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独特视角往往能给予读者新的启示,促使他们对生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大家在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恨老师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恨老师读后感篇1
?送给老师的心灵鸡汤》这本书是学校送给老师的教师节礼物,放在书桌上,时常拿来阅读,每每都会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这本书既像一壶清香的茶,又像一盏明亮的灯,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深沉迷,都给我以启迪,。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身为教师,不但要细心呵护学生的心灵,也要用心呵护自己的心灵。
?送给老师的心灵鸡汤》像一束灿烂的阳光,给我们带来阅读享受的同时,也拂去了我们职业的倦怠,身心的疲惫,让心灵得到了一次次的休憩和启迪。这本书有10个篇章,共有70余篇意味深长的故事。其中最有感触的是《给天使缝补翅膀》这篇文章,那个女孩纸条上写的话,让我深深地感动。每一个孩子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使,在寻找缝补折断翅膀的人,当成人世界不再嘲笑他们的青涩、鲁莽和荒唐,给他们一种鼓励、包容时,他们便会在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缝上翅膀重新翱翔,成为天使。短小的故事告诉我,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不经意的一个行为带给学生的影响也许会被放大镜无限的放大,产生无限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天使,我们老师能否给他们补上翅膀,就看我们是否拥有一颗善良和能够容忍的心灵。因此,我们除了去关爱学生,还要学会关爱我们自己的心灵,学会调节情绪,感悟生活中的爱与善良,用宽容、感恩的'心去体会人生,享受身边存在的幸福与快乐。换一个心态,换一个想法去思考,也许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精彩。
通过读书让我明白了,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他必须做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利用业余时间多多阅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适时用智慧和内心的力量调试自己的心理,给自己减压。做老师的心情常常是压抑的,但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快乐的环境,让学生快乐。我们也得找到让自己快乐的窗口。只有真正快乐了,才不会在这世界上留下太多的遗憾,只有真正快乐了,才无愧于自己的职业。
让我们学会读书,享受读书,享受生活,快乐做教师吧!
恨老师读后感篇2
如果我问你,在你的一生中最应该感谢的是谁?你一定会说是老师和父母。这的,因为是父母养育了你,老师教导了你。如果让你回忆老师和你的点点滴滴,是否会想到老师其实和你的父母一样爱护你。在看《感恩老师》之前,我认为没有任何一种东西能概括老师对我们的情感,可现在我找到了,这是一本书,一本讲叙了上百件老师无私地为学生奉献爱的书。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天生兔唇的小姑娘和老师的故事。一个兔唇并右耳失聪的小姑娘,她的老师对她说的话就像一束阳光照亮心扉,那位老师说:“我希望你是我的小女儿!”
最让我感伤的故事是讲叙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为保护学生而英勇献身的老师们。谭千秋老师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承受住了千钧重压。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学生的生命。
最让我信服的故事是讲叙一位校长为了教育学生信守承诺的故事。校长承诺学生们第二天要爬着来上班,孩子们都不以为然况且天还下着雪,可是这位伟大校长真的做到了,他教的那批学生都非常成功。
……
?感恩老师》中一个个的故事都包含了一段段感情,老师们都把学生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慈爱而严厉。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在老师那双严厉的眼神背后,是一颗温暖和包容的心。我们不仅要理解老师的苦心,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这才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恨老师读后感篇3
读了魏书生老师的《如何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我收获了很多,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以下三点:
一、做好教师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威信,首先是建立在责任心上。责任心是促使一名教师干好工作的动力。一名教师,一旦有了较强的责任心,就会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一种亲近老师、敞开心扉、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这对孩子的发展非常有利。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后进生的关注。李老师曾经说过:好学生大家都喜欢,你只有喜欢差生,对他们负责,那才是真正的责任、真正的爱。这点我感触很深。
二、有了责任感还必须了解你的学生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做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生,如此才能成功的实施教育教学。
了解学生包括他的性格、爱好、优缺点、家庭成长环境等诸多方面。只有充分了解他们,你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因材施教,才能知己知彼,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三、这也是我要分享的第三方面,就是教育教学方法。
在诸位前辈面前谈方法,这时班门弄斧。不过这是我看到这本书感触深的地方:做个“问题”老师。
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思想在学生心里,教师只要像助产士那样办事就好。这时苏格拉底的形象说明。
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我们新课改形式要求下,要多给学生提问题,从课前预习到课上辅导点拨,再到课后拓展练习等等环节,提出问题,不要立刻纠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是否正确的结论。这样既可以开发他们的潜能,又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牢固。课上多给他们时间解决问题,他们就会印象深刻,复习就会省时很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提出问题后,还要教他们方法,具体如何学习,如何预习,如何收集资料等等。就如昆体良所说: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方法,让孩子学会主动学习,轻松学习。这才是关键。
书中精华很多,要学习的实践的也很多,教师本来就是一份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实践总结,努力付出的工作。所以我要每天进步,每天努力,争取迈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
恨老师读后感篇4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作者魏巍分三个层次描写了他的老师蔡芸芝先生。第一个是他描写蔡先生的外貌和性格,让我们了解她;第二个是描写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我读到了蔡先生的温柔和敬业;第三个层次是孩子们放暑假了舍不得蔡老师的情景,魏巍到了放假了还要去找蔡先生,更读出了学生对她的喜爱。而,最后魏巍转学了,从字里行间也感受到了他对蔡先生的思念之情。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有一些感触。首先,我体会到了魏巍对老师的爱。他和老师分别很久了却依然清楚地记得老师的.样子、老师的温柔、美丽,还记得和老师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使我身临其境,尤为感动。
然后,我感受到了蔡先生的温柔。她基本没用过教鞭,即使那次用了,却没有一点要打人的意思。看见学生用石板迎上去,非但不生气,反而跟着孩子们一起哈哈大笑起来。让魏巍扮演成女孩的时候,更让我们读到了她的和蔼可亲和温柔了。
随后我读到了蔡先生的敬业。她在假日里不像其他老师一样休息,而是带着学生们去朋友家实践。带着他们观察蜜蜂,还领着他们吃了蜂蜜。她也不会死板的只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变着法儿的教学生读诗,她用唱歌般的声音教授,让学生们既学会了读诗,也不会嫌枯燥,还学会了唱歌,真是一举多得啊!
最后,我读出了作者对老师的不舍。他默默站在老师身边,看她收东西,和暑假时的梦里都在找蔡老师,辍学了还念念不忘蔡老师,品到了作者对老师的爱和不舍。
读完后的最深体会是:比亲情和友情更重要的,是那浓浓的师生情!
恨老师读后感篇5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近年来中国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接受度最高的家庭教育类书籍之一了。尹建莉除了是一位出色的母亲之外,更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的优秀毕业生,结合着自己亲身的教育经历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堪称是通俗易懂,有高度有实践的家庭教育优秀书籍。
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对我启发最大的并不是尹建莉如何教育女儿的,而是尹建莉如何保护女儿的。比如又一次,因为自己太忙,所以尹建莉就让丈夫接女儿到单位,等到下班再一起回家。但是这就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有一些好心好意但却不会说好话的同事会“逗”孩子玩儿,小孩子有时候会拿开玩笑的话当真。尹建莉的丈夫一来是没太在意,二来也有点拉不下来脸。为了让孩子不再受到这种负面信息的影响,尹建莉就“剥夺”了丈夫接孩子去单位的权利。保护好了孩子,让孩子在健康、良性的环境中成长,这难道不是同买学区房这样的行为有相同效果的吗?
作为一位母亲,尹建莉并没有把自己生活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孩子身上。尹建莉除了想要照顾好女儿之外也希望自己的人生不要由此止步。所以有一段时间尹建莉的女儿在寄宿学校学习,但是假期回到家以后,尹建莉发现自己和女儿之间开始有了隔阂,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繁忙的工作而找借口,一旦发现了问题,立刻就解决了,让女儿回到自己的身边,注重于女儿的沟通和互相理解。
从尹建莉的角度来讲,即使她是家庭教育畅销书作家,获得了教育硕士的学位,也不代表她做的所有的教育和家庭方面的决定都是正确的或者是好的,我们都是在实践中好到更好的陪伴的方法,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而作为成人来讲,做错决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在意或者是不去管……当我们在反思与纠正过去之后,才能够走好未来更长更远的道路。
不仅如此,尹建莉还能够引导女儿,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且告诉女儿在一些被动的错误选择中,该如何应对。比如又一次,尹建莉的女儿在学校无辜受牵连,被多遍罚抄。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中和老师发生冲撞也许对孩子没有好处,所以尹建莉在平复了女儿的情绪之后选择帮女儿写罚写的作业,让女儿有时间阅读和做更有效果的练习。这才是一位理智、聪明的家长的选择。
恨老师读后感篇6
“叮铃铃......”,我的脑海中总是回荡着这样的声音,因为这是上课的铃声。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在这个学校中度过了5年的时光,而一直陪伴我们的,当然是我们尊敬的“老师”了。 看到这个题目,不由得让我想起一首诗词“老师您好”中的两句话: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老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老师的`辛劳。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的洒向茁壮的新苗。 从第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的辛苦。老师每天不辞辛苦的给我们教课,教了一代又一代。而我们亲眼看到老师的青丝变成了白发,我们却在悄悄的成长...... 第二句话,作者把老师比喻成甘露,把我们比喻成新苗。是啊!我们需要甘露的滋润。老师,教给我们那么多的知识,教给我们那么多做人的道理,不就是希望我们能够茁壮成长,长大之后为祖国做出贡献吗? 虽然老师有的时候很严厉,正所谓严师出高徒,但其实我们自己心中都明白,老师是为了我们好。
老师给予我们的“爱”,有时是伟大的:正如《老师您好》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地震中的英雄,张米亚老师为了学生,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父母也不过如此了,更何况是一个非亲非故的老师呢?
老师给予我们的爱,有时是温暖的:有时,有的同学没法回家,身上也没有钱,又是谁给你那几块钱让你买饭吃呢?有句谚语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老师在你没法吃饭时给予你帮助,那也让你感动吧!
老师的爱,比母爱更伟大,比友谊更纯洁。在这里,我衷心的向全世界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您好!
恨老师读后感篇7
寒假里,我读了《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这本书,它让我感慨万千,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便是《最后一课》。
20xx年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堂电路分析课,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口气平静地向学生们宣布—他得了肺癌晚期。这个惊人的消息让原本活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沉寂。
下课铃响了,可晏才宏老师像没听见似的,继续讲课。57岁的晏才宏老师恨不得将他的所有知识全部告诉他的学生。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当他不得不放下粉笔时,他的眼底闪过一丝无奈和忧伤。
但一周后,晏老师又出现在讲台上。他说:“新老师还没到位,我这次来主要是为了把第一章讲完,以便新老师日后衔接。”那一课,许多学生是含着泪听完的.。在晏老师讲课的时候,教室里鸦雀无声。
临下课时,晏老师向同学们至上最高的歉意,同学们则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住院以后,晏老师想得最多的依然是他的学生。学生们经常来看他,而晏老师就给前来看望的学生当场讲题。他体内的癌细胞扩散,颅内大面积积水,说话时已经出现困难时,他对妻子说:“帮我到学校定一间大点儿的教室,把学生叫来。你带上一杯水,我说不出话的时候给我喝一口,我要再讲一课。”然而,这个心愿至死都未能实现。
20xx年3月12日,晏老师带着对学生的歉意,去世了。
晏老师去世后,他的学生在网上发表了千余篇悼念他的文章,赞扬了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他的品质。不少学生还称他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晏老师去世后,多位老师坦承:“我教书比晏老师还差得很远。”
面对病魔,执着于教书,只为学生,“老师”这个词诠释在他的身上再合适不过。
老师,您像一根蜡烛,照耀了我们未来的路;老师,您像一位勤劳的园丁,浇灌着祖国的花朵;老师,您像一位白翼天使,呵护着我们这些幼小的心灵。
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