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的主题和思想,受益匪浅,阅读一本书后,读后感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和创造力,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作文和作文的读后感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作文和作文的读后感篇1
这部书描述的是三名美国人在二战过后到北非旅游的故事。这是本游记么?显然不是。虽然书中也写到北非,特别是撒哈拉沙漠地区的风、沙、日、月,然而这些环境描写只是为了衬托,衬托三名旅者之间和各自的故事。
波特和姬特是一对结婚十二年的夫妻,由于波特喜欢到处旅行,而且他认为他不同于游客,而是旅人,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游客总会在旅行一段时间后归心似箭,旅人却没有归途,此地和彼地之间并无区别,脚步总是很慢。所以他们之间的婚姻生活似乎很少有安定的时间,妻子姬特总是陪伴着丈夫,然而她似乎并不想总是四处漂泊,但她仍然坚持陪着他,并且尽量克制着抱怨的频率和刻薄的程度。
至于同行的另外一名年轻男子特纳,外表英俊、身材强壮,对姬特有着不一般的感情,他想得到她,她对特纳却毫不理睬,她虽然抱怨波特,但她仍然爱他。波特和姬特都希望通过这次北非的旅行改善二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为了寻找一处二战过后的世外之地,也许是桃园,也许是荒漠,管他呢,只要没有被战争波及和影响就好。
波特喜欢旅行,走过那么多地方,却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家乡”。他喜欢孤独,即便在条件恶劣甚至暗藏凶险的萨拉哈沙漠地区,仍然喜欢独自往更黑暗、更偏僻、更荒凉的地方行走。他看着那些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眼神空洞的本地穷人,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正如那些穷人麻木的看着他。
姬特有些神经质,总会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而自作烦恼,比如不小心崴了脚或者打碎一个水杯或者做了一个噩梦,她总认为这些坏事是一种征兆,意味着更大的麻烦或者可怕的事情即将发生。所以,当波特四处游走时,她常在旅馆里待着,看看书,喝点茶或者酒,站在窗口看看窗外的风景,以此消耗掉旅途那漫长的时间。
相比之下,特纳似乎更像正常人一些,他喜欢旅游,但又不会偏执的去特意寻找孤独,他不神经质,只是用一切手段来避开波特追求姬特,其实也不用专门避开,波特和姬特已经分房而睡,只是还没有离婚。当然,在追求姬特的业余时间,他也会去泡泡当地酒吧里的风尘女子。总之,他是三个人里最接近普通人的,没有特别的嗜好,又有正常的欲望。
喜欢孤独的波特,在我看来,是一名哲人而非旅人,他其实就是作者保罗鲍尔斯本人的化身,他说的话常常带着对人生的思考,尽管妻子姬特已经厌烦了他的哲学思考。当姬特说她曾经以为“人生会不断累积动量,它每一年都会变得更多,更深刻。你会不断学到新东西,读后感变得更聪明,更有简洁,更接近真理——”时,波特大笑道:“人生更像是吸一支烟。最初几口你觉得无比美妙,完全没有想过有一天它会消耗殆尽。然后你突然发现它已经快烧完了。这时,你也尝到那苦涩的滋味。”
说到死亡,也许这就是还活着的人们能够感受到的最大的恐惧,而鲍尔斯本人却自称想体验死亡,不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而是身临其境,成为那个垂死的人。主人公波特在小说进行到一半时便因疾病死在撒哈拉,这是由于鲍尔斯本人曾在北非旅游时罹患伤寒却侥幸未死,于是他在小说里用波特的死来偿还当年欠下的一条命。
波特的死,对于姬特来说,就是再也无处可藏,因为波特就是她可以遮蔽自己的天空。天塌了,藏匿在天空之后的恐怖滚滚而来。终于,姬特崩溃了。之后的情节,初看似乎让人不可理解,但想到一个崩溃的女人,完全没有了曾经自我的防御,释放的是天性,或者说是本能,似乎便也释然了。人,终究还是动物的一种,在精神世界崩塌之后,唯有本能可供驱使,所以,姬特成为了一个阿拉伯部落商人豢养的玩物,而她得到的仅是可以果腹的食物和肉体被玩弄的另类欲望满足,除此之外,她别无所求,也无需任何的思考。甚至于在她因自己失宠而逃离出来后,并不想重新回到正常的文明世界中,文章的结尾,她消失在“被拯救”的路途上,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读完此书,我想起一个词,叫做“羁绊”。我们从出生到成长,从学习到工作,从亲人到朋友,都是一个不断与周围的人产生羁绊的过程,由于羁绊产生感情,由于羁绊产生不舍,由于羁绊产生比较,由于羁绊产生欲望,由于羁绊产生“活下去”的支撑。遮蔽的天空,便是羁绊的力量,当一个人断了所有的羁绊,便失去了这种力量,便没有了可供遮蔽的支撑,这也许才是最终的孤独。孤独的终点,大约就是绝对的自由,而绝对的自由除了意味着本能的释放,也意味着精神的死亡。
作文和作文的读后感篇2
?作文里的奇案》这本书是由伊夫.格勒韦写的一部视角独特的侦探小说,曾获拉图律文学奖在内的6个文学奖项。
法语老师达莱纳要搞一次写作体验活动,要班上的25个同学去市中心的街头扮演作家。要求在早上9点到10点半之间写一篇作文,可就在那时,一名公证员却离奇地死亡了。主人公埃尔万想通过同学们的作文来获取线索。于是,他邀请卡桑德拉来协助他。从这以后,他们就开始搜集全班同学的作文,并从埃尔万奶奶家的旧报纸里来寻找线索。从埃尔万奶奶家的邻居吉吉特太太那里知道了死亡的是公证员乔治.马里多,他死在自己的奔驰车后座上,停靠在约三百米处的群狗岛河边,而他的事务所位于巴赫路。而且,公证员是因为缺氧而死的。他们把线索写了一匿名信。没想到却抓了同学克莱亚的爸爸和表姐。所以,他们重新开始梳理线索,没想到原来所有同学的'作文都含有线索。他们把线索交给警方,最终查出了结果:马里多其实没有死亡,他与希尔薇.拉鲁克串通和鲁迪一起杀害了一个叫克里斯托夫.昂拉尔的失业者,由于那名失业者与马里多长的很像,所以他们把公证员的文件包给了死者,让警方误以为死者是公证员。
我觉得这本书能够引人入胜,其中的奇思妙想所带来的喜悦感能够激出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作为一名教师和屡获大奖的儿童文学作家,格勒韦成功地创造出了一个鲜活的青少年世界。
作文和作文的读后感篇3
我非常喜欢看格林童话,里面有《小红帽》《红舞鞋》……可我最喜欢的是《白雪公主》,这个故事主要写的就是:从前有个皇宫,皇宫里有一个很恶毒的皇后,皇后有一面会说话的镜子,皇后每天都会问这面镜子:“世界上谁最漂亮?”镜子总是回答:“皇后最漂亮。”
可是有一天,镜子说:“白雪公主最漂亮。”皇后听了非常嫉妒,于是派了一个士兵去杀她。士兵看见了白雪公主,觉得白雪公主实在太美丽了,不忍心杀她。过了不久,皇后知道了真相,杀掉了那位士兵。白雪公主来到了森林的一间小屋子,屋子里一个人也没有。原来这是七个小矮人的家,他们出去工作了。勤快、善良的白雪公主把屋子打扫的非常干净。七个小矮人回来了,他们很是惊奇:哈哈,家里什么时候来了美女。过了几天,皇后知道白雪公主在这儿。就打扮成女巫,想尽一切办法弄死她,但每一次都被小矮人帮忙解救了。
后来,她把一个美丽的红苹果给了白雪公主,说:“只要你先许一个愿望,再吃一口,这个愿望就能实现。”白雪公主真的吃了,一吃就中毒了,晕了过去。后来被一位王子救了起来,然后王子把美丽的公主带进了自己的宫里,做了他的妻子。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人一定不要像那位皇后一样恶毒,过度的嫉妒别人。要像白雪公主一样善良、体谅别人,要宽容大量的对待别人。可是,我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大的度量,对别人也不够宽容,我一定要改一改这个坏毛病,做个善良的人。
作文和作文的读后感篇4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颗野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并且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他们本身就没看到你。
第二种是像树一样活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也许两年、三年你长不大,但是十年、八年、二十年,你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这是一种永恒的坚持。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每当走近你,你能带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你能帮助别人。即使人们离开你以后,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因为坚持,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生或死都有它的价值,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有这样一个故事:
老师上课时说:“今天只学一件最容易的事情,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每天做300下。”
一个月以后有90%的人坚持。
又过一个月仅剩80%的人坚持。
一年以后,老师问:“每天还坚持甩胳膊300下的同学请举手!”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了手,他后来成为了世界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
成功永远只垂青那些有准备又坚持不懈的人!王老师曾送给我们这样一段话:“生命是一种过程,事业是一种结果。每天走过的路则是过眼云烟,但那些琐碎平凡的小事往往是成功的重要通道!”因此,坚持做好最平凡的每一件事,也是一种成功。
有些同学为什么成绩好呢?难道人与人不一样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只不过是她们善于抓住机会而后坚持不懈像树一样活着罢了。坚持才是胜利!
作文和作文的读后感篇5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朝花甚是灿烂,少拾别有感慨——题记
披着温暖的阳光,合上书,转头一看,天边已金光灿烂,可我却久久沉浸于鲁迅的童年无法自拔。
那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有内涵,有意义。细细品味,我似乎跟随着鲁迅由小到大,度过一生,我看到了,看到了阿长对“我”朴实无华的爱,对“我”细心的关照,我看到了,看到“我”满怀希望去五猖会时,父亲强令“我背书”,“我”的心如同被浇了一盆冷水,看到了我儿时的乐园,还有那形形色色的动植物,看到了,枯燥的学习生活试图束缚“我”时,却并为禁锢“我”从今纯真活泼的心灵,而是偷偷地去玩耍,去观察……这一幕幕在我眼前如放电影般在我脑海浮现,这一瞬间,不知鲁迅是我亦或是我是鲁迅。眼前一道白光闪过,睁眼一看,鲁迅正穿着长袍迈着步子向我走来,瘦瘦的身体,黄里带着白皮肤,似乎如同大病初愈的病人一样脸色憔悴,但是精神很好,整个人精神焕发,眼睛炯炯有神,过去的斗争已把他折磨地身体大不如从前,可他的精神却越来越振奋伸出手去触碰,“呯”——的一声,一切都灰飞烟灭,一切都化为泡影,愿我能像对方一样勇敢。
当我看到,因背书而浇灭作者的希望时,我的内心不禁感到惋惜与同情,从一个少年的角度看,我倍感愤怒,这难道不是对儿童本性的“扼杀”吗?当我看到,作者被学习生活束缚时,仍怀着光的心灵,这不正是对封建生活的批判吗?当我看到,阿长为“我”带回山海经时,作者的兴奋与激动,我的心也轻松下来,庆幸“我”有一个好保姆。
那些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一直停留在我心里。对封建社会现实的腐朽,虚伪和残酷,我无比憎恨,而鲁迅心里却总是满怀希望充满光明。没有谁的生活会一直完美,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看着前方,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
那些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是遥远的,也是永恒的。
作文和作文的读后感篇6
前不久刚刚读完这本很贴近生活的哲学著作,因为之前从别的书里对罗素有过一些模糊的认识,所以,读起来并不陌生。另外,我也没有对每一本读过的书都写一篇心得的习惯,因此,也只是想借着《幸福之路》来整理整理最近混乱的思路和波澜的情绪,而且也不用浪费精力来取名字了。
每次在临近假期和年关的时候,在火车站,汽车站,和一些县城的车站里,到处都能看见那些背上背着,手里提着,胸前挂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包的工人们,有的还要牵着孩子,他们睡在地上,吃着泡面咸菜,有的一连几天都买不到票,他们弯着腰,排着队,尽管可以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一些回家的喜悦,但是更多的还是在那一张张麻木的脸上,被风雨留下的苦难的痕迹,苦难是什么,是让一个失去感情的生活程序,是一种让人放弃希望的现实基础,还是一种让人一味服从的社会地位?是谁给了谁的权利,在他们的脸上写下了苦难,是自己,还是现实。但是我的所见所想就不会偏颇吗?也许关于他们,可能没什么文化,可能没什么地位,可能没什么未来,但是他们真真实实存在着,生命的重量切切实实,虽然看起来沧桑渺小,但是谁知道他们的心里面躲藏着多少个小幸福,也许对于他们的苦难,仅仅是我片面的主观臆断而已啊,所以,我宁愿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我宁愿去相信他们的幸福,去尊重他们的经历,去感受他们的真实。
其实,幸福说大可以大到天上,远到看不见的地方,但是,幸福说小却可以小到身边,近到看不见的心里。它是一种角度,站在我们肉体之外的某个点上来注视着一切,也是一种态度,是发自我们心底的一种色彩来美化着一切。如果把幸福抽象了,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棱棱角角和世俗功利了。
可是世界总归不是抽象的,那么世界上最真实的幸福也不可能是完全抽象的,所以,还是要回归于具体。具体到衣食住行,具体到所有的点点滴滴的真实的物质和感情。所以,不好好工作哪行,不爱护家人哪行,不努力奋斗哪行,不对得起自己哪行。
靠谱是什么,靠谱的好小伙就是不但要有情、有义、有感性,还必须有血、有肉、有本领。sorry·russell。我忘了我在写读后感。作文
作文和作文的读后感篇7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故事就这样淡淡地画上了句点。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究竟有没有回来呢?《边城》没有给出答案。我既希望那样善良纯真的翠翠能有个好的结局,又不得不承认,只有这样的遗憾和不圆满,或许才是最好的安排。
于是,翠翠结束了不谙世事、青涩懵懂的岁月,开始了她的等待,而这个发生在美丽湘西边陲的故事,也随之卷起了画轴。渡船幽幽,情爱涓涓,沈老将这个天真淳朴的爱情故事定格在的溪水旁,于是,水的绵延,情的缱绻交相融合,互为依傍,共同描绘出了一个悠长而浪漫的结局。唯有那与边城山山水水圆融辉映的浪漫与忧伤,永远留在了古朴的小镇,也留在了读者的记忆里。
?边城》的叙事,抛却了传统的情节,一切的故事只如徜徉的流水般,伴着作者灵动的情思,从笔尖缓缓荡漾开来。这样的故事,像白开水,平淡而又耐人寻味。空中腾腾的热气,伴着泛黄的书页,雾化了一段隐藏在边陲小镇的宁静过往,也温暖了读者沉浮于喧嚣闹市的心灵。那山,那人,那水,在朦胧的水雾背后,亦幻亦真,褶褶生辉。
?边城》之美,在于人性。沈从文说,他在写《边城》时,心里怀着不可言说的温爱。或许正因如此,他笔下的湘西小镇,充满了美与善。在这里,质朴的民风,翠碧的山峦,清澈的流水,婉约的女子,一切的一切,和谐自然,颇具诗意。这里的居民,性格兼具水的自由,山的敦厚,浑然天成。从主角翠翠、傩送、天宝,到茶峒里的老老少少,仿佛骨血里就充盈着善良、自在、自得,“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自然而然,不着痕迹。
湘西小城、酉水岸边,在这个世界,善已跳出了世俗的牢笼,摆脱了道德的桎梏,而成为普通人平凡生活中具体鲜活的行为和性格。主人公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直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自不必说,老船工和过渡人时常争执都是因为一方不愿收钱一方想着法儿塞钱这样淳朴的理由。没有刻意的赞美,也没有矫情的伪善,就在这样一个个小故事和细节中,湘西人的善行善念便跃然纸上,自然实在。一方面,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高尚高贵,另一方面,它又因其与生活相融而显得亲切自然。善不再是一种苍白的概念,不再是僵硬的教条,而成为了超越习惯和准则的行为,朴素的向往。
?边城》的美,在于缺憾。沈从文是抱着欣赏和怀念的眼光来看待湘西的。他用无不极尽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苍翠蜿蜒的大山,清澈见底的溪流,古老厚重的青石,清幽静谧的月色,还有那飘摇的篷船,静立的吊脚楼,所书所绘,无不让人心驰神往。三十年代的中国,大多地方已在战乱中千疮百孔,可边城却用它“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的清新,唤起了人们对“桃花源”的悠悠神思。这是一幅异常美丽的图画,但在这清幽景致的背后,“隐伏着作者深沉的悲剧感。”这样的美丽的景色是否能常在?这样生动的生命是否能持久充满活力?这样的世外桃源是否能一直不为世俗所污染?作者的深深忧虑,伴着他对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对历史的哀痛,在书香和墨香中淡淡逸出。情景交融,为秀丽的边城小镇添上了一抹悲凉的意境。
毫无疑问,湘西是美的。这里的自然美,人性善。但仅有美和善,故事是缺少冲突的。窥诸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大多带有博大深刻的悲剧感,如《红楼梦》、如《哈姆雷特》、如《活着》,也如《边城》。但与《边城》又有其独特的叙述,他的悲剧感不像大多悲剧那样充满了历史的沉重,社会剧变的阵痛,既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又有意识形态的剧烈冲突。《边城》的悲剧感,是融合在其温暖的人情美之中的,不是一泻千里,而是在一个个“不凑巧”中娓娓道来。沈老聪明的选取了种种“不凑巧”,用这些缺憾巧妙弥补了因追求唯美而导致的审美缺憾。“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了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六月中的那点夏雨欲来时的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
故事宁静平和,却又暗潮波动。情节的发展似乎老不依着读者的“期待视野”。当你以为老船工、顺顺会像封建家长般干涉子女的婚姻时,他们又愿意让孩子们的爱情顺其自然;当你看到傩送为翠翠摆渡时,以为他们能说说话、诉诉衷情,这小姑娘却惊慌失措,逃走了;当你以为大老的退出能成全翠翠和二老时,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了……每当你松一口气,却又接着个不如意,让你的心弦随之而动,不得放松。
随着一个接一个让人揪心的误会,一次又一次让人叹惋的错过,故事在遗憾中,悠悠的结束了。
祖孙俩的相依为命是温暖的,却又透着几分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如果只是在平淡的流年中,祖孙依偎着度过便也罢了,可一个个悲剧接踵而来,情感失意大老天保在水中淹死了,年少懵懂的爱人傩送又离家出走,爷爷也在雨夜如倒塌的白塔般,悄然离世……但沈从文又不执着于描写悲剧,天保的死,老船夫的死,都写得异常平静,轻如云烟般一笔带过,让暗藏的潜流在人心中涌动。正如他自己概括“生死自然,不必求生,清静无为,身心安泰”。于是,死亡由沉痛的悲剧意识转变为一个个缺憾,丰富了作品的审美层次,充盈了读者的接受体验。
湘西世界始终是清新美丽、无所雕饰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在这里融为一体,密不可分。那山,那人,那水,伴着岁月的流逝,安静的躺在书页里,随着纸页的翻转,不时悠然地翻个身。
作文和作文的读后感篇8
一部《边城》使湘西揭开神秘面纱,走进大众视野,湘西成就了沈从文,沈从文也成就了湘西。在书中的湘西,我一度被眼前的风景和民俗所吸引,甚或分不清是在现实中还是小说里。如画的山水,氤氲的灯光,揉碎在一湾碧水间,远处阁楼上传来细碎的声音,间或听到有人在唱歌。那是傩送唱给翠翠的情歌吗?每天守侯在渡船旁的翠翠,还能等来她的情郎吗?一曲哀婉的歌,总免不了让人伤神。回到现实,美好的时光已一去不复返。没有得到的总是最好的。它至少深藏在心底,耐得住一遍遍咀嚼回味,几十年来相伴着,且一直会伴下去,直到地老天荒。
读罢此文,只觉得清澈灵动,厚重哀伤。小镇茶峒,犹如一幅清丽卓绝的山水画,它孕育出了一个黝黑灵秀的女孩——翠翠,她在爷爷的宠爱中慢慢长大,她天真、懵懂、羞涩,那双美丽的眼睛使她被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她对英俊的傩送情根深种,他才华洋溢,她芳心暗许。天保为了成全弟弟,放弃了对翠翠的追求,不幸淹没在无尽的海水中。傩送因这事生了嫌隙,他选择了离开。当爷爷去世后,这个单纯、善良、脆弱的女孩,将独自面对世间的疾苦与磨难。翠翠等候的那个人或许永远不会归来,她守着一个美丽的念想,也守着一首夜色中的歌。孤独,却干净。“他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文章在此处戛然而止,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边城》是一部淡然优美的小说,它不似我们平常阅读的小说那般波澜四起、矛盾从生,对于冲突做浓墨重彩的刻画。它是淡到极致的浓,尽管用着寡淡平凡的语气,却蕴含着浓重的哀伤,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