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7篇

时间:2024-05-29 作者:Monody

写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中情感和情节的深度解读和诠释,写读后感是一种对书中观点的评价和反思,让我们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7篇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1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在作家萧红的笔下,他的爸爸对他很冷淡而妈妈对他很凶,祖母更是对她不好,他的童年里最欢乐的时光是与花园祖父在一齐,因为在这花园里,他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院子就像是他的一样,而祖父很慈祥,永远不会不耐烦,所以在我眼里,萧红的童年生活是欢乐的。

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他十二岁就送到在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知,这才十二岁的小姑娘,刚一送过来,天天拉车,晚上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兴旺的'老胡家老胡家,从此惨遭灭门。看看,萧红在那么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仅有祖父,这不令人很痛心吗?何况在当时,这样的生活还算是欢乐,再来看看团圆媳妇,这么小就嫁人,不知耽误了自我多少的学业,浪费了多少的青春,再嫁过来后,还被婆婆如此虐待,丧失了一条无辜的小生命,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们此刻的生活,十分欢乐,幸福,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爸爸妈妈呵护着,教师教导着,同学帮忙着,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比较,我们的生活丰富得多,可是呀,我们并不明白如何去珍惜这一完美的时光,反而,动不动开口大骂,甚至动手,他们害了你似的,我想读完这本书你应当会有所启发。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2

“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著名的文学家矛盾这样评价过《呼兰河传》这本书。最近,我也认真地品味了这本书,不由得啧啧赞叹。

?呼兰河传》是作者萧红的回忆录。她用孩子的角度记叙了她自由的童年,以及呼兰河这个小镇的各种事。这本书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写,但是,都能看出作者对祖父和菜园子的喜爱及对当时封建社会的绝望。

?呼兰河传》里写的最大的是祖父的菜园子。这里,用了许多拟人的手法把动物、植物都写得栩栩如生,同时也特别突出“自由”的意思。看着“祖父种菜,我就种菜……”“玉米想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到天上去,也没人管……”等句子,心里不觉“看”到了一些场景“菜园子很大很大,到处种满了植物,青一大片,黄一大片……哇,真令人大开眼界呀!院子里的昆虫也不少,东边几只蝴蝶,西边几个蚂蚱,整个园子都活了。”看到那些句子,联想到那些画面,我不禁羡慕起萧红来了。

但是,可怕的封建社会,很少有像萧红那样拥有幸福的生活,更多的是可怕与凄凉。《呼兰河传》中也写了不少可怕的生活及对封建时代的痛恨,主要写了:“有一家人娶了小团圆媳妇,然后把她折磨死了。我看后,一下子觉得可怕,毕竟,一个人被活生生地折磨而死,是多么的可伶、可悲的。我想,封建社会中,这样的事情举不胜数吧。

?呼兰河传》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值得后人去研究的书,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能好好地读一读。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3

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书中的两种感情:一种是忧伤,一种是欢乐。

忧伤,大概是因为那个时候国家动乱,作者萧红被迫背井离乡,只能在飘渺的回忆中感受家乡。忧伤,作者的回忆里并不是美好的。

比如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十二岁的她,嫁入胡家,本可以成为作者很好的玩伴,却因为她的大方,而被胡家嫌弃,之后被她的婆婆百般地虐待,最终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而引发这一悲剧的,不仅仅是胡家自己,还有那些看似热心,实则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的围观者。小团圆媳妇的悲惨经历在围观者的眼中,只是一种获得乐趣、打发时间的闹剧。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小团圆媳妇不幸离开人世。

还有作者和祖母之间的感情,作者从小就不喜欢祖母,因为小时候她用手指弄破了窗上的纸片,而祖母却心狠手辣地将作者的.手指用细针扎。这件事在作者长大后也还记忆犹新。

随着童年的种种忧伤,唯有祖父带来的包容和欢乐,能与之抗衡。

正因为如此,每当作者回忆起祖父时,色彩一下子就亮了起来,好像太阳从沉沉的乌云中露出了半边脸,整个世界明亮了起来,也变得温暖了。小孙女给祖父戴玫瑰花,祖父教小孙女念诗,给她烤鸭子吃……这些情节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也唤起了我对我的祖父母的思念。

人生就像一艘小船,需要爱去推动它。如果这个世界充满爱,那这个世界将是永远和平自由。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4

逛书店,在书架推荐的书目中,看见了一本我熟悉的书,那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书的封面是绿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画片。而我家中藏有的这本书的封面是白色的,只有一张作者的小照,忧郁的眼晴看着前方。它把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有非常多的事。在萧何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独特。

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连续三个月不下雨的时候,车夫和马翻过好几次车,而翻了之后,过路的人看着他们似乎也起不来,便来帮帮忙。有时因为拖不出马,而准备走人。但看看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过来再次帮忙,还不时的喝彩“噢!噢!”。闹得非常热闹,也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当这个坑淹死了猪后,有些人会把死猪拿去卖,并且是非常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说这是“瘟猪肉”,并且是在许多家长面前说的,便会被家长打。我看后,觉得萧红是在讽刺这些贫苦的劳动人民,让人感到凄凉、凄苦。许多人说过一些不会掉进坑里的办法,如: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

茅盾曾经说过: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经典的小说生动、形象地讽刺了人们的无知、愚昧,同时,萧红用了幽默的语言,描绘了如此让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她通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非常沉重。在尾声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凄惨、悲伤……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5

本书在作者“平淡如水”的叙述中,我看到了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还有灰色的人生。这里的村落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一样,乌云密布,除了灰暗别的毫无色彩。这里的村民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们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只是淡淡地活着,然后淡淡地离开,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

生活在呼兰河畔的人们,他们脑子里充满了迷信,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天意,顺应社会,但天意到底是什么?他们却无从知晓。他们是那么愚昧无知,那么封建,无形中充当了刽子手。这是多么可悲啊!

其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小团圆媳妇的死。她才十二岁啊!本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却过早地被卖给了胡家做童养媳。一个健康的小女孩,却因为爱笑,婆婆就要给她一个下马威:用皮鞭抽打她,用烧红的.铁烙她的脚心……

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认为,这样抽打她是为了她好,但最终却因为帮她治病的婆婆的“好心”而丧失了生命。我们到底该责备谁的狠心呢?愚昧的婆婆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错。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背景下,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

轻轻地合上《呼兰河传》这本书,不自觉的悲从中来。我真为这里面的人感到悲哀,他们日复一日地生活着,从来没有任何变化,生活中也没有色彩和花样。周围的人又是那么冷漠和遥远,每个人之间仿佛都隔着一堵厚厚的墙,这样压抑的环境怎么能生活下去呢?这样的生活又是为了什么呢?

从作者的笔下,我看到了作者无声的哭泣和呐喊,似乎想唤醒那些麻木的心灵……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6

“祖父一天都在院子里边,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

“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

这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禁沉浸在逝去已远的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里;让人看着那个淘气又活泼的小姑娘,看她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看她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等着,等她醒了,看她又闹出什么好玩的来……

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茅盾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萧红,她31岁的时候,便离开了人世。在她弥留之际,她曾是那样的心有不甘……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7

“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读完《呼兰河传》,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在萧红的文字中,隐着一座装载美好的小城。

小城很孤寂,很渺小,但尽是人间百味,藏满了人们的朴实与民间的繁杂,读到深处,涓涓流出的`是思念。循着文字,似乎已经能听到邻里街坊在七嘴八舌的谈论声,还能听到车夫在石板路上拉车的脚步声,也能听到卖菜的农贸商人招呼客人的吆喝声。小城虽孤寂,但都是一个个淳朴的灵魂塑造出来的,展现出一番热闹景象。

我向往如此简单且美好的小城,连字的缝隙里都透着别样的情感。这座小城好似如今的每个人,在偌大的世界里迷茫,孤独的像一艘在大海里独自航行的帆船,但心里却永远是满腔热血,繁杂但带着朴素。每个人心里都有座小城,但好像从未被发现,也许在心中的小城里才能拥有如萧红的文字中那样单纯的情感吧。

所有人都在命运的洋洲里奔波,或许有时候会深感疲惫,但我们依然可以心怀美好,去看到生活中的爱。就如那座简单美好的小城,它永远是萧红心中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