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数学教案5篇

时间:2025-07-22 作者:Fallinlove

当教师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掌握知识时,形成的系统性计划就是教案的雏形,​,教案的结构应清晰明了,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连加连减数学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连加连减数学教案5篇

连加连减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单项口算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得数。

2.复习10以内连加、连减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说出各题的计算过程)

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知道连加、连减表示的意义,那么如果一个算式里面内有加法,又有减法,它又表示什么含义呢?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有几条红金鱼?求共有几条金鱼?应该怎么算?(板书:)如果捞走2条,求还剩几条?怎么计算?(板书:)

如果我们把刚才演示的内容用图来表示(贴例题图)你能叙述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引导学生叙述题意:鱼缸里有4条黑金鱼,3条红金鱼,捞走2条,还剩几条?)谁会列式?

板书:

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加减混全式题应该怎样计算呢?结合这道例题,谁来说一说?(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减2等于5。)板书: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计算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2.教学例2

出示鸽子图

你能说出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吗?(学生分组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叙述:有4只鸽子在吃谷子,飞走了1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多少只?)

谁会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这也是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齐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5

3.比较质疑:

两道例题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减在后,另一道是减在前,加在后)

说明: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只要有加有减都叫加减混合,计算加减混合算式与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看算式摆学具:

出示: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用学具摆一摆。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的做一做。

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口算:(指名说答案,其他同学当裁判)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

4.竞赛:争做计算小能手

每人一张小卷子,学生独立计算,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前五名完成的同学把卷子交到老师那里,全对的为“计算小能手”,其他同学订正后全对的第人发一朵小红花。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做加减混合式题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连加连减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带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材分析:

这两个例题是教学带分数连加、连减的方法。例5是带分数连加,与带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相同,几个加数可以一次通分,最后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是假分数的要公成带分数。例6是带分数的连减。当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时,从被减数的整数部分使拿出1化成假分数,和原来的分数部分合进来还不够减时,就要从整数部分拿出2化成假分数,和原来的分数部分合起来再减。可以一次通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把整数或带分数转化成假分数。p136准备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

二、尝试探索建立模型

1.教学例5

a、出示例5

b、看一看它们的分母相同吗?怎么办?

c、对计算的结果有什么要求?

d、看书p136

e、说一说带分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f、试一试p136

2.教学例6

a、出示例6

b、看一看它们的分母相同吗?怎么办?

c、通分后再看看,分数部分够减了吗?不够减又要怎么办?

d、从整数部分拿出1化成假分数,和原来的分数部分合起来后,够了吗?还不够,怎么办?

e、在刚才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f、

g、试一试

3、带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计算练习p137、1--3

2.说一说你在计算过程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3.带分数连减时要注意什么?如何才能做得又对又快?

连加连减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的.例题,第58~5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体会

1、算式接龙。(小组学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题)

2、学生汇报,说说你们组的题目和想法。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例1。

贴出例1图。

学生根据图意分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表演动作。

讲述:星期天,小红和弟弟去郊区的奶奶家玩,看见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红的南瓜。小红想,我长这么大了,应该帮奶奶做一点家务活。于是,她找来一辆手推车,把奶奶摘下的南瓜运回家。第一次运来4个,第二次又运来2个,还剩下一个最大的没有运,奶奶一共摘下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2=6,6+1=7)

提问:其他组有不同的方法吗?(4+2+1=7)

追问:为什么这样一来列式?

你能给这样一来的算式取个名字吗?(连加法)

讲述: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们看见在一个算式里有两个以上的“+”,就叫它连加。

2、教学例2。

讲述:这时,弟弟在大声喊:“姐姐,快来看,奶奶家还种了一些丝瓜。”出示例2图。

提问:你们能看着这幅图编个故事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丝瓜架上原来有8根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还剩几根?

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引导学生小结:8-3-1=4连续减了两次,我们把它叫做连减。

3、师生共同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新的内容?在计算的时候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想想做做”第1~3题。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我们学到哪些知识?回家后出题给爸爸、妈妈做,好吗?

连加连减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p72连加连减

教学重点: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图意,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用具:贴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2=5+2=7+1=2+1=3+5=6+2=8+2=

4+4=8+1=7-2=5-3=9-7=2-2=8-5

3-2=10-3=7-2=6-1=5-2=1+3=

一、新知

(一)、1、出示玩具图(投影)

2、生观察说图意,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3、一共有几个玩具?你会列式吗?

4、指生汇报,列式。师板书:4+3+2=9

5、小组讨论,7这个算式怎么计算?

6、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7、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师板书:4+2+32+4+33+4+2……

8、生说算式怎样计算?

9、运算顺序:先用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相加,再用得数加上第三个数

板书:连加计算

(二)、出示买鱼图(投影)

1、看图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式10-2-2

3、读算式

4、试着算一算,生尝试练习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10-3-2=5

6、哪位同学说说这是一道什么题?板书:连减

7、请同学们想想连加和连减题再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课间休息放音乐做操。

二、练习

1、把复习题中每组相关的题合并成一道连加或连减题并计算(投影)

1+3+2=5+2+1=2+1+5=6+2+2=

4+4+1=7-2-3=9-7-2=8-5-2=

10-3-2=6-1-2=

3、先把算式补充完整,然后列式计算。

10-3-()=()

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填上数使横行、竖行的三个数相加都得9。

239

1

9

五、

说说你是怎样填出口里的数的。

今天学到了什么?

六、板书

连加、连减计算

4+3+2=910-3-2=5

77

3+4+2=9

2+3+4=9

2+4+3=9

连加连减数学教案篇5

教学设想:

连加连减是在教学10以内加、减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意义,进一步熟练加、减法的口算,学习解决稍复杂一些的实际问题,并渗透加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学习有关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初步感知连加连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

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非常高兴能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孩子们的口算能力是不是很棒呀?(是)非常有自信!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出示口算课件

师:孩子们的`口算能力真棒!真是个口算小能手!仔细观察这四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汇报:每组题目,两道口算题都是用前面算得的得数接着加或者减。

今天我们就运用这样的知识来学习新的本领!好吗?

二、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1、教学例题

(一)教学连加

师:上周末,老师去了一趟农场,在农场里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华华。你们想认识他吗?展示图1,瞧!他在干什么?

生:他在喂小鸡。

师:华华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想)那么在家里要多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好吗?

(1)出示喂小鸡的情景课件,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1:5只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鸡)谁会列式?口头

操作2:又来了1只。

师:这下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生:又来了1只……

师:谁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刚才的画面?

生:华华喂5只小鸡,跑来了2只,又跑来1只。

师:你表达得很清楚,真好!那么,地上的小鸡由几部分组成?(三部分)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谁会列式?

(生说,教师板演5+2+1=8)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5加2再加1等于8。)(带读)

板演:5+2+1=

师:5+2+1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加法算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不一样在哪?)以前学的是有一个加,现在学的是有两个加。

师:像5+2+1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叫它做连加。(板书:连加)连加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一个新知识。这道算式该怎样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强调: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学生说,老师板演)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地三个数,算出结果。

2、教学例题

(二)连减教学

(1)连接上面的情景课件,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动画演示)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师:谁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刚才的画面?

生:华华原来喂8只小鸡,走了2只,又走了2只。

师:你表达得很精彩,真棒!

师:草地上还剩几只小鸡?(2只)谁会列式?

(生说,教师板演8-2-2=4)

师:8-2-2=4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减法算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以前学的是有一个减,现在学的是有两个减。

师:像8-2-2=4这样的减法算式,你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连减。

师:你们给它起的名字与数学家起的名字是一样的,你们真像个小小数学家。

师:像8-2-2=4这样的减法算式我们叫他做连减。(板书:连减)连减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二个新知识。

那么,该怎么运算呢?生同桌交流,汇报:板演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减起来的算式,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减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算出结果。

三、巩固深化

1、做一做:65页最下面第一题:先根据图意思摆好小棒,边同桌讨论,边把算式写完整。

65页最下面第二题,看图列式说图意。不摆。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可以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

2、课外延伸

①生活中连加连减的例子。

②口算比赛:连加连减(直接说得数)

3、完成练习十四第1、2、3、4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连加算式表示什么?连减算式呢?怎样计算连加连减?

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