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的教案5篇

时间:2025-08-02 作者:lcbkmm

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规划,最终会凝聚在教师编写的教案之中,​,通过制定教案,学生能够更轻松地掌握复杂的概念和技能,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蒹葭》的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蒹葭》的教案5篇

《蒹葭》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诗的内涵。

2.把握诗中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关雎

一、新课导入

雎鸠啼鸣,荇菜参差,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诗歌,圈点诗歌的生字词。

雎(jū) 鸠(jiū) 窈(yǎo)窕(tiǎo)

逑(qiú)荇(xìnɡ)寤(wù)寐(mèi)

芼(mào)

2.重点词语解释。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

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做朋友,相亲相爱。)

钟鼓乐之(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用现代汉语写出诗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捞右边捞。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4.《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三、合作与探究

(一)朗诵指导

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三章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生甲: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产生无限情思,因为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生乙:第二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作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生丙: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3.全诗共5个小节,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章(第4、5节),描写小伙子结婚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三)主旨探究

?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四)写法探究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关雎》这首诗的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四、拓展延伸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春秋孙武)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春秋左丘明)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

?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丘明)

五、布置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高效课堂》本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关雎托物起兴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相思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梦幻之乐琴瑟友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第二课时 蒹葭

一、新课导入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啊!这就是《诗经》中《蒹葭》一诗描绘的意境。根据著名作家琼瑶的作品《在水一方》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的歌《在水一方》就是根据《蒹葭》改写的。让我们唱着《在水一方》,一同品味《蒹葭》的朦胧缥缈。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诵诗歌,圈点诗歌中的生字词。

蒹葭(jiānjiā) 溯洄(sùhuí) 晞(xī)

湄(méi)跻(jī)坻(chí)

涘(sì)沚(zhǐ)

2.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晞:干。

阻:险。

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涘:水边。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词类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3)古今异义

道阻且右(古义:弯曲;今义:右边,表方位。)

白露未已(古义:干;今义:已经。)

3.用现代汉语翻译《蒹葭》。

[交流点拨]河畔芦苇苍苍碧色,那是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艰险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中高地。河畔芦苇更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弯曲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4.这首诗意境朦胧,画面感非常强,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一下。

[交流点拨]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点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二)主旨探究

?蒹葭》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三)写法探究

1.《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第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四)比较阅读

1.《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是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相同吗?

[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经典爱情诗句

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

2.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4.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五、布置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高效课堂》本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蒹葭景物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已追求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之路: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结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景色迷离距离遥远

《蒹葭》的教案篇2

一、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二、注释:

1、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的“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变成霜。为,凝结成。

2、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3、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4、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即水的对岸。方,边

5、遡洄(sù huí)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遡洄,逆流而上。遡,通“溯”,逆着河流向上游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

6、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7、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8、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

9、凄凄:(通“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

10、晞(xī):晒。

11、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12、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13、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14、采采:茂盛的样子。

15、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16、涘(sì):水边。

17、右:迂回,弯曲,意思是道路弯曲。

18、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19、之:代“伊人”

三、译文:

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四、诗歌赏析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3、诗歌开头前两句的艺术手法叫什么?

叫做“比兴”的艺术手法,也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4、诗歌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采用了比兴手法,以对蒹葭的景色描写为起兴,引出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5、“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抒情方式是什么?

用了借事抒情的写法。

6、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7、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8、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词语:蒹葭秋风白露 秋霜 秋水 晨雾 河畔道路 水中沙洲

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9、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①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②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 “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 怅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10、这首诗选自 ,是一首典型的 (内容)诗。以 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诗经.秦风》 爱情 蒹葭 塑造了一个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青年男子形象。

11、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所谓伊人”历来说法不一:爱情、隐士、事业、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可知而又不可知,虚幻飘渺的“伊人”是本诗的中心意象。“伊人”的形象始终是朦胧而模糊的,所以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各种各样,众说纷纭的。“伊人”可以是高洁的品质,也可以是美好的理想,可以是向往的爱情,也可以是难得的知己。它涵盖了人世间所有可遇而不可得的人生境遇。

12、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包涵了什么内容?

意境朦胧,含蕴不尽。人世间各种可望不可及的人生境遇 。

13、如果我们将这首诗作为爱情诗来解读,谈谈从诗歌中领悟到的爱情观。

反对“闪婚”“闪恋”,反对“只求一时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真挚纯真,专一执着,含蓄高洁……

《蒹葭》的教案篇3

【课前营造气氛】

多媒体展示古朴画面: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教学实录】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我是第二次来到山东了。山东人民热情淳朴,山东的同学聪慧纯洁。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俗话说得好: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蒹葭》。让我们合作愉快,好不好?

生:好!

师:谢谢!

师导入: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

秋水,伊人。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你见到了什么?村庄,炊烟,还是阡陌?

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你的悲伤,你的喜悦。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是梦。

老师刚才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的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节课,我和同学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师: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好,请大家做好准备,听我朗读。

(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老师配乐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

师:老师读得不好,等一下同学们一定读得更好。同学们刚才找到这首诗的韵脚了吗?哪位同学先说一说?(老师巡查)大家要在韵脚上注上拼音,就可以发现韵脚了。

生:(有些犹豫的)站起来。

师(鼓励的):没关系,大声说。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对吧?

生:苍、霜、方

生:第二章是萋、晞、跻、坻

生:第三章是采、汜、坻

师:还有没有更正或补充的?好,请坐。

生: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全面,但有一个字的读音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跻读jǐ还是jī?

生:jī

师:好!现在一起试着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请注意读音。现在,我带读一句,你们跟读一句。

师: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生:苍苍,萋萋,采采

师:回答得很好!一点点失误,哪位同学来更正一下?

生:还有道足且且反复叠唱,是《诗经》的特点。

(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师:《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叶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生:齐读

师:请找出每一章中不同的词。

生:第一章中是苍苍萋萋采采

为霜未晞未己

一方之漏之涘

且长且跻且右

水中央水中坻水中趾

师:谢谢你!你回答的很好。(出示幻灯片,明确各章的不同的词。)我们来看一看不同的字,请大家注意各章中不同又重复的词,这是诗经中反复咏唱,一唱三叹的特点。这些充分的表现出诗经中一种怎样的语言结构形式呢?

生:辞赋。

师:赋是哪个赋?

生:赋予的赋

师:不错!这位同学提到我们下面要讲的内容。赋是叙事,你的理由是什么等下再说。赋是诗歌创作的特点。但是这里的结构形式是什么呢?重章叠唱,一唱三叹。朴素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的声音很响亮,但是品味一首诗歌,最重要的是读出诗的情感。光注意朗读的工整、节奏是不够的。我们如果对思想感情进一步了解的话,会读得更好。请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师:很勇敢,谢谢你!请你来回答。

生: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强烈的追求一个美丽女子。

师:很好强烈这个词用得好!

生:鼓掌。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说法

生:应该是写一个人为了追求友谊而得不到时的失望的心理过程

师:一个说追求爱情,一个说是寻求友谊,很有想法,我们说,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结论。很好!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我们可以把她看成爱情诗,也可以把她看成友情诗。

二、再读,想象诗歌的诗意美

师: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现在就请同学说说诗的绘画美通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我认为诗的绘画美,表现在画出了情感。

生:我认为诗的绘画美,表现在内涵美。

师:现在请同学们试用一句话表现诗中优美的画面。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生:诗中写出了在水边芦苇丛中一个男子对心上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师:他是怎样表达爱慕之情的?

生:有位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说,我的心上人就在水的对岸。

生:溯洄从之,道途且长。意思是,我要溯流而上追求她,虽然路途漫长而艰难。

师:你说得很全面。哪位同学再作补充?这位同学的描绘是这幅画的内容,那么要怎样才能使这幅画美起来呢?有色彩,有伊人,有美丽的景物下面有一个小环节:驰骋你的想象力。这幅画很美,那么景物是如何美的呢?诗中刻画了几个人物?伊人是男是女?

生:女的。

师:有没有认为伊人是男的?这一半同学想象景物如何美,那一半用学想象伊人是如何美(?是男?是女?伊人是如何漂亮、他(她)性格、气质。是怎样)

(生思考问题)

师:现在请各小组选派代表来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伊人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一袭白色纱衣,一头乌黑亮发,非常漂亮。

师:美若天仙。

生:伊人是一个漂亮的窈窕淑女。有一个男子在爱慕着她。从环境来看,她是一个清纯漂亮的女孩。

师:请问,诗中有哪些信息在暗示这点?

生:诗中写到芦苇之美,

师:白露为霜,表明那个男子很早就起来追求心中的伊人。其他同学还有没有看法?

生:伊人不仅外表美,而且内在美。她气质高雅,非常的温柔动人。

师:不错!还有哪位同学要说?

生:她是一位女子,由于不能与心上人相会,她的心情很萋苍。

师:理由是什么?

生:环境非常凄清,凄清的环境衬托出她萋苍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看出了诗中用环境描写来表现画面,衬托心情。很好,可以看出同学们平时读书多,知识面广。

师:这位伊人这么美,值得这位追求者上下求索,确实很美。诗人为什么不把这种美直接地写到诗歌里面呢?

生:如果直接写,就很难突出追求者的心情。

师:用环境描写更能够表现他的美,表达她的爱意。说的非常好。诗中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这是一种比兴手法。

现在我们来分声部朗读。男同学读一二句,女同学读三四句,如此交替循环,读完全诗。

学生朗读。(交替分部朗读)

三、三读,体会诗的情感美

师:诗人在诗中用朴素的文字表达诗人强烈、细腻、丰富的思想感情。

现在我们一起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体味诗的情感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配乐朗读全诗,看看范读老师是否读出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播放配乐范读。)

师:大家觉得这位老师朗读得怎样?

生:朗读节奏均匀,规整,语调动听。

生2:我认为读得不好,诗的节奏没有读好,没有读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出情感。

生:应该读出对自己心上人的追求但是又可望不可及的心情。

师:那你来挑战一下这位老师,好吗?

(学生开始高亢有沉吟的、节奏抑扬的朗读。)

(成功的朗读使台下的老师们不由鼓起了掌。)

师:山东同学的朗读水平就是高。刚开始,我很害怕献丑,那就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终于让我引出个玉来了。(师的一番话使学生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

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

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

的情感。

生:憧憬。

生:焦急。

生:失望。

生:第一章是写诗人对伊人的深深怀念。第二章是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强烈追求又得不到的真挚情感。第三章是表达了对伊人的失望情感。

师:你的表达非常流利,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很强。谢谢你!

刚才同学们已经把诗人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表达出来了。下一步我们来创造性的朗读。你认为是怎样的情感就怎样读,读出个性美。

为了更好的理解诗人细腻的情感,请同学们一起来齐声朗读,好不好?同学们,先默读全诗,酝酿一下感情。

生:好!

(学生很有热情,且较之开始的朗读,在节奏和情感上均改变很多。)

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感受《蒹葭》的音乐美,想象《蒹葭》的绘画美,体味《蒹葭》的情感美,最后让我们和着优美的旋律齐声地背诵这首诗。

师:我想提问一个同学。你认为要很快地背诵这首诗有什么诀窍吗?根据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背完第一章,你觉得第二章会不会好背?

生:会好背。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诗中多数句子一样,只有个别字词不同。记住这个别字词,全诗就背下来了。

师:按这规律,请同学们把全首诗当堂背下来。哪位同学背第一章?

(生流利背诵。)

师:哪位同学背第二章?

(生流利背诵。)

师:哪位同学背第三章?

(生流利背诵。)

师:大家都背得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和着钢琴优美的旋律背诵下来。

师生:齐声背诵。

师:谢谢同学们!下课。

《蒹葭》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 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 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

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

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

3、概括诗歌。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课文研习

表现手法根据课前对《诗经》表现手法的了解和积累,分析《蒹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兴”和“情景交融”的角度加以分析。自读诗歌,找出起兴和情景交融的.句子做鉴赏,然后全班交流,互相补充,进一步体会《蒹葭》的意境。这部分的研习是本诗学习的难点,凭个人的能力不能全面掌握,所以互相的交流补充让学生较全面掌握本诗的表现手法并了解到学习中互助协作的重要性。

赏析诗歌立足于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赏析

立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学生自选角度对《蒹葭》进行赏析,小组讨论,推选一部分进行全班交流。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放歌曲《在水一方》,师生共同探讨《蒹葭》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边欣赏音乐,边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诗歌,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通过探讨《蒹葭》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进一步感受《蒹葭》的艺术魅力。

思路点拨

本诗是先秦的诗歌,对于第一次接触《诗经》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以朗读为突破口,初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再读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精读以感受赋兴手法的韵味美。由读到品,带领学生走近《诗经》、赏析《诗经》进而学会研读《诗经》中的一些著名的篇目。

练习举隅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研习和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请于课后自主研习和赏析《采薇》,并完成研习报告以及500字左右的赏析文。

附:《采薇》研习报告

一、 吟诵全诗,疏通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二、 诗人通过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 赋、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

四、 《采薇》与《蒹葭》两诗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点?

五、 请用500字写一篇《采薇》的赏析文

《蒹葭》的教案篇5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

?诗经》二首 之一 《蒹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经》的结构特点,领悟《蒹葭》所要表达的。

2、能力目标:重章叠句的手法对表现诗人思想感情、深化的作用。

3、情感目标: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

重点难点

重点:、重章叠句的手法对表现诗人思想感情、深化的作用。、对伊人的理解,对的理解。

难点:1、对伊人的理解。2、赏析多的诗歌。

课型:

预习目标

1、 作者介绍。

2、解题

3、介绍《诗经》

4、熟读并背诵全文

5、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6、了解《诗经》的结构特点

7、对伊人的理解。

8重章叠句的手法对表现诗人思想感情、深化的作用。

教法学法设计

第一组题 第二组题

1、介绍作者。 1、背诵赏析第一节。

2、解题。 2、重点语句理解

3、介绍《诗经》 3、名句赏析

4、接龙背诵全文 4、归结第一节

第三组题。 第四组题

1、 背诵赏析第二节 1、背诵赏析第三节

2、重点语句理解 2、重点语句理解

3、名句赏析 3、名句赏析

4、归结第二节 4、归结全文

预习反馈

1、朗读课文,

2、默写全文

预习小节: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含蓄。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课后反思

课型:展示课 课时:1课时

环节

具体内容

教法学法设计

知识回顾

1、 背诵全文。

2、默写全文

展示目标

1、完成、明确预习目标及提纲内容,写出展示内容。

2、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书写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展示内容

完成四组题纲内容的展示

展示总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反馈检测

1、接龙背诵全文

2、默写全文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窈窕( ) 好逑() 寤寐( ) 溯洄( ) 坻() 荇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