把半钵从阿果头上轻轻浇下去。
点拨:总理想起什么来了?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是为什么?
(如同一位傣家的长辈,将最深的祝福送出,衷心地祝愿阿果与阿岩幸福,这份祝愿里,凝聚着周总理对傣家人的深情厚谊。)
板书:真诚祝愿
c、感情朗读阿果、阿岩的感动,读出省略号表达的意犹未尽的感觉……
小学教案语文模板篇3
一、字词得到落实。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教学之前,老师运用多中方法落实了学生对字词的学习效果。其中的方式也是多样话的,有指名朗读,有小组齐读,有开火车读等,形式让孩子们在增加了情趣的同时,增强了巩固的效果。
二、朗读得到重视。
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有童趣。教师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其间,化了许多时间与精力进行强化,达到了要求,实现了教学的目标。由此,老师也比较重视朗读形式在其间的作用里,使孩子们的朗读具有兴趣盎然的状态。具有一定的效果。
三、初步接触体验。
童话类的文本内容,其一大办法就是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性感悟,对此,老师在具体的过程中也能有所体现。如,小松树的开始的没有礼貌,后来的知错就改等等,不光在文字上进行理解,而且,通过动化的让孩子表演,实现了文字理解与实践操作的结合。
四、几点想法:
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是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后的演绎,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使之抑扬顿挫,那是教学语言的最高追求。
鼓励的恰到好处。是对学生的肯定或指向,其间的针对性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后是激励性,使之行为上表现为努力,心理上产生愉悦,从而使之产生学习的新动力。
小学教案语文模板篇4
环节一:导入新课(谈话、联系背景知识、创设情境导入、谜语)
1、师:同学们,阅读就是一次旅行,在文字之旅中,我们有时候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有时候领领悟到隽永的生活哲理,那今天我们再次打开书本,进行一次文字旅行,看看,这一次它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2、师:同学们,请抬起头,看看老师写的课文题目,请你来读一读。(板书)
3、师:嗯,那么你想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什么?/读着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
4、--
5、师:了解了几位同学的理解,现在请同学们带个你们各自的体会一起读课文题目。
环节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检查初读效果
1。师:请同学们端起课本,齐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是借助身边的工具书自行解决)__________起
2。大家读得可真认真啊!同学们抬起头看大屏幕,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请你读,老师喜欢你读词语的节奏感,但是有一处错误,哪位同学听出来了?你来说,对,应该读漂流,不要读成四声(漂),漂组成词语漂亮,跟老师读一遍,漂流。
3。来,你继续,好,声音响亮,字音准确。
4。看来字音大家已经不成问题了。大家觉得课文生词中哪一个最难记?你来说,你认为[滚"字最难记。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记住这个字,注意这个字的结构。大家记住这个字了吗?(板书)
5。同学们,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请你!真不错,
你是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的,想想还能不能更简单些,请你!嗯,更简单了,你真了不起,把这么长的文章读成了一句话。)(课文中有一个句子,也概括了课文的内容,齐读)这篇课文描写了____哪些特点?对,是________(板书) 环节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师:同学们读一读你们最欣赏的部分,找出给你印象最深的词句划出来,谈谈为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课文是怎样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找出文中的描写。)
2。师:这个同学最快举手,请你说说你的想法。
3。师:(手指大屏幕)现在请大家来读一读这段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请你说,你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这叫做__________;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来说,你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这叫做____________。
4。师:同学们,想不想亲自领略一下________风采?请看大屏幕。如果此时你就站在河岸上,感觉如何?你来说,你害怕的都发抖了!这叫做胆战心惊!同学们,带着这些感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起
环节四:熟读陈述,拓展延伸
师:大家都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
1。指导朗读与背诵
2。仿写片段
3。续写(想法、感受、我想对--说--)
4。拓展阅读(比较阅读)
师: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同学们,这八个字不仅仅是____的精神,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____的形象能给人们带来启迪和鼓励。愿同学们像艄公一样。撑起人生自信的竹篙,扬起希望的风帆,不畏艰险,努力拼搏,成为学习、生活
的小主人!
环节五:布置作业
1。背诵优美的语段
2。收集相关作品,读一读,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小学教案语文模板篇5
教学目标
1、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地方。
2、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具体生动地进行描写,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篇文章?(《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七月的天山》)
2、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描写时抓住景物特点。)
3、我们的祖国有很多美丽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把自己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写文章首先要审题,只有明确习作要求,才能按要求选材。
2、学生交流:要按游览顺序写;要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写出景物的特点;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
3、习作标题:游
三、启发思路。
1、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出示: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世人瞩目的天安门广场,一望无边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
2、刚才老师展示的这些地方,你去过吗?有什么印象?
3、同学们在假期里还游览过哪些地方呢?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如何才能把你游览过的地方清楚地介绍给大家,使别人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呢?请小组成员讨论交流。
(1)要抓住景物最吸引你的地方来介绍,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
(2)要按一定的顺序介绍: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游览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3)要用上过渡段或者过渡句。
(4)要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
(5)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习作指导。
1、补充题目。在横线上填上游览的地方名称,可以是小区附近的公园、果园、田野,也可以是各地的风景名胜等。
2、画路线图。可以先画出游览的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3、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例如,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4、习作思路示例:
开头:可以总体介绍你所要写的地方。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中间:详细地描述这个地方的风景。
(1)抓住景物的特点,如长廊的长和美。
(2)按照一定的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提示:可以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每个自然段。描写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结尾:总结自己对景色的感受。例如,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欣赏。
5、学生自由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评中促改。
1、教师选择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两篇优秀习作,请作者读给大家听一听。
2、同学们,你觉得他的习作好在哪里?(围绕习作要求来谈)
3、结合刚才的点评,我们可以围绕这些习作要求来修改自己的习作。
(1)是否按照顺序来写;
(2)是否写出景物的特点;
(3)是否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4)是否运用过渡句;
(5)感受是否真实。
4、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拓展延伸。
写完之后,同桌交流,互相修改习作。
板书设计
游
游览顺序景物特点详略得当
运用修辞巧妙过渡真情实感
教学反思
1、因为前面已经学过四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了解了描写游览过的地方要按照顺序来写,写的时候要详略得当、巧妙过渡,抓住景物特点,所以大部分同学都能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进行习作。
2、在描写景物时,因为学生缺少对景物的细致观察,所以景物特点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今后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小学教案语文模板篇6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 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 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 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小学教案语文模板篇7
学习目标
⑴复习复韵母、鼻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⑵通过给动物挂牌、联系生活实际拼读音节、拼读儿歌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使学生更熟练、准确地拼读音节。
⑶通过看图讲故事,进行观察、表达、思维地综合练习。
⑷巩固所学的汉字,让学生准确认读。
⑸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进行系统的归类复习。
课前准备:
⑴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卡片。
⑵八种动物的图片及相应的音节卡片。
⑶ 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我会连
⑴从开学到现在,我们认识了许多声母,并和它们成了好朋友,你们能不能叫出这些好朋友的名字呢?请小朋友哪出自己制作的声母卡片,跟这些老朋友打打招呼。
⑵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考一考、帮一帮,比一比谁读得又快又准。
⑶哪个小朋友能自告奋勇,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准这些声母?
⑷这23个声母很团结,他们在一起本事可大了。他们按顺序排列起来能排出一个图形。想看看是什么图形吗?谁先连好,并看出是什么图,谁将获得“小画家”称号。
二、读读连连
⑴今天动物园又来了一些动物,它们很想和大家交朋友,你们愿意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第一位动物朋友出场了,谁认识它?
⑵现在动物园的叔叔、阿姨要招聘一些小朋友给这些动物挂上牌子,让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也能和这些动物交上朋友,准确叫出它们的名字,谁想来应聘?不过应聘有个条件,必须把这些音节读准,才能准确地给动物挂上牌子。
⑶请学生将打乱顺序地音节卡片放在相应的动物下面。
⑷开展把动物带回家的游戏,将动物头饰放在讲台上,学生拿卡片到台前,先读准音节,在说一句话:我带( )回家去。最后带上动物的头饰走回座位。
⑸你还认识哪些动物?你能拼出它们的名字吗?
三、读读画画
⑴你们喜欢秋游吗了?去秋游时你最想带什么东西?
⑵老师这儿也有一些秋游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东西吗?出示音节卡片,学生自由拼读,再请学生拼读给大家听。
⑶你想带哪些东西?请你准确拼读物品的名称,在相应的音节上涂上了颜色,并准确拼读这些物品的名称。
⑷想一想,吃的、用的带齐了吗?在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给哪些物品涂上了颜色,并准确拼读这些物品的名称。
四、我会讲
⑴出示挂图: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说自己观察所得时要强调以下几点:
a、出示音节du、mu、qiao,让学生拼读,想想为什么叫“独木桥”?
b、小白兔背着书包要去哪里?出示音节xue 、xiao,让学生拼读,指出学校在什么地方。
c、猴妈妈带着小猴去哪里?桃树在什么地方?
⑵提出问题,续编故事。
a、小兔到学校、猴子摘桃子都要过独木桥,他们会怎样过桥?
b、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续编故事。
⑶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
a、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相像:小猴、小兔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b鼓励学生相像过桥的多种方法。
⑷评出最佳故事奖。
第二课时
一、我会读
⑴用简笔画画出一朵花,让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再出示词语“花朵”。草地、小河、大桥、水田、风雨等词语均一以这种形式出现。
⑵学生自由认读这些词卡,老师随意抽取卡片让学生认读。
⑶把卡片发给学生,请学生把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把词语与图形对应起来。
⑷“老师、大家、风雨”等词卡贴在黑板上,老师描述,请学生把相应的词语找出来并读给大家听。
a、一天,老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做游戏,小朋友玩得可高兴了。
b、这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风雨交加。
c、大家赶紧到凉亭去避雨。
⑸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这些词语。
二、读读背背
⑴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的内容。
⑵课文有一首儿歌描写了这幅图的景象,请小朋友读一读。
a、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儿歌。
b、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⑶质疑解疑:先让学生谈理解,并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再请小朋友帮助理解有困难的同学。
⑷指导朗读、背诵。
⑸扩展活动。说一说:秋姑娘发来了什么电报?
三、我会读
复习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⑴拼音老朋友又和我们见面了,谁能准确叫出这些老朋友的名字?请小朋友开火车读。
a、出示声母让学生认读,认读后想一想,这些都是什么?
b、出示形近的声母让学生辨析比较。
⑵先全班按顺序认读韵母,再由老师随意抽取韵母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认读。
⑶出示形近的韵母让学生辨析、比较。
a、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发音时嘴形的变化,判断是哪个韵母。
b、学生用手中的卡片i、e、u、v,自己动手摆出韵母ie、ei、iu、ui、ve,边摆边读。
c、自己编顺口溜。
d、出示第一组字母:a — an—ang:先让学生试着想办法记住它们,再组词、说话。
⑷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a、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认读整体认读音节。
b、尝试归类记忆。
c、做游戏:找朋友,如:学生说一个词语“白云”,手中拿 yun 的学生赶紧跑上来说:“白云白云,你的朋友在这里。”
四、扩展游戏
a、做游戏:找朋友。
用绳子在地上围一个大圆圈,一部分学生举声母卡片,在圈内:一部分学生举韵母卡片,在圈外。大家一起跳找朋友的舞蹈。跳完一曲,看看两人拿的声母和韵母组成什么音节,然后一起拼读两遍。若声母和韵母不能组成音节,说明朋友找错了。
b、拼读下面的音节:ying xiong,yi fu,guo qiao,pai dui,bie ren,bei bao,diu d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