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观后感5篇

时间:2024-06-11 作者:Indulgence

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剖析电影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写观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电影创作的兴趣和热情,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真实观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真实观后感5篇

真实观后感篇1

电影《谷魂》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专家赵治海为原型,全方位、多角度再现了赵治海团队研发“张杂谷”的艰难历程和不懈追求,这一成果是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又一重大贡献。

被称为“五谷”的稻、黍、稷、麦、菽,乃是中国古代耕种的五种主要粮食。中国自古以来即有“民以食为天”之说。所谓江山社稷,有谷为安,粮食地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影片开篇便依历史年代次序推出“黍”的甲骨文、籀文、小篆、隶书、楷书,由“黍”叠化为今天的汉字“谷”,并用一段中英文标出题旨:“黍,又名稷,俗称谷子,为五谷之神。它起源于黄河流域,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影片以跨越五千年历史的镜头开篇,有其深厚意味。从精神层面说,谷子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生物学特性,映衬出中华儿女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而粟文化也深深烙印在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人文情怀。

进入新时代,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央把解决好种子问题作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谷魂》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着力塑造了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新时代农业科学家形象,彰显了他们的使命担当。主人公赵二生(原型为赵治海)大学毕业后来到谷子专家崔文生门下,学习培育杂交谷种技术。为了追寻梦想,赵二生等人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奋斗在一线,研发出“张杂谷”系列高产新品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别人不愿意做的,我来做,人这辈子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的诺言。古时许多先贤圣哲之所以为后人景仰,正是因为,他们为了使命不畏生死,无怨无悔。影片中赵二生的人生也闪烁着华夏文明的光芒。

影片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相统一的审美思维。曾出演过《士兵突击》《热血之共赴国难》《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的演员高峰,用一句话诠释了他所饰演的赵治海:“谷子是道光,我愿意追寻光奋斗一生,贡献一切。”高峰形神兼备的表演打动了赵治海一家,赵治海的爱人说高峰“越来越像赵老师年轻的时候”,赵治海的女儿见了高峰也会开玩笑地问:“我是叫你爸爸,还是叫哥哥呢?”导演黄山表示,将一位享誉世界的农业科学家艺术化地呈现出来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编创、拍摄都是艰难的旅程。如何将赵治海身上那种平凡中透着伟大、朴实中透着无私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影片中,对主创人员来说是一种考验。在尽可能尊重人物原型的基础上,他们在创作中进行了艺术化加工与处理。电影用一种朴素、真实的手法,再现了赵治海研究谷子种植技术的心路历程。影片中有许多杂交谷子研究的专业性画面,观众可以从中真切体悟到农业科学家专注科研的奉献精神和无私情怀。

影片中我们多次看到主人公俯身于田间,脸贴在泥土与谷苗上仔细观察。为了解决演员身高和谷苗低矮的问题,导演专门为演员设计了下蹲姿势和俯身于地面观察的惯常动作。这个特意设定,让主人公贴近了土地,贴近了人物性格,贴近了农业科技,更贴近了广大观众。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着共性和交融——对美的追求。《谷魂》并不是一部依靠商业元素博得票房的影片,而是一部需要用科学与艺术思维去获得审美体验的专业影片。

在科学与艺术的审美思维中,赵二生等科研小组人员在烈日炙烤下用放大镜观看籽粒成为一道风景。放大了数十倍的“真苗”“假苗”跳上画面是美的特写,系上红绳儿的不育株就像姑娘的发辫,而那排成巨阵的自动化收割机采集丰硕谷穗的壮阔场面、蒙古族姑娘在马头琴声中欢快旋舞的长镜头、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对“张杂谷”予以高度评价的场景,都是那么美妙,展现的不仅是丰收的美景,还有“张杂谷”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景。

真实观后感篇2

有时候我们总要尝试着做些什么才会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能耐。电影《风雨哈佛路》不得不承认影片从头到尾都很经典,不仅感人而且励志。

人总是要面临选择,当莉斯的母亲因为艾滋死去,父亲又被送去收容所,爷爷把她当垃圾一样看待的时候,很显然他一无所有了,她不得不做些什么来改变现在的状况,她需要一个机会,需要上学。

“我很聪明,我知道我会成功的,我只是……我只是需要一个机会,我需要一个机会让我从糟糕的环境中爬出来。我所知道的每一个人都是愤怒的疲惫的,他们试着活下去,但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才是更好的世界,更好的发展,我想要住在那里。”当莉斯说完这段话的时候,我意识到他开始找到自己的方向了,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了选择——读书。那么现在在看看我们自己,现在又多上年轻人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未来会怎样?我曾经问过我几个朋友“你的小学梦想是什么?那么初中呢?高中呢?现在呢?”知道我得到的答案是什么吗?呵呵,他们是这么回答我的“小学的梦想是科学家。”呵呵挺起来很不靠谱但很棒对吗,毕竟是小学生允许我们天马星空的想象,“初中的梦想……忘了”呵呵,好吧忘了……这是答案吗?根本就是没想法,好的初中没想法没关系,我们还有时间!“高中……不知道”哈,ok,依然没想法。“现在……不知道”呵,这个时候说不知道,20多所了依然不知道自己想干嘛,可以想象着有多可怕吗?有多少人依然是这样浑浑噩噩的浪费着自己的青春。我用了21年的时间去寻找方向,值得庆幸的是我找到了。

“一种观点给我们一种对世界的认知。”还 记得这句话吗。我们应该尝试着去拥有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思想局限在那些条条框框里呢。

说到这我开始感慨中国教育的悲哀,小时候,老师家长会告诉我们什么事对什么是错,但我们却不知道对为什么对,错为什么错。我们只会按照他们所给的路去走,当然这样做确实很安全,同时我们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们失去了自己余生俱来的创造力和允许我们犯错的机会。有多少人就这样被扼杀在了襁褓之中。长大了,我们开始踏足社会,社会会告诉我们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我们不得不尽力去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它不会给我们太多犯错的机会。这让我们丧失了自己的观点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过我想这并不代表无法改变,这仅仅只是需要我们的坚持和敢于尝试。

莉斯用了两年的时间读完了4年的高中课程,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很多时候当我们以一个常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一件事的时候很会觉得它遥不可及,但当我们决心去尝试并获得成功后在回头看自己所做的你会发现其实很多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这让我想起了当初骑自行车从武汉到北京,几乎所有人都对我的这个想法报以怀疑的态度,包括我自己也觉得这1300多公里的行程是那么的遥远,但是我做到了,这对我的人生是一个极大的鼓励。现在我学画画,每次看到别人的作品,我都会觉得这是一次极大的挑战,我总是觉得自己无法完成这样的作品,但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和一次次的成功后。我觉得我需要改变些什么了。

“我迫使自己向前,我必须这样……没有后路,当我意识到这点,我想我必须竭尽所能的工作,看会发生什么”好吧,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事实上当我们没有退路的时候,我么只能一直向前一直向前,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即使不会成功但至少努力过,至少不会堕落,至少不枉此生。

真实观后感篇3

当我看完《风雨哈弗路》这部电影后,我有很多感触,女主人公莉兹经历了常人不敢想象的成长道路,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走进了哈弗大学辉煌的殿堂。

她,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幸的家庭,父母酗酒,经常争吵,后来母亲又染上毒瘾,家庭几经崩溃。有一次她和母亲一起去餐馆,那种久违的感觉,曾经的温馨仿佛又围绕在她身边。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一会儿她母亲毒瘾发作,又跑去酒吧喝酒抽烟,这一切看在她眼里,她在心底呐喊,深深地呼唤,可一切都只是徒劳……

最终母亲因吸毒感染上艾滋病,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她久久地躺在母亲的棺材上,儿时的记忆一幕幕浮现在脑海,凄凉的家庭,颓废的生活,无法捡拾的亲情,同学的歧视和欺负……可是明天的太阳还会照常升起,拾起那饱经挫折的残碎记忆,路还是要往前走。而此时的她是一个人,人海茫茫,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可她不曾忘记自己还有梦,她要改变生活的现状,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相信我会成功,我仅仅只需要一个机会”,从这可以看出她的决心和意志。一个柔弱之躯,却努力争取机会,用行动诠释了自己的梦想,她的付出超出所能。“我爱我的妈妈。不管她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句话感动了所有人,父母之爱比山高比海深,无论他们怎么样,我们依然爱他们,他们一样爱着我们。家庭的不幸给了她更多的勇气和动力,当她站在哈弗大学的演讲台时,我们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动,她的成功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人的命运并非一成不变,一帆风顺,只要我们有梦,有行动,乐观地面对现实,最终我们一定可以实现属于自己的那份梦想。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现在的不幸与挫折将是对我最大的历练,相信自己,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真实观后感篇4

作为学生,哈佛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那是我们从小就向往的学习圣殿,但我们从未真正的了解它,只知道它是比北大清华还要知名的一所高校,一直认为它离我们太遥远,可是看了风雨哈佛路这部影片后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因为这部影片是根据事实改编的,所以对我的触动特别大,我从不知道原来有梦想有冲劲有思想就可以做到我们想做的,可是女主人公的成功让我明白了这些,让我醒悟,同时也有点后悔,因为我没有她的努力,没有她的坚忍不拔的毅力,没有一心为梦想的精神。 在影片中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她生长在怎样的一个家庭里,她不能像其她孩子一样穿漂亮的衣服,甚至不能每天洗澡还要为一天的三餐发愁,我不知道怎么形容她的家庭,能说是混乱吧,在学校同学们都排斥她,因为她是个脏小孩,她的妈妈因为吸毒被抓走,回来的时候回到了自己的家,丢下她和她爸爸一起生活,一个男人怎么懂得照顾孩子和家庭,她又被带到我们称之为孤儿院的地方,那个时候她还只是个小女孩却要经历这么多,她被妈妈带回家去生活后生活总算有些回归正常了,没有人嫌弃她,她有自己的朋友,长成了半大的姑娘。 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她能那样坦然的接受妈妈的酗酒,在朋友面前,她没有流露出任何的难堪和自卑,因为家庭的原因让她进入了叛逆期,也能称作是流浪的生活吧,或许那个时候她想要那样一直下去吧,但她唯一不变的是每天去看妈妈,她对自己的妈妈的爱是那样纯洁,那样动人,当她知道妈妈去世时她的不舍她的痛苦让所有人心疼,但正因为妈妈的死让她醒悟,让她踏上了求学的道路,入学时她隐瞒了自己真正的情况,为了能上学她必须那样,她的成绩让老师惊讶,她的坚韧得到了老师的帮助,她的努力换来了去哈佛观看的机会,当她看到哈佛的一切时她就有了自己的目标有了梦想。 她是个坚强的孩子,她没有因为自己的家庭而受到打击,她一心向前,知道领到助学金的那一刻她才坦然说出自己的境况,说的那样云淡风轻,或许和她遭遇过一样事情的人很多,但像她一样有如此毅力的人着实少见,哈佛,我们都认为遥不可及的地方,我们把它视为梦想,却没有为梦想付出应该的努力,因为觉得不可能,她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不放弃,她坚信她的梦想,在通往哈佛的道路上她经历了太多,她值得我们去学习,她值得作为我们学习的楷模,她的自信她的成功感染了所有人。 这部影片,这个主人公的一切教给我要有梦想,为梦想付诸努力就会成功,我相信拍这部片子不是让所有的人都去考哈佛,她只是为了激励人们有一颗不放弃的心,追逐心中的“哈佛”。

真实观后感篇5

12月13日,以赵治海“张杂谷”科研团队先进事迹为原型的电影《谷魂》省直部门首次点映仪式在河北省科技厅举行。点映仪式现场,记者对赵治海进行了专访。

初见赵治海,他的肤色偏黑,是长期在试验田间忙碌工作留下的印记,性格温和内敛,但一提到杂交谷子,他的眼中闪着光,口中的话也变得滔滔不绝。

赵治海是河北省杂交谷子工程技术中心主任,40年来,他带领杂交谷子研究团队,坚持自主创新,成功培育出高产、优质、抗旱、节水的“张杂谷”系列杂交谷子品种,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谷子亩产从200-300公斤提高到400-600公斤,并创造了亩产811.9公斤的世界谷子高产纪录。

“初识赵治海老师时,有一次我们想利用午饭之后的时间和他谈谈剧本,原本担心打扰他休息,没想到找到他时,他早就蹲在试验田里观察他的杂交谷子了。”赵治海对于杂交谷子研究的痴迷,深深印在影片导演黄山的脑海里。

“我国有很多干旱土壤,谷子耐旱好养活,高产有营养,浑身都是宝。”赵治海认为,发展杂交谷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节约灌溉用水,保护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

“杂交谷子如果产量能上来,就能够为中国北方粮食增产起到重要作用,它就能够像杂交水稻、杂交玉米一样成为我们北方地区的主粮。”

但最初,谷子杂交技术存在众多难题,当时,全国范围内30多家单位进行杂交谷子研究,重重困难下,多数放弃了这项研究。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杂交谷子多年不出成果,选择了放弃。如果我们也不干,这个领域的科研很可能被人们认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越是没人做,越需要我们去做。”赵治海说:“做科研不是意味着你上台领奖、去带红花,更多时候,是默默无闻地工作。而越是这种时候,你越要顶住、要坚持住,想尽一切办法,把杂交谷子培育成功。”

但科研总无法避免失败的风险,如何面对?

“我们也知道这个很难,研究不成功,那么你可能二十年、三十年的心血就都白费了。但科研难题能不能攻破,这个不是我们所想的。我们想的是一定要攻,必须攻破,如果攻不破,那是我们的努力还不够。我们要坚持,总有一天,难题会被攻破,如果我不能实现,还有我科研团队的同事们继续为之努力。”

而为了攻破科研难题,赵治海和科研团队付出了非比寻常的努力——“我们从来没有过春节、五一、十一的概念,觉得这些节日对我们来说有点‘奢侈’。我们从来没考虑星期六、星期日,今天要做什么科研就必须去做,而且必须争分夺秒地去做,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坚持创新40年,赵治海带领杂交谷子研究团队终于成功培育出“张杂谷”系列杂交谷子品种。

“我们的杂交谷子已经达到了亩产811.9公斤,旱地产量也非常高,在乡村振兴、科技扶贫中发挥了它的作用。但我希望它还要继续发挥它的潜力,未来能够达到亩产1000公斤,甚至突破1000公斤。对于杂交谷子的亩产量,我心里没有设上限。”

赵治海的微信头像,是他很喜欢的一张照片,他抱着成熟饱满的谷穗站在谷子地里,欣慰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始终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根据农民的需求和发展需要不断改进,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土地,要俯下身子做科研,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采访最后,赵治海说:“我有一个心愿,希望我们能给予谷子等原产中国的粮食作物更多关注,支持在干旱地区推广杂交谷子种植。这不但是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应对水资源短缺难题,更因为谷子主要种植区域在中国,最多的种质资源在中国,产量最高的品种在中国。中国的育种科技在飞速发展,更多关注与投入会让中国谷子的增产‘芯片’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