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桃花读后感8篇

时间:2025-08-01 作者:Brave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不仅梳理了书中的内容,更清晰地看见了自己思维成长的轨迹,通过写读后感积累素材库,能为今后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柳桃花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柳桃花读后感8篇

柳桃花读后感篇1

种桃花心木的人种的不仅仅是树。

?桃花心木》讲述了一位种树人为了让树木更好地活下去,便没有规律的浇水,让树木凭着自己的能力去汲水,道出了独立自主,不依赖别人的人生哲理。

看 着文字,想起小时候学单车的情景。我坐在自行车上,姐姐扶着后座。我不停地把手往衣服上抹,冷汗却细密地渗在掌心。姐姐一遍遍地扶着我骑车,可一松手,我 又会从车上摔下来。手心磨破了皮,膝盖蹭出了血,却还是学不好。泪在那一刻溢满眼眶,模糊了眼中狼狈的自己,姐姐见状,忙松开手,对我说:“你不能总是依赖我,这样,你永远也学不会。”说罢,顺势便将我推了出去。

我急得大叫,车子不由自主向一边斜。姐姐快步跑上来对我说:“速度加快才能保持平衡!”风从脸颊拂过,传来姐姐不平稳的呼吸。“加油!”我听到她充满信心的声音,便铆足了劲地蹬着踏板。明明要成功时,我却一头栽进了绿化带。

膝盖的疼痛磨灭了我最后的信心,委屈大片大片地涌上心头,和着自卑,像影子一样黏在身旁。我挣扎在崩溃的边缘。姐姐远远地跑来:“刚才已经很好了,我再扶你一次,练习一下。”我失落地坐在单车上,可心底有了一丝安慰——有姐姐扶,总会好一些吧。没想到,在我起步没多久,姐姐又像上次一样松开了手:“拐弯时注意速度,不要总是想着我。”姐姐的声音远了,路边的树木不停地倒退,我努力着让自己掌握单车的方向,因为,姐姐不在身后了。

现 在想起来,若不是姐姐的一松手,我是不是还需要有人来扶,才会有勇气骑单车?若不是种树人没有规律的'浇水,树木会不会还在等着有水来滋润它?或许我们需要 的不仅仅是阳光和雨露,还有黑暗和枯萎,它使得我们独立而自主,不只是一味的依赖。我们要像雄鹰那样,勇敢接受命运的挑战,若不是那一次次的坠入悬崖,又 怎会有荡气回肠的直入云霄;若不是一次次的折断翅膀,又怎会有威风凛凛的翱翔蓝天;若不是几十年后一次血的洗礼,又怎会浴火重生,在这优胜劣汰的世界占一 席之地,成为天空的王者?

松开手,让我们在不确定中跌爬滚打;松开手,让我们自己体会一生中的艰辛坎坷;松开手,让我们自己描绘出一篇独立坚强的人生。

柳桃花读后感篇2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字叫《桃花心木》。

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一个种桃花心木的人浇树没有规律,他总是在不确定的时间给桃花心木浇水。他发现有的桃花心木苗枯萎了,就重新拿来新苗补种,树苗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然后拼命扎根,渐渐长成百年大树的故事。

刚开始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感到十分奇怪。《桃花心木》这篇课文主要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还是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原来,这篇课文是借物喻人,要告诉我们人和树是一样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就会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而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就会养成一颗依赖的心。这样一来,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一但遇到一些突发的事件,就更容易像有些桃花心木苗一样“枯萎”了——(束手无策)。

记得我以前总是别人帮我刷书包,我总是不自己动手刷,我也不会刷。今年,我又想让别人帮我刷,但别人太忙了,没有时间,我不得不自己刷了。我费力的刷着书包,心想:“我如果会刷书包该多好啊!”过了一个多小时才把书包刷好。这件事不就证实了种树人说的道理吗?就像刷书包一样,刷书包就是一件确定的事,总是让别人帮我刷,一但别人不帮我刷,我就没有一点办法了。所以,人还是要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才能得到锻炼,茁壮成长。

柳桃花读后感篇3

谁不想依赖强者。但矛盾的是,原来真正可依靠的只有自己。——题记

常言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德载物。”只有自立自强,才能在各式各样的环境下成长。课文《桃花新木》讲述了一位种树人,种植桃花心木却让他在“不确定”中生存的故事。

“不确定?”有人问了,“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不确定”,是指种树人给树苗浇水并不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种树人说如果他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而存有依赖之心,就势必不会自己在不确定中去努力地汲水生长,树苗容易枯萎。

我发现,种树苗与人的成长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因为生活中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有顺境和逆境,也有坦途和磨难,俗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生活的无常,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他,是放弃生长,还是迎接挑战?从小娇生惯养的'纨绔子弟最后往往都没什么出息,因为他们就像那些给定时浇水的名贵花木,离开了供给,就很难生存。而从小在逆境中拼搏寒门学子们却长成了社会的栋梁,困为他们在生活的不易中拼命地汲取营养,生怕自己不能长大。

而我自己呢?像我们这样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每天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按部就班地接受,父母把我们衣食住行安排妥妥当当,这何尝不是一种确定性。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依赖性?想起妈妈值班时我慌乱的早晨,想起军训那几天种种的不适应,我难道也要当一株只能定时浇水的桃花心木吧?

不行,决不能那样,我要成为一株可以适应“不确定性”的桃花心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管理好自己日常生活做起,从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做起,逐步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独立自主,自强不息不是喊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我们只有保有内心的坚定,方才可以达到幸福的彼岸。

柳桃花读后感篇4

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是出自这篇课文。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欢的就是二三段,因为它描述出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桃源里的人都很勤劳、好客。里面的人都很孝顺父母,疼爱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快乐,这是我们现在的人也很难做到的一点,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抚养自己的父母,上父母自己抚养,有些大人还将成绩或体弱多病的孩子交给老人带,却不支付一点钱给老人。更有些大人还把小孩送去做童工。桃花源里的人遇到远方的客人,他们“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皆出酒食”他们都会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这也是我们现在人做不到的一点,经常来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对待。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的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通过《桃花源记》,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滑剥削,共同劳动,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黑暗实实也是一种批判和否定。

柳桃花读后感篇5

?桃花源记》出自陶渊明的《陶渊明记》,其中令我感触最为深刻的的是陶渊明写这篇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感情。第一类是普通的渔人,他误打误撞的进入桃花村;第二类人是桃花村中淳朴的村民,;第三类人是像刘子骥一样的高尚人士,他们是作者的化身。

阅读时我很好奇,陶渊明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描绘出了桃花源中的小山庄?他们都向往桃花源村中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陶渊明在创作时的处境并不乐观,陶渊明却在作品中将桃花源村写的如此的令人神往。

真令人为之敬佩。当我真正的深入文本后,结合他的时代背景,我渐渐明白了,此文并非写景之文,而是透过桃花源来表现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们身边也有种种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在向往着一个像桃花源村那样无忧无虑的乐土。对于我们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对于陶渊明而言,也许这种复杂感情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在他心里胸怀大志是她他的梦想,怀才不遇是他的.处境,世外桃源是他想要去的地方,所以作者把刘子骥幻化成自己的化身,去寻找这方乐土。但是刘子骥没有找到桃花源村,也说明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村可能并不存在。

我曾也遇到过许多人,许多事,看见过很多因为生活不顺而选择放弃自己梦想的人。我也时常遇到这种想要放弃的时刻,但每当此时,我都会想起桃花源村,我希望那个安静而又祥和的地方是现实,而不是作者的一个幻想。于是我把这座令人安详的小山村放在了自己的心中,我告诉自己,只要心里有桃花村,那么桃花村便每个地方都是。每当想到这个时候,我总会坚持自己的梦想,向着美好的生活去努力。

桃花源村的朴实着实令所有人向往,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不能被现实打败,即使心里再难受,也不要忘了像陶渊明一样,心里装有一个桃花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让桃花村的美丽永远在我们心中,让桃花源的桃花永远在我们心中盛放。

柳桃花读后感篇6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段的意思是这样的:“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隐隐约约有些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经过。他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此刻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来往工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着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都安闲欢乐。”

每当读到这一句时,我总是爱在脑海中想象出桃花源的样貌,并想象自我身处其中,怡然自得。桃花源不正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片乐土吗于是有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和“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的故事。看完之后,我忍不住想,为什么渔人能在无意间进入桃花源,而太守和南阳的刘子骥带了那么多人那么仔细的找却找不到呢

会不会是因为渔人心无杂念而其他人却心怀不轨太守可能这样,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他也会这么想吗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与农夫》的故事,故事是说一位农夫一不细心把自我的`铁斧掉进了河里,招来了赫尔墨斯,赫尔墨斯捞上了一个金斧和银斧,农夫却只要他的那把铁斧,赫尔墨斯被他感动了,于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给了他。另一位农夫听了很羡慕,却因为贪心变得一无所有。这不正像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吗贪得无厌,于是变得庸俗,小气,被人看不起。看到成功了的人便百般嫉妒,也去效仿他们,结果和太守一样“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出口”了。

而那些人们口中的高雅之士,有多少是真正的“高雅之士”呢

柳桃花读后感篇7

读完《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被陶渊明笔下那片“世外桃源”吸引住了,他用淋漓尽致的字句展现了一幅美好、和谐的画面。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香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我初读便已身陷其中,世外桃源的安宁和美在这里就非同一般。桃花盛开,芳草飘香,顿时让人心静宁和,恬静悠闲。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中的男女老少和谐相处,让人看到了一幅轻松自在的生活图景。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充分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情好客,他们纷纷来迎接一个外来人,热热闹闹。

陶渊明构想出这么一个美妙绝伦的地方,祁山不仅是想说桃花源的美好,更是隐含了他渴望和平、向往美好的愿望。

看完这篇文章,我越来越想离开这个充满尔虞我诈、人心邪恶的社会,越来越想去到那个“世外桃源”。可是,想象终归是想象,“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只是停留在人们心中的一个美好幻想而已。

联想到现在的社会,不禁感叹。腐败不堪、自私自利,这些丑陋的东西已经侵蚀了人类的心灵,已经让人们产生没有他人、只有自己的邪恶想法。

每当在网上看到老奶奶被车撞了,司机却逃之夭夭,而满身是血的老奶奶周围围满了人,每个人都拿出手机拍着这一血腥的.场面,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却没有一个人打急救电话,我就觉得愤怒。这件事好像和他们没关系,只是他们无聊闲暇之时可以谈论的闲事。

他们可能不知道,因为司机的逃逸,因为没有及时拨打急救电话,一条条生命就这样丧失了。为什么他们不用拍照的时间来挽救一条生命呢?因为他们都有着同样的想法:这不是我的事,万一去帮了,反而讹上我怎么办?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

我厌恶这些丑陋想法,痛恨产生这些想法的人们。我也像陶渊明先生那样,渴望有一个充满和平与孩子般童真的美好社会。

当然光是向往也没用,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努力去创造这样一个全新、理想的社会。与人为善,和谐相处,摒弃那些丑陋想法,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如果人人都这样想,这样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挽回曾经失去的纯洁与美好、和平与和谐!

柳桃花读后感篇8

前段时间我们学了文言文《桃花源记》,读完这篇文言文,我不禁想起了在外婆家无忧无虑的好时光。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桃花林,中有一河,河上有渔。虽然是文言文,但意思很明确,它让我们跨越千年的光阴,感受这桃林的美。桃花林中并没有生长着其他的树,这是仅属于桃花的天地,只有各色各样的粉,纯净,没有一丝杂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简简单单的十七个字,却描绘出了桃花源里的场景。场地开阔,房子没有外面的世界那般东歪西倒,田地很肥沃,偶尔会看见几只田鼠在里面穿梭自如;池塘很干净,没有什么烂树枝烂叶,池塘边上放着几个渔网,桑树长得很茂盛,可以看见几只鸟儿在上面张望;竹子有很多,一支支又粗又高,沙沙作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多像外婆家的情景啊!老人们坐在门口,享受的着日光浴,眼神慈祥地看着在那忙着抓蝴蝶的孙子孙女。人到晚年,还有着儿孙陪伴,这应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桃源代表着人们内心对世间美好的向往,抱有对世间的期待,是精神世界中为自己对世界保持阳光心态的一片小天地,一个伊甸园,在现实社会的丑恶和黑暗下,这片桃源更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境。我的妈妈心里就有这片不染的桃园,我曾问她:你看过无数疾苦与病痛,经历各种痛苦与不公,无奈,你怎么还能这么乐观,单纯?妈妈说她心里有伊甸园,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向往,无论经历多少磨难,总会想到伊甸园里是美好的,完美的`。我们虽然身处在各种不幸与痛苦中,但只要我们的精神处在心中的桃源,就不会感到绝望,这是一根精神支柱,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加乐观,自在。

我愿在外婆家的桃花源里不长大,享受儿时的一切。也愿我和我的妈妈心中都有不谢的桃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