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语文读后感最新8篇

时间:2024-07-05 作者:Iraqis

只有通过认真阅读书籍,我们才能对其中的内容和意义有全面的掌握,才能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要想写出有意义的读后感,就必须进行深入阅读,只有对书籍内容有全面把握才能有所体悟,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写语文读后感最新8篇,供大家参考。

写语文读后感最新8篇

写语文读后感篇1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语文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对于我们这种“新手上路”很是有用。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刚从学校毕业,对于小学教育没有切实的实际经验的新生来说,我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除了从学校有经验的老师们那里得到的帮助,其次就是阅读书籍报刊了,而《小学语文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同时《小学语文教师》推出的"大语文教育文摘",从大语文的角度,精选报刊精华,为我们及时地提供了各方面的教育信息,也打开了我们的教育视野。

在我的心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良师。我和它的相识源于我实习时候的.师傅老师,她订书了这本书,看得很投入,便推荐给我看。书中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我今后的教学帮助很大。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认识和了解到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从他们的教学中学习先进的教育手段,慢慢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小学语文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语文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语文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语文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节奏感是指在教学进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躁,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弛适宜。

语文老师关键要课堂组织要处理好动静的关系。这里说的静指的是教学活动中相对安静的聆听或思索;动指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活跃状态,如热烈的讨论,竞赛等。一味地静会使课堂气氛沉闷;一味地追求动,往往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沉闷或混乱的课堂都是不美的,只有两者和谐而有机的统一才能即保持课堂的朝气,又维持课堂的秩序。

写语文读后感篇2

我的童年就像十三个彩色泡泡,每一个都有许多许多值得令人回忆的事情。

在我九岁那年,过年的时候要去姥姥家拜年,到了姥姥家门口,我看见有一个老奶奶哆哆嗦嗦的坐在那,她没有穿棉衣,很可怜的样子。正在这时,姥姥看见了她,就赶紧把她拉进屋里。姥姥从她的棉衣里找出了一个又大又厚的棉衣给她穿上,又让她和我们一起吃了年夜饭。

我看见那个老奶奶眼里充满了感动和幸福。从她口中得知,她是来城里找她儿子的,谁知她的儿媳妇看她没钱就立即把她赶出了家门,老奶奶不知到哪里去,就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城里流浪。姥姥听了这些,很是生气。于是,姥姥就瞒着老奶奶找到了她的儿子,苦口婆心的教导他,老奶奶的儿子和儿媳妇终于被感动了,立即到姥姥家把老奶奶接了回去。

临走前,老奶奶邀请姥姥要时常去她家玩。最后,老奶奶满怀感激的回家了。过完年,姥姥去找那位老奶奶聊天,姥姥看到那位老奶奶一家很幸福,这才放下心来。

这时,我不由的想起了默默无闻工作的清洁工人。他们默默的美化着我们的学校。当我走过他们身边的时候并不注意他们。我好像只记得他们弯腰扫的样子。

低头一看,他们的额头早已布满晶莹的汗珠。记得那一次,我在校园里随手丢了一团餐巾纸,一个在我附近的清洁工赶快跑了过去,娴熟的把那餐巾纸扫进垃圾箱中,我顿时感到无地自容。在他们伟大身躯的面前,我感觉自己就像一颗渺小的沙粒。童年已过去,但美好的记忆是童年擦不掉的痕迹。

写语文读后感篇3

在水浒传里,宋江一直都是忠义两全,因为他的忠义所以在他的身边凝聚了一群英雄好汉。无论是来自敌营,还是与宋江素昧相识,这些好汉们都会死心塌地的为宋江赴汤蹈火。也正是因为他的忠义,在当他得知皇帝赐给自己一瓶毒酒时,仍无怨无悔。还怕李逵听到自己的死讯了后再去造反,毁了自己的一世忠义。于是又将李逵一起拉下了黄泉路。可以说成就宋江的是他的忠义,毁了宋江的也还是他的忠义。

?水浒传》真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联结成一个整体。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是由层次分明而又统一连贯的前、中、后三大段落组成。作者首先写了林冲、晁盖、武松、鲁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种形式的“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各路英雄逐渐聚集,梁山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水浒传读后感600字

?水浒传》充满了官逼民反的悲壮和“替天行道”的豪情,是一曲“忠义”的悲歌。小说通过对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全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在封建专制社会具有普遍意义。作为对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治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童贯、杨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在政权的中层,有受前者保护的梁士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等一大批贪酷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如此广泛的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是随着长篇小说的诞生而第一次出现。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完全通俗口音写成的长篇小说,它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充满生活气息。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或细腻,或简洁,或夸张,或明快,都显得粗俊爽,雄健豪放。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水浒传》是运用日常口语达到炉火纯青艺术境界的典范。

?水浒传》不仅是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而且是中国古代英雄传奇的光辉典范。它以辉煌的艺术成就彪炳文学史册。

写语文读后感篇4

最近,我读了曹文轩的小说《青铜葵花》。不得不说,这本长篇小说还是很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小说主要讲述了两位少年青铜和葵花,一次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长大,一起经历风风雨雨,一起度过一道又一道难关。

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地方是“冰项链”一章。青铜在得知妹妹葵花因为新年文艺表演没有项链戴而发愁时,他产生了做一个冰项链的想法。他从屋檐上采下十几根不一样的冰棱,坐在草垛下,细心地把冰棱吹成想要的样子,他足足吹了一下午,腮帮子都吹疼了,终于在夕阳的余晖下完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冰项链”。文艺晚会开始之前,青铜把项链给了葵花,冰项链的出现让所有人眼前一亮,过了好一会儿,台下才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泪水蒙住了葵花的眼睛……

读到这里,我真的好感动。这对亲如亲兄妹的青铜和葵花是那么纯朴、善良、充满爱心,青铜对葵花的兄妹之情是多么的深厚啊!我们现在的孩子被太多的人爱着,却不会去爱别人,觉得什么都是应该的,跟青铜和葵花相比,我太惭愧。我要学会去爱家人,爱朋友,要学会感恩。

写语文读后感篇5

这学期,学校给我们语文老师配备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不同于以前读的其他书,读下来,对于语文教学的观点,很有感触:

(一)写好字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于老师抓住这个基础,扎扎实实地教小学生识字和写字。在我们学校,这一点是非常重视的。每天都有三十分钟的写字课,但是,在我的写字课中,还是不够严谨。只是写出了字,没有教出恒心与坚毅的品质。郭沫若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是呀,练字不单单是把字写好,更能培养一个人好的品质。写字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

于老师在书中举到了教孩写字的例子,反思对比我自己的写字教学,我觉得我自己没有像于老师教学生那样细致。一堂课中的写字指导之后,对于学生写字本上写得不好的字都有点出来,都要让孩子达到规范写字。

(二)读好书

于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他说:“一切讲解在朗读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在朗读教学中,于老师是这样做的,拿到一篇课文先备朗读,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对话要读谁像谁,教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跟我读”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老师读不好,反复听别人的录音也可以。特别低年级,老师必须领读。要让学生从朗读中爱上语文,让学生因为朗读有了悟性,有较好的语感。以前全班齐读课文,总是有气无力的读,而且拉着长音。现在每学一课,我会领着学生读,让学生跟着电脑上配备的录音读,反复的读,既读出了美感,又读懂了课文。学生能读得入情入理,课堂则会充满情趣和灵性。

我发现:自己离一名好老师还有好远的路要走,在今后也要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

写语文读后感篇6

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作为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

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三国志》,仿佛借着那一篇篇传

记亲历了那个风云变幻,英杰辈出时代,那五千多年中最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蜀汉征战四方,成就一番霸业;孙吴据江东而虎视天下;曹操一统北方,但兵败于赤壁。自此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最终,三国同归于晋。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而驱使他的是却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三国志》中,我最为敬佩的,是同样秉持着对汉室的忠贞的人物,曹操帐下的谋士荀彧,荀文若。

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读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

颍川荀彧,王佐才也。司马懿也曾言:“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或许有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而是放眼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便是助曹操下棋的人。

若只是有王佐之才,荀彧尚不足以为人传颂至今。真正令人敬服的,是他“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的高尚人格。

向来忠于汉室的他,辅佐曹操是为了借其力以匡扶汉室。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请加九锡,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此时曹操权势滔天,荀彧却敢于冒其不韪,进言“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他对匡扶汉室的信念,或许会被称为愚忠,但我认为这更体现了他对于志向与理想的坚定,并甘心为此付出生命。

有匪君子,不可谖忘。荀彧,堪称三国乱世中一位真正的君子。

乱世中,英雄辈出,但更为动人的,是在这乱世中仍秉持己志的人,是他们的勇气与坚定。让我们炎黄子孙把这种品格铭记于心,永世相传。

写语文读后感篇7

我们学校的青蓝工程,是一个广受赞誉的工程,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有一位德艺双馨的师傅将你领进教育实践的大门。我们那个时代没有这么幸运,不仅如此,还没有像互联网这样先进的媒体给你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但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一位好师傅,那就是——《小学语文教师》杂志。我从走上教育工作岗位至今,这位师傅对我一直不离不弃,把我从懵懂轻狂的青年修炼成涵养、成熟的教师。

他一直用优秀和经典引领我在语文教学道路上成长。

现在,只要打开电脑输入关键字,备课资料会铺天盖地,任你挑选,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哪是优秀哪是经典,这本杂志里的资料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精斟细酌的。年轻时,我喜欢模仿上面的课例上课,后来学会了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再后来我虽然有了自己的主见但还是少不了时常要去向他请教。

他一直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帮助我识别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通过这位师傅,我很早就结识了小语界的许多名师,当他们的课例在全国推广,引来无数人观摩和效仿的时候,我暗自窃喜,这些对我说不是最新鲜的养分了。

我们担忧生命老去,同样也担忧自己职业生命的老去。如果被人称为“有经验的老教师”固然是赞美,但是也说明自己的职业生命行将老矣。这么多年来,我感觉自己还能碰撞一些教育的火花,产生一些教育的智慧和灵光就得益于我总能从这本杂志里捕捉到最前沿、最权威的教育改革信息。

他一直用淡定、儒雅的气质吸引我,支持我坚持追求自己的教育风格和教育特色。

反思所有的改革历程,一定有经验也有教训。近十年的教育改革同样如此。当各种教育流派、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充满眼前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依然保持他的纯正、儒雅和淡定,处变不惊,我也是跟他学到了,在“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迷茫中,怎样用一双慧眼把自己的教育之路看清楚。在心平气和的等待中,我竟然欣喜的发现和印证了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实践是有益的。

江苏吴江一所小学的校长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天,一位老先生蹬着三轮车,给他送来两大纸箱东西,还给她留下一封信。原来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师马上要搬到上海他的孩子家去住了,走之前将《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从创刊号到最近那一期,按出版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完完全全、整整齐齐送到校长手里,他对校长说:这些东西对别人可能是一堆废纸,但是我却珍藏了三十多年,我想要给这些“宝贝”找到一个最好的归宿。他认为校长正是他要找的人。现在这位校长自己也要退休了,他连同后来自己继续订阅的杂志,又赠送给了他最信任的人。

两年前,一位记者去采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贾老师打开书柜,里面整整齐齐摆满了《小学语文教师》杂志,贾老师对记者说:“从创刊到现在,一期不少,全在这里”

今天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学校把我的这位师傅请进学校,成为我校语文老师们共同的师傅,这位大师虽然血统高贵但是行事作风很低调,全年请他也不到100块钱。

写语文读后感篇8

站在三尺讲台,我总会和孩子们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上了一位良师益友。从中学到知识,产生共鸣。在前段时间,有幸获得名师工作室赠予的书籍《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书很厚,捧在手里如获珍宝。说是珍宝,一点不为过。从毕业到现在从教四年,自认为在教学中算勤奋,不断专研教材,总想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学会知识,培养能力,并能学以致用。通过拜读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后,我更明确了自己该努力的方向,同时有了正确的教学理念,也从众多的教学实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广大语文教师对这以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的认同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如叶老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

一、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现在语文课强调“理解”和“运用”并重,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主要包含着语文知识能力与文学人文素养两大方面。其次是教学论层面的微观思考。在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时,要依据它属于的范畴,有针对性地选择,要适当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接轨。总之,在教学时我们要追求“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

二、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左右着一节课的方向。所以教学目标不要过于臃肿,明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其发挥例子应有的'功能。确定目标后要精心选取语言训练点,抓住了这一点,才算真正地把握了文本。

三、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教课文”主要围绕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设计教学过程;而“教语文”需要围绕语文目标的落实来设计教学过程,需要围绕每一条目标的落实细化指导过程,必须删去那些看似必要,但实质上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冗余环节。

四、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把握好年龄段,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习作教学要明确指导的重点,要重视习作方法的教学;习作教学中,评价、修改与指导同样重要,引导学生在完成习作的过程中掌握习作的方法规律。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只有把握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把语文课上得更像“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