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案应该充分融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在编写教案时,我们要遵循教材的内容和要求,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数学远和近教案最新8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远和近教案篇1
一、说设计意图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的视野”,幼儿园数学教育不是为纯粹的教育而教育,是一种以幼儿生活为特征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来开展教育。像我班小朋友午睡起床,常有孩子把鞋子、袜子拿错、穿反。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鞋子、袜子、鞋垫为活动材料的《找朋友》数学活动,引导孩子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进行配对。在游戏中自然渗透数学的概念,达到“玩中学,玩中教”的目的`。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具体目标是:
1、认识目标:
(1)、初步形成“双”的概念,知道一双有两只。
(2)、能按鞋子、袜子、鞋垫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体验与教师、同伴游戏的快乐;初步感受改编儿歌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三、说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活动准备是服务于活动目标,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在幼儿操作的材料上,我选择了孩子们熟悉的鞋子、袜子和鞋垫。这些物品让小班孩子具有亲切感,愿意去动手操作,有信心配合老师共同探索。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鞋子、袜子、鞋垫各人手一份、鞋架一个、夹子若干、玩具小熊一只。玩具小熊的用意是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有情节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转换活动场所,衔接下一个活动环节。知识准备是已学的儿歌《袜子歌》
四、说教学方法、重点
(一)这是一次数学配对活动,其中有机整合了语言领域的儿歌改编活动,但教学仍以配对游戏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幼儿认识、形成“双”的概念和正确为鞋子、袜子、鞋垫正确配对这一环节上。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幼儿的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对生活和周围的事物感兴趣等特点。我选择了利用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找朋友”里面,以幼儿为主体,我通过操作法、游戏法和引导发现法,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数学远和近教案篇2
设计意图:
每次户外活动时,小朋友对高人走和矮人走这一游戏都玩的很开心,为了增进孩子对高矮的认识,因此我选择教学活动《熊大分房》。让孩子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和理解物体的"高"、"矮",并伴随着情节的推进,鼓励幼儿尝试根据经验进行对应匹配。
整个活动,我借助图片,为孩子创设了生动了的活动环境,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利用师幼互动的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思考,理解"高、矮",懂得对应匹配。设置动手操作,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高矮差异进行排序。
2、尝试根据高矮将动物和房子进行匹配。
3、体验帮助熊大分房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对高矮有一定的了解。
物质材料准备:动物示范图、人手一份高矮不同的房子图片4张、人手一份高矮不同的动物图片4张、人手一份红旗标志图。
活动过程:
一、拍小手,感知物体的高矮
我们来玩一个拍手游戏,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朋友长高了;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朋友变矮了。
二、创情境,学习按高矮排序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森林里的熊大给小动物们盖了什么呀!这些房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这些房子有什么颜色呀!这些房子高矮是怎样的?
小结:房子的颜色不同有红色、绿色、黄色和蓝色;房子的高矮不同红房子最高、绿房子高、黄房子矮、蓝房子最矮。
2、幼儿操作,尝试排序
熊大想请小朋友们将这些房子按照一定的顺序排一排。
3、幼儿讲述,集体验证
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来排的。
小结:将高矮不同的物体进行排序有两种排法:一种是从高到矮,另一种是从矮到高。
三、看图片,尝试按高矮匹配
让我们看看,熊大准备把这些房子送给哪些小动物呢?这些小动物想住进这些房子里该怎么办呢?
1、幼儿操作,尝试匹配
请小朋友将四个小动物叠在一起比一比谁高谁矮,再进行分配。
2、幼儿讲述,集体验证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小结:最高的熊住最高的房子,高的猴子住高的房子,矮的松鼠住矮的房子,最矮的鼹鼠住最矮的房子。
四、到户外,寻找高矮物体
小朋友让我们去外面找一找有哪些高矮不同的物体。
数学远和近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认数
教学目标?:
1、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2、知道“一”“十”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知道一个数的相邻两个数各是几。
4、会读11~20各数,会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5、认识直线上的点所表示的11~20各数。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会讲出数的组成。
教学关键:加强直观及形象化教学,帮助理解对数的认识及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学具盒、图片
10~20各数的认识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我们小朋友到青青的草地上去学本领。瞧!小兔子正在等我们呢。
师:小兔子想录音:今天我们小朋友又要学新本领了,我要把采来的蘑菇送给学习最认真、举手最积极的小朋友,现在让我先数数数采了几只蘑菇了?
1、2、3、……
1、2、3、4、5……
不对,不对,太多了,数也数不清?
怎么办呢?小朋友,你们快帮我一起想想办法,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的数呢。
同桌讨论讨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师:先数出10只蘑菇,再看旁边还多出来几只,就是十几。圈圈说说
出示板书:
13
师:让我们用这个办法来数一数练习上草莓、梨、和苹果各有几个?
出示板书:
16???? 12???? 20
师:你们数的和他们一样吗?
师:过去我们数物体的个数是一个一个的数,数到几就是几,今天认识的数和以往不同,先数出一个十,再数几合在一起就是几十.
出示教具:
师:我们来看把10根小棒捆成1捆,10个一是1个十。瞧!这就是1个十。
出示板书:
10?? 10个一是1个
师:小朋友,你们的学具中有没有1个十,请你把它找出来.(我有2个十))
师:2个十是几呢?
(2个十是20)
出示板书:
20?? 2个十是20
师:真聪明。
出示教具:
师:1个十和1个一就是11。
出示板书:
11
添上3根?????????????????????? 再添上3根
出示教具:
师:这是几根?
(14?? 17)
出示板书:?14?? 17
师:14(7)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14(7)里面有1个十和4(7)个一)
出示板书:
15???? 这个数会读吗?师:下面请小朋友们看着老师的数字卡片摆小棒。
学生操作:
师:1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15里面有1个十和5个一)
出示板书:
同桌一个摆小棒、一个摆卡片。
19 呢?
19里面有几个一和几个十?
(19里面有9个一和1个十)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的是11―――20数的认识。你们看黑板上从11到20中还缺少了哪个数?
(18)
师:18比19少几?19比18多几?比19少1的数是几?比18多1的数是几?
19添上1是几?20里面有几个十?
师:请你们先摆出小棒,再用数字学具表示出来,看看谁最快。
出示板书:
18
师:今天我们学的本领就是11到20的'认识。
出示板书:
11到20的认识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些数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以前只有10 是两位数现在11――20都是两位数。
学生讨论:(左边有一个1)
师:对,那么这个一表示什么呢?(表示1个十)
以前计数单位是一个一个数的,现在可以一十一十数。
编儿歌:一个十,一个一合在一起是11。
看书第45页
师:现在拿出练习纸,做第二题。
师:下面让我们把黑板上的数排排队,从小到大怎么排?谁来排?
20、19、18、17、16、15、14、13、12、11
师:读一读
师:从大到小排一排。
11、12、13、14、15、16、17、18、19、20
师:读一读
师:今天我们学了11到20的认识,你们知道吗?其实这些数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找一找,它们在哪里?
学号、书页码、尺、钟、电脑、号码、等。
(在尺上)
师:对,请你看着尺说一说,14和16 的中间数是几?19的相邻数是几和几?
师:不看尺你说得出吗?师:让我们来看看练习纸的数线图中还缺少哪些数?把它们填进去。
1、?数线图
二、?总结
师:小兔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11~20各数的认识)
师:请你再看一看练习纸和黑板上这些本领,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需要老师再讲一讲的。
三.拓展
连线
数学远和近教案篇4
设计意图:
通过一大一小的两种实物让幼儿分辨大小、通过游戏,图片等让幼儿反复认识大小,在熟练掌握了大小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来按大小不同进行分类,并感受到数学与大小的紧密联系。
活动目的:
1、巩固对大小的认识。
2、学习按大小进行分类。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
活动重难点:
按大小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鱼缸大小各一个
2、娃娃大小个一个
3、奶瓶大小各一个、
4、神秘袋一个
5、各种动物的图片人手一份
6、大小不同的筐子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
我们今天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大大的铃铛 (铛铛)小小的铃铛(铛铛铛)大大的西瓜(啊呜)小小的西瓜(啊呜啊呜啊呜)大大的汽球(噗噗)小小的气球(飞上天) ”
二、认识大、小
教师:看郭老师有一个大筐子 我们看里面都是有什么?
幼儿: 《鱼缸》, 出示一个大鱼缸 一个小鱼缸让孩子对比
大小 ! 这是一个大鱼缸,这是一个小鱼缸,
老师总结:
利用三阶段教学法反复让孩子练习, 这是什么?幼儿:大鱼
缸等。 教师:看老师又拿出来的是什么?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奶瓶。 幼儿:《奶瓶》老师:这是一个大奶瓶,这是一个小奶瓶,引导幼儿自己说出答案。游戏:猜猜看,老师举起来的是什么?幼儿:大奶瓶,放在桌子上的是?幼儿说:小奶瓶,利用三阶段教学法让孩子练习。
教师:郭老师又变出两个,看看是什么?
幼儿:大娃娃和小娃娃。
教师: 哪个是大娃娃?幼儿:老师举起来的是大娃娃,放在
桌子上的是小娃娃,再请个别幼儿回答。
游戏:同上。
三、结合生活经验,学习。
教师:我们在班里找一下有没有大小不同的物品,让孩子在
班里找出大小不同的'物品 请孩子自由的找 个别发言 !
四、 孩子操作图片
教师:郭老师准备了几份漂亮的动物图片想和小朋友们分
享 ,有老鼠的图片,有兔子的图片,有熊的图片。《拿出来让幼儿看一下都是大小不同的》。
教师:分别发给幼儿每人一份,请幼儿自由操作把大的图片
放在大筐子里,把小的图片放在小筐子里。(给孩子们讲清分的规则让孩子们自由操作图片分大小) 最后一同分享结果!
活动反思:
根据教材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想大小对于小班幼儿应该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就设计了几个环节让幼儿通过不同的游戏来反复认识大小,并分类。通过实际操作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
数学远和近教案篇5
与快乐同行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心理健康课教案。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排解烦恼的方法,使学生知道应该笑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3、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活动重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寻找快乐的策略来更好地调整自己。
课前准备:1、学生烦恼小调查。2、体验活动用具:跳绳、溜溜球、漫画书、照片、音乐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体验烦恼:1、播放音乐,教师激情导入:人人都想和快乐在一起,天天快乐,时时快乐。揭题:与快乐同行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总会遇上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2、趁机引导,回忆烦恼:师深情回忆近来共同经历的烦恼事。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令你不快的事情吗?请大家拿出小纸片,写出最近令你烦恼的事。
二、学生互动,倾诉烦恼:1、教师导语:生活中人人有烦恼,有了烦恼怎么办?请大家来听一个故事:《国王长了一只兔耳朵》。2、学生听故事。3、教师引导,打开话题:有了烦恼,让我们像故事中的理发师一样来大声地说出自己的烦恼!4、我口说我心:引导学生诉说感到不愉快的事。
三、交流方法,心理疏导:1、遇到不愉快的事,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全班交流。2、对大家说出了你心里的烦恼,是不是心情畅快多了!(板书:合理发泄)合理发泄:找人倾诉或大声叫,写日记,大哭一场3、教师导语:遇到问题时有许多烦恼其实是可以排解的。3、情境游戏:《猜一猜》情节设计:丁丁上前,做闷闷不乐状,委曲地自言自语:作文课,我认真地写,满怀信心地给老师看,老师说不行;而同桌这么死板的作文,老师却说好多了。
教师引导(1):你能猜出此时丁丁在想些什么吗?(老师处理事情不公正;同桌会拍马屁;老师看不起我)情节设计:老师又凑到丁丁的耳旁低语几句,丁丁眉头舒展开来。
教师引导(2):猜一猜老师刚才对丁丁说了什么?(请换一个角度想问题)情节设计:丁丁跳着,笑着回到了座位上。教师引导(3):请同学们猜一猜,丁丁为什么这么高兴?她是怎么想的?(老师觉得我的作文水平比同桌高,应该写得更好;老师对我严格是为我好。)4、师小结:要知道,一个人遇到不顺心或不公正的对待时,他并不是世界上最倒霉、最不幸的人,世界上很多事,取决于我们的想法,有时候换个角度想问题,能让我们摆脱烦恼,找到快乐,教案《心理健康课教案》。(板书:改变想法)
四、分享经验,体验快乐:1、过渡:我们知道,生活中有快乐就有烦恼,有幸福就会有痛苦,请你说说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是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的?2、在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做自己喜欢的事;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漫画……3、教师导语: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大家的办法真多!这些让我们快乐的办法就像是我们的快乐甜点,让我们摆脱烦恼,忘记不快。现在大家行动起来,一起来体验快乐的感觉吧!(分组开展体验活动)4、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把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大家脸上露出了笑容。(板书:转移注意力)5、介绍另一些生活中常用的`能创造快乐,发泄不良情绪的办法:6、教师赠言:面对复杂的生活,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办法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永远快乐。
五、关注他人,共享快乐: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的坏心情得到了缓解吗?
2、学生交流感受。
3、教师总结:今天的活动真有意义,大家都找到了快乐的小窍门,我们不仅要学会自己安慰自己,还要学会做为别人排解烦恼的快乐天使。要在平时留心身边的小伙伴和家人,发现谁有不快乐的情绪的时候,设法找到原因,为他送去快乐。请记住:一份烦恼和别人分担就只剩下一半烦恼,一份快乐和别人分享就会收获两份快乐。愿大家永远与快乐同行。
(板书:分担烦恼分享快乐)(放音乐,分享快乐小贴士。)
课后反思:上完了这节心理健康课我比较快乐,我通过这节课的实践,对心理健康课的基本教学过程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在课堂上,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并能积极有序的参与体验活动,这是我最为欣喜的。引入新课时我和同学们一起回忆最近班上发生的不愉快事件,当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引导学生倾诉更多的烦恼事,然后在互动活动中让学生知道烦恼是可以排解的,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办法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永远快乐。总体的设计比较到位,各个环节清晰且过渡合理。当然,还有许多不足:分组让学生互相交流不够,让孩子们谈烦恼还不够深入。具体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引导时,的最后两个自我安慰和意志控制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到位,并且学生没有体验可以不必出示,也以免方法引导过多过杂。活动和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还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教育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心理健康课,让孩子们放松心情,说出心声,这是我应该一直努力的方向。
:
数学远和近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 同学们做什么呢?
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29+38 =67
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数学远和近教案篇7
教材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量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游戏情景,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想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法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道理,体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把这个规定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数学远和近教案篇8
教学内容:
课本第158页总复习(五)第25~31题;《作业本》p82.
教学目标:
牢固掌握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概念整理
1、说出有关计算公式。
(1)学生讨论回答。(先文字公式再字母公式)
(2)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圆周率?
2、填表计算:(单位:厘米)
(1)学生全体练习。(2)投影反馈。
3、练习:课本第158页第25题。
二、基本练习
1、按要求计算(求面积):
(1)d=12厘米C=?S=?
(2)r=4.5分米C=?S=?
(3)C=50.24米S=?
学生练习后反馈计算方法和结果。
2、练习:课本第158页第26~29题。(重点指导第26、27题。)
三、复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1、求下列各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周长。(单位:厘米)
(1)学生练习。
(2)反馈讨论每个图形的解题思路,数量关系。
(3)小结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a、分析数量关系b、确定公式、处理数据c、列式计算
2、学生练习:第159页第30题。(学生反馈)
问:阴影部分的面积怎么求?隐蔽(缺少)条件怎么求?为什么?
四、深化练习
1、求周长和面积。第31题(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2、求下列图形(阴影部分)的周长和面积。
(1)说出每个图的周长、面积各指哪部分?
(2)说计算方法和结果。
五、教学小结与《作业本》p82.
六、讨论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