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时,重点在于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非泛泛而谈,通过与他人讨论书籍,我们能够激发更多的思考,一起来写读后感吧,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边读书边成长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边读书边成长读后感篇1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的生活如果没有了书,我觉得会非常乏味无聊;每本书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从书中我们能学到知识;从书中我们能学到怎样做“真人。”从小,我和书就很有“缘分”在我一岁生日时,家里人让我“抓周”,妈妈在我面前放了几样东西:书,钱,铲子,画纸,舞鞋。我来回打量着这些“稀奇”的东西,过了一会儿便伸出小手把书一把拉过来,拿到手上朝着家人“咯咯”的笑了起来,从那时,书便注定成为我最好的伙伴。渐渐地,我长大了,对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每次买到新书,我就会迫不及待的翻开,认真的阅读起来。有一次,我深深地被书中的故事情节吸引,竞不由自主的边走边看。“咚”撞到了一根电线杆,额头火辣的疼,这一次教训,让我知道了书中的文章虽然好看,但也要分时间分地点。
书,它给予了我道理。从《老人与海》中我懂得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要迎难而上,就像文中“老人”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钓到任何食物,但依然坚持不懈,终于,他钓到了一只很大的马林鱼——只有坚持才能感动上帝。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每看一遍,都会给予我不同的启发和感悟。有时和同学闹了些小矛盾,都会想海伦在失明的情况下不是乐观的吗?她也没有抱怨上帝取走了她的眼睛,这不是一种宽容大度的品质吗?在生活上遇到挫折,学习上遇到瓶颈时,总会想海伦看不见、听不见,也不是照样学会了说话,学会了阅读吗?她不是照样去创作文章吗……
书,就是我终生的伙伴,陪伴着我们长大,让我们从中获取快乐,道理,知识。书是多么的奇妙啊!
边读书边成长读后感篇2
这是李跃儿的又一本书,是一个系列,三步曲,不过我还是最喜欢第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被编辑逼出来的书,不会是好书。一出名了,书好卖了,也就不管那么多了,反正书有了销路,还有出版社签好的合同在等着,一般谁都难以拒绝。赶紧写吧。只可惜让读者,尤其是我这种忠实的读者感觉不爽。三步曲还有一步,叫《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翻了翻,没看。
其实李跃儿的第一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还是不错的,里面有大量的实践做支撑,尤其是在艺术上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但是后两本书就差了很多。其实李跃儿并不善于理论,在幼儿中,李跃儿的实践很多都是不错的,但是不能说,别人的方法就不多,其实的路有很多,每一条都有曲折。一旦把简单化,必将和复杂的现实发生矛盾和冲突。她的巴学园,如果没有大量的资金所支撑,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而一旦被钱所左右,肯定不会变得那么纯洁。
当然,李跃儿也是一个普通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也必须和现实妥协。不过这样更让我们感觉到那些真正的大师更值得我们去仰视。
边读书边成长读后感篇3
一本你喜爱的书,是你的良师益友,也是你想去就去的知识领地。我爱书胜过一切,从小书这位“朋友”就跟我如胶似漆。
我三四岁时看的都是常见东西的图片,有不认识的字就问爸爸妈妈。每次吃完饭后,妈妈便教我认字、写字,然后又拿起图片来给我看。睡觉时妈妈就给我讲经典的小故事,直到我睡着。
上学了,我捧着刚买来的《格林童话》,左手翻书,右手查字典。有一次我看到一则故事,就学故事中的人不说话,爸爸妈妈可急死了!后来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之后捧腹大笑。
到了中年级我便告别了童话故事,开始看中国四大名著,就差《红楼梦》没看,《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我都读了好几遍。这时我也真正理解了莎士比亚先生说的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我已经五年级了,对文学类的书籍也有了印象。《心灵鸡汤》买回来之前,一听这书名我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我猜测应该是关于心理学的书,看完了之后还真给我猜对了。后来我又读了一遍,两遍下来我还真不怎么发脾气了,又积累了不少词语。
读书的感觉是美好的,读书是令人愉快的。书这位朋友将伴我一生,我要和它多多亲近,再看更多更多的书!
边读书边成长读后感篇4
每当我读书时,我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奇妙的感受。
我爱看的书有很多很多,有小说,有名著,也有科幻……这些书都使我流连忘返。
记得有一次,我津津有味的在阳台上看一本叫做《记忆深处飘落的花瓣》的书,书里的内容精彩而又有趣,使我乐而忘忧。
夕阳西下,现在已是黄昏,美丽的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黄色。落日的光辉照红了我的脸庞,此时此刻,我才发现已经是傍晚五点多了。回过神来,听见妈妈在喊我吃晚饭,我依依不舍的合上书本,轻叹了一口气,便过头去吃晚饭了
书中的故事是多姿多彩的,书中的内容又是五彩缤纷的,书就像金光灿灿的黄金,吸引着人们。
第二天,天气风和日丽,阳光灿烂,花儿在和风中舞蹈着,小草在日丽气和的环境下生长,柳树显得依依多情,我欢欢喜喜地在爸爸的摩托车上。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爸爸带着我到新华书店看书,我既欣喜又激动。
经过一路的颠簸,终于到了书店,我看着书柜上花花绿绿的书籍,我兴奋不已。从书柜上抽出一本小说,开始读了起来,我读的如痴如醉,脑子里还在想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从隔壁饭店飘来一阵阵饭香,我感到我的脚站得有些麻木,但我却浑身轻松。
我恋恋不舍得把书放下,随着爸爸离开了书店。
书,你是一盏指路的明灯,照亮我的心灵。书,你是一位老师,教我学习知识。书,你是一颗拥有美好心灵的天使,使我懂得世界上的善恶美丑。
书本的内容与知识是我成长的源泉,一本本目不暇接的书,拥有许多童真与想象。小时候我总是听着父母指指点点的告诉我书中的内容是什么意思。现在我长大了,父母曾经的指指点点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用这种方法来读书、来看书,来学习书中的知识。
每当我们读书时都会乐而忘忧,乐而忘饥,我们只是跟着书中的人物乐在其中。读书,既能学到知识也能提高作文水平,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边读书边成长读后感篇5
今天上午我有幸听了陶老师的报告——《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深受启发,受益匪浅,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陶老师主要从十个层次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读书与教师成长,二是读书与做人,三是读书和育人。陶老师精彩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说到了大家的心里,与我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有一种茅塞顿开相知恨晚的感觉。
回想自己工作二十几年的读书学习情况,真是惭愧。读的书屈指可数,但也只是为了获取文凭带有功利性的读,要么是为了消遣而读那些低级的武侠之类的娱乐书。而那些好书或中外经典文化之类的书却几乎不读,即使看了一两本也都是走马观花,领会不到它的文化精髓,体会不出它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可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内化成文化,成长也就无从谈起。没有知识的滋养,没有文化的积淀,作为教师,教学就不会那么精彩。是呀,要想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自由翱翔,不读书怎么能行呢?正如陶先生说的“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这桶水始终有用完的时候,所以必须不断地给于补充使之变成活水、矿泉水、有营养的水,读书就成了变死水为活水、为矿泉水有营养水的源泉。知识用时方恨少,学生喜欢有文化有幽默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自己也很想把课堂搞得精彩,但却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正是缺乏了知识的滋养吗?写作也是如此,由于不读书的缘故,自己在工作中常常为写总结材料等而发愁,苦思冥想,搜肠刮肚,却又不知怎么写,明明是自己做的工作,甚至有些做得很好,但在总结时却又表达不清,写不出东西来,结果自己抹杀了自己的成绩,可悲!听了陶先生的教诲,这才恍然大悟,一种柳暗花明的喜悦顿时涌上心头。
在不断改革的今天,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读书,读好书,把积淀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文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听了陶先生的报告,在深受启发而慨叹的同时,我将为自己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坚持读书,读好书,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带动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写作能力及审美情趣,成为一个真正有知识有文化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