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油和水教案7篇

时间:2023-10-10 作者:Iraqis

只有围绕教学内容制定出的教案才能顺利实施,教案是老师达成一定教学目标而写的,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科学实验油和水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科学实验油和水教案7篇

科学实验油和水教案篇1

活动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睡莲花开”的原因,发现其中的奥秘。

观察“睡莲花开”的现象,培养仔细观察和探索的习惯。

使幼儿对探索睡莲感兴趣。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每3人一组,每组一盆水,若干剪刀和质地不同的纸(图画纸、毛边纸、蜡光纸)。

知识准备:了解睡莲的相关知识,认识不同纸的性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引发幼儿猜想

师:小朋友看见过睡莲吗?知道睡莲生长在什么地方?前阵子,我们在美工区中折了许多睡莲,你们猜猜纸睡莲长在水里会不会开花?

二、幼儿探索实验,验证猜想

(一)幼儿分组实验“睡莲花开”,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现在请小朋友动手做实验,看看睡莲在水盆里会不会开?它是怎么开的?请

小朋友仔细观察睡莲的变化。

(二)实验结束后组织幼儿讨论。

1、睡莲能不能开花,它是怎么开的?

2、睡莲为什么会开?

3、纸放到水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小结:因为纸会吸水,纸放到水里会慢慢的变软、涨开。

三、探索感知不同纸质的“睡莲”在水中开花的快慢

(一)幼儿观察并说出三张纸的名称,猜想三种睡莲开花的顺序。

师:老师这里有三张不同的纸,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纸?猜猜三种睡莲开花的顺序是怎样的?

(二)师讲解实验规则及记录方法。

师:请每组的3个小朋友分别选择一张不同的纸,折睡莲,然后同时将睡莲放进水中,仔细观察谁先开花。在比赛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睡莲”在水中“开花”时的细微变化,比较不同质地的纸在水中变化速度的差异,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卡上。每组3个人记录在1张记录卡上,哪一种纸折的睡莲先开,就在下面写上1,哪一种纸折的睡莲第2开,就在下面写上2,哪一种纸折的睡莲最后开,就在下面写上3。

(三)幼儿分组实验,教师重点指导幼儿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

(四)师幼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

师提问:哪一朵睡莲开得最快,为什么?

出示大记录表,记录幼儿实验结果,并小结:纸放到水里会慢慢的变软、涨开,薄的纸吸水力强,睡莲就开快,相反厚的纸,吸水力弱,所以花开的慢,吸水性越强开花的速度就越快。

活动延伸

在区域里投放了不同质地的纸张,请小朋友继续实验。

活动反思:

忽略了经验准备。活动的准备包括了教具、学具以及经验的准备,它可以为整个活动做好铺垫的作用,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准备了不同的三种纸张(复印纸、报纸、广告纸)做的睡莲花、以及记录纸和睡莲花的图片,在活动的进行中,孩子们把“睡莲花”当成了“荷花”,把复印纸说成了彩纸,可以说出现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还给整个活动带来了不好的效果。同时我还发现中班孩子的折纸能力比较弱,睡莲花折的不太平整,这也可能对实验的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经过讨论后我们把“区别睡莲花和荷花”、“认识三种纸张”、“折纸的练习”这些知识点放在了活动之前的准备环节上

科学实验油和水教案篇2

一、莱博瑞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水宝宝粘合剂

二、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了解水的附着力。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幼儿对物品的触摸,锻炼幼儿的感知能力。

2、通过幼儿对图形的拼摆,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三、探索要点:为什么水可以把两个物体黏在一起;探索路径:教师出示两组纸,一组干的,一组湿的,问哪一组可以黏在一起,为什么?兴趣点:用水把两种物体黏在一起的过程,幼儿自己操作。重点:了解水的附着力;难点:幼儿自己动手是害怕两种物体粘不到一起。

四、准备材料:

(一)幼儿材料:泡沫底板、泡沫积木、器皿

五、活动过程:

(一)实验导入

1、出示两组纸,一组干的,一组湿的。看看谁会黏在一起,问什么?

2、教师过渡语: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水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呢?

教师小结:不同的物品相互粘在一起,是附着力在起作用,水能把其它物品粘在一起,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吸引。

3、教师:那我们做一个实验看看水的附着力有多么的神奇。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出示各种材料,说说都是什么,再说材料与 材料之间的关系。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活动一:看看水可不可以把泡沫粘到泡沫板上。

活动二:大家一起来比赛,老师说几个图形看看谁可以最快拼出来。

3、总结:不同的物品相互粘在一起,是附着力在起作用,水能把其它物品粘在一起,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吸引。

(三)互动课堂

下面哪组纸能粘在一起?将相应的(方框)涂上颜色。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不同的物品相互粘在一起,是附着力在起作用,水能把其它物品粘在一起,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吸引。

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作品展评。

3、说一说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水粘贴在平面上。

4、上节课家庭实验室活动内容,与父母一起寻找哪些东西可以浮起来,哪些些东西会沉下去,将结果与其他幼儿分享。

(五)总结延伸

1、小朋友回家找一找还有那些物品可以利用水的附着力粘贴在光滑的平面 。

2、这些物品可以粘贴在哪里?(例如:墙上、玻璃上、桌子上)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家。

科学实验油和水教案篇3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空气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明白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气球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好,这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

2.教师: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

3.教师: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此刻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一说)4.教师: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湿了没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气原理。

1.教师:老师再来变一个魔术,这是什么?(毛巾)这是什么?(杯子)我们也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哦。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呢?(请你说说看)2.教师: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会湿了呢?

3.教师: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一说什么跑进去了?(水)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变了两个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

(三)身边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1.教师: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用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气,你们说一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

2.教师:老师捉了一袋子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老师帮你们每人准备好了一个袋子,都有了吗?此刻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空气又多又快?(表扬幼儿)3.教师:此刻我们把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你能看得见里面的空气吗?(看不见)对,空气是看不见的。那么袋子里的空气有颜色吗?(空气是没有颜色的)4.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来捕捉)袋口张开,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是有没有味道的呢?(对,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气吗?(空气是摸不到的)(四)周围捕捉空气,加强对空气的认知。

1.教师:我们到别的地方去捉空气好不好?试试能不能捉到空气?(带领幼儿到各个地方捉空气,播放背景音乐)2.教师:好,请小朋友把袋子收回来,我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你告诉旁边的小朋友在哪里捉到空气的,自由发言)3.教师:好了,你们刚才是不是在各个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气啊?那么你们说空气能看得见吗?有颜色吗?有味道吗?摸得着吗?

教师总结:原先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的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流动的。

(五)与空气宝宝做游戏。

1.教师:小朋友们玩过气球吗?(玩过)这天老师也请你们来玩气球,高兴吗?但是,你们先想一想,怎样让气球变大呢?

2.教师:如果气球小说明我们吹进去的空气是多还是少呢?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个气球。(幼儿操作,个别指导)吹好了以后捏紧你的气球。

3.教师: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气球最大,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多。谁的气球最小,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少。好了,气球宝宝累了,我们让它在边上休息一下。

(六)保护空气,争做环保小卫士。

1.教师:此刻老师和小朋友来做一个实验,把你的嘴巴闭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来,我请小朋友来说说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觉呢?为什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教师小结:因为我们把嘴巴闭上,把鼻子捂起来,空气就不能进入我们的嘴巴和鼻子里,我们就不能进行呼吸了。所以我们就会感觉喘但是气来,十分难受,你们说我们人需不需要空气呀?

2.教师: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呢?花草树木呢?它们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会怎样样呢?会无法生存。

3.教师:我们虽然离不开空气,我们需要怎样的空气呢?是干净的空气还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呢?如果我们吸进了不干净被污染的空气就会生病,对我们的身体就不好,所以小朋友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空气,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垃圾能不能乱扔,能不能随地吐痰,爸爸抽烟了,我们就应怎样对他说?我们还能够怎样做呢?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样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说说他们在做什么?(幼儿说一说)他们在做环保小卫士,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干净,我们吸入干净的空气,我们的身体才会棒棒的,身体才会健康。

4.教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做环保小卫士啊?好的,那么就到老师那里来排队,我们的环保小卫士立刻就要出发了。环保小卫士出发咯,跟客人老师再见。(播放环保小卫士音乐)

科学实验油和水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导电材料。初步了解电池数量与电珠发亮程度的关系。

2、知道实验验证的重要性以及培养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干电池 电珠 铁丝 钢丝 铝线 橡皮管 塑料管 纸棒 手电筒 记录纸 笔活动过程:

一、出示手电筒,引导幼儿探究手电筒发光的基本原理。

目的:通过手电筒的发亮现象,让幼儿初步知道导电材料有什么作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通过教师的实验示范,让幼儿知道电珠发亮实验是如何操作的。

(1)问题讨论:手电筒怎么会发光?(2)教师演示电珠发光的实验,引出导电材料这一名词。

二、实验:寻找能通电的导线目的:让幼儿通过电珠发光实验的结果比较,找出一些常见的导电材料。初步感知在常态下金属材料不是都能导电的现象。

出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究哪些是导电材料的兴趣。

幼儿进行寻找导电材料的实验实验结果分享与交流实验结果总结:金属是可以导电的。

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金属材料是否都可以导电?

三、电池数量与电珠发亮程度的系列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设计与验证,让幼儿更深刻地知道了电珠发亮与电池的关系,更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了实验验证对实验结论的重要性。

引导幼儿观察"相比较一节电池,两节电池能使电珠更亮"的现象。

(2)验证第一次结论:电池越多,电珠越亮。

验证第二次结论:每节电池必须正负极相连摆放,电池越多,电珠越亮。

问题讨论:为什么电池连接得那么多,电珠却不亮了?

(引导幼儿感受烧坏的电珠的温度,引出安全用电的知识。)

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容之一,对于幼儿来说,既好奇有乐于参加 因此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胆操作的特点,同时作为参与到活动中的指导教师来说,既要及时给与指导又要帮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实验油和水教案篇5

上个星期五的科学课上,科学老师告诉了我们静电的由来,并且做了实验。

老师说:“静电的由来完全是靠摩擦。”说着,老师像变魔术似的变出了一把尺子,并在头发上摩擦起来,然后他拿出一片事先准备好的小纸片,把尺子放在纸片上面一点。哇塞!小纸片居然乖乖地吸在尺子上了。“其实静电也是有吸引力的,只要你摩擦了一个物体以后,它上面就会有静电了。”老师停了停又说道:“现在你们也可以试一试。”听了老师的话,一开始死一般安静的教室立马就热闹起来了。

我也不甘落后,立马从书包里翻出一张废广告纸,从上面撕下一个角,拿出一把尺子就迫不及待地在头发上摩擦起来。摩擦了一会儿,我便把尺子放到了小纸片的上方,没想到纸片真的是乖乖地吸在了尺子上。我突然想到,要是在别的东西上摩擦会不会也有静电呢。于是我把尺子放在裤子上继续摩擦起来,突然我的脑海中想到一首歌:“摩擦,摩擦,在那光滑的地面上摩擦……”想着想着便情不自禁地唱了出来。这时,我的同桌对我来了一句,“难道你的裤子是地面吗?”周围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又摩擦了几下,我便把尺子放在纸片上面。咦,奇怪,纸片怎么没像刚刚那样乖乖地吸在尺子上呢?甭管它了,反正回家可以问妈妈或者百度的。再一看别的同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她们有的人居然开始吸更大的纸片了。

原来科学也是蛮有趣的啊!

科学实验油和水教案篇6

一、活动分析。

本次活动是幼儿在玩水过程中了解物质沉浮现象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因此活动的重点定位在能动手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玻璃球浮起来,难点是:学习合作真实记录实验结果。

二、活动目标。

1、幼儿动手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玻璃球浮起来,进一步感知沉浮。

2、初步尝试小组合作记录实验结果。

3、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1、玻璃球、一次性盘子、一次性杯子、牛奶盒、篮子、小方砖、一次性碗、套筒、鲍鱼壳、橡皮擦,它们有的会浮在水面,有的会下沉。

2、大脸盆、钢化玻璃缸、干毛巾、笔。

3、幼儿记录表(小)、教师记录表范例(大)。

四、活动过程。

1、出示玻璃球引入,提出问题激发幼儿思考、设想。

师(出示玻璃球):“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个玻璃球放进水缸里,它会怎么样?是沉下去呢?还是会浮上来?”(幼儿讨论)

师:有人说浮起来,有人说沉下去,到底是怎么样呢?请一个小朋友来将它放下去,大家来看一看。

师:你知道它为什么会沉下去吗?

2、抛出问题,引发讨论。

师:小朋友看到,玻璃球一下就沉下去了,请你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它浮起来呢?(鼓励孩子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并给予他们时间和机会)

3、幼儿进行实验。

第一次操作,初步感知。

(1)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大家可以试一试,在试之前,老师有提几点要求:

①同一张桌子的小朋友为一组,轻声说话,材料轮着试一试。

② 玩的时候,小心别把水洒到地上。

③ 多用几种材料试试看,记住哪些方法可以使玻璃球浮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与指导。

放手让幼儿进行尝试。发现好的方法的给予肯定,实验失败的幼儿适时进行干预引导。

第二次操作,尝试记录

①出示记录表,并讲解记录表的记录方法)

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用了很多种方法让玻璃球浮起来了,用什么方法记录呢。老师设计了一张记录表,小朋友一起看看里面有哪些符号,记录什么。

②幼儿第二次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重点观察幼儿的小组合作记录情况及是否真实的记录。

4、小组介绍记录情况并验证。

①请一组的幼儿介绍本组的记录情况,并当场进行验证,从中表扬小组幼儿的团结协作和真实的记录。

②教师作简要小结。

5、张贴记录表互相交流,收拾材料。

科学实验油和水教案篇7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镜子》

教学目标:

1、过实验让幼儿明白因为镜子能反光,所以能照见人和物,透过镜子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科学常识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与思维潜力;

3、丰富词汇反光光滑;

教学准备:

1、手电筒、大镜子、玩具、盒子各一个、一张与镜面同大的纸(上面画有飞机图案)、一把剪刀、小蜡烛、打火机;

2、每个幼儿一面小镜子、一张与镜面同大的纸(上面画有飞机图案)、一把小剪刀,每组桌上几样小玩具、一瓶小胶水。

教学过程:

1、上课开始,请幼儿猜镜子的谜语,引入课题:

拿在手中对它瞧,

里面有个小宝宝,

你对它来笑眯眯,

它对你来眯眯笑。

猜中后出示镜子,提问:镜子有什么用?镜子为什么能照见人和东西呢?请小朋友看实验。

2、演示实验,使幼儿明白镜子能反光:

(1)出示手电筒并拧亮,问幼儿:这是什么?(手电筒)。你们从手电筒里看看了什么?(电光)。

(2)将电光照到墙上,指着光斑问幼儿:手电筒的光照到什么了?(墙上)。

(3)用镜子完全挡住电光,问幼儿:电光还照在墙上?为什么没有了?(电光被镜子挡住了)。

(4)移动镜面,使光斑逐一出此刻天花板和左、右墙面上,分别问幼儿:此刻电光照到哪里去了?

(5)小结提问:

启发提问:没有用镜子挡住时,电光往哪个方向照?(电光往前面墙的方向照);用镜子挡住电光时,光的方向怎样样了?(光的方向改变了);为什么光的方向改变了?再演示一下镜子反光的实验来启示(是镜子光的方向改变了)。

小结:镜子能使光改变方向,就是镜子能反光。

反复问:镜子能使光怎样样?(改变方向);就是镜子能怎样样?(反光)。使幼儿掌握反光这个词。

3、幼儿实验镜子能照人和物:

(1)照镜子:

发给幼儿每人一面小镜子,让幼儿摸摸镜面(光滑的),再让幼儿照照自己的脸(做各种表情),让幼儿把小玩具放到镜子面前,看镜中玩具的像,让幼儿转动镜面,从镜中看身后的小朋友;将点着的小蜡烛放在大镜子面前,让幼儿注意到镜子也能使烛光改变方向,转动镜面使幼儿都看到镜中有点着的蜡烛的像。

提问:你们从镜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能从镜子里看见小朋友、玩具和蜡烛呢?

讲解:因为镜子能反光,所以人站在镜子面前就能从镜子里看见自己,把其它东西放到镜子前面,我们就能从镜子里看到其它东西。

小结:因为镜子能反光,所镜子能照见人和物(让幼儿重复此话)。

(2)智力游戏盒子里有什么?

老师说:盒子里有件很漂亮的新玩具,你们想看吗?,可惜,盒子开口在上面,而且放得又高,大家看不见,有谁能想出好办法?不拿出玩具却让大家都能看见盒内的玩具呢?。引导幼儿想出:将一面大镜子举在盒子的上方,转动镜面使全体幼儿透过镜面看到盒子里的玩具,再取出验证。

提问:为什么能从镜子里看见盒子内的玩具呢?(镜子能反光)。

4、总结:小朋友透过这节课,你们都明白镜子能照什么?(能照人和物);是因为镜子能光怎样样?(能使光改变方向);说明镜子能怎样样?(镜子能反光)。

5、带领幼儿做光飞机打仗游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