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思考的延伸,让我们进一步思索书中的意义,读后感是一种思维的展开,让我们在书中寻找答案和思考问题,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追问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追问读后感篇1
在这样的雨后凉爽的风中读书再惬意不过了。前两天,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传记类的书——《生命的追问》,作者是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书才草草看了一遍,便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写了张海迪对往日的回忆,以及在平时悟出的人生道理。从字里行间,我随着作者的步伐,一起开心,一起痛苦,一起思考……从书中,我认识了张海迪——一位乐观向上、坚强不屈、迎难而上的人。
看完这本书,我更加敬佩张海迪了。她十岁时已做了三次大手术,可想而知,她小时候经受了多少磨难和痛苦!但她却一边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边以惊人的恒心坚持学习,她自学了中学、大学的课程,她博览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书籍,她做过修理工、教师、医生……她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奋斗史!我想,我们有健康的身体,有条件坐在教室里接受良好的课堂教育,可又有几个人能像张海迪那样做出这么出色的业绩的呢?
看完这本书,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读了书中《我的乡村小姐妹》一文,我被那群善良、清纯、质朴的姐妹打动。她们不像牡丹那样雍荣华贵,也不像梅花那样香色俱佳。她们像那兰花,土生土长,古朴淡雅;她们更像那生长在泥土气息中的朵朵小野花,虽然不起眼,但却不缺神韵和气质。那是一种不争艳、不争香的美,平平淡淡,却又别具一格,正是我最为欣赏的。所以有人说,钻石的光彩不一定美丽,但纯净的池水因为有纯净的心肯定是美丽的!
我想,学习张海迪不光要学习她自强不息的精神,还有她那爱真、爱善、爱美的心。
追问读后感篇2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对它的标题产生了兴趣,生命的追问,到底是追问什么呢 直到现在,我对书中的那两句话仍然记忆犹新:"假如我能站起来吻你,世界该有多美啊!"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张海迪,这是一个勇敢坚强地面队挫折,面队命运的人.她是山东济南人,5岁的时候就因为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却凭着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和出版了大量外文资料和著作.她还自学了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在书中,我真实的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痛苦和作为一个作家发自内心的激情.整本书中,透露了一个残疾人对爱的向往,对大自然的追求,对生命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对命运的挑战.但是作者总是以乐观的心态来对待事物,因此文章中很少出现一些伤感的字眼.作者更多写的是当年随父亲一起流放的那个小山村,村里一群热情的姑娘和一些淳朴的乡民.当这群乡村少女围在作者轮椅旁亲切地叫着"玲玲姐", 推着她去十八里铺的公社看电影,听她唱着苏联 民歌《红莓花儿开》时,那是一副多么感人的画面,充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真令人羡慕!
这深深地感染了我,她们的纯洁善良,她们的热情开朗,被作者真实的描写出来.她们是一群快乐天使 ,带走无穷的忧愁和病痛,与她们在一起,不仅能给作者带来无穷的生命力,也传递给读者生活的乐观.
我感叹作者的顽强,更感叹她那惊人的毅力.我从她的经历中,可以感受到她的痛苦,但在这本书里,并没有感到她的任何抱怨和痛苦,我们能从她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她的真实感情.
追问读后感篇3
“障碍有时成为真正的屏障,成为一张无处不在的网,只有精神的解读、才能挣脱这张网,获得自由。”这是张海迪在《生命的追间》中说过的话,短短几行字,却将她不向命运低头、追求美好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假如我能站起来吻你,世界该有多美啊!"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人飞翔。”成长就是一种带泪的凝重,就是一点点地被粉碎,再一点点建立的过程。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拥有生命,拥有生命也就拥有了世间最宝贵的财富。
作者是从八九岁时因患病而导致下半生都在轮椅的陪伴下度过的张海迪,内容都是她对生命的回忆,让我认识了这么一个面对困难从不低头,面对挫折不放弃,笑着走过人生每一秒钟的她,让我明白谁也无法拒抗衰老,谁也无法逃避死亡。
面对残酷的现实,有人恐惧了,他们感叹人生的短暂,便一味享乐;有人无知地用荒唐的举动为人生画了个草草的句号;还有人却依然把握住了时间的尾羽,他们用汗水甚至生命去与时间竞赛,一直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感到心满意足,而不是碰到困难就知难而退半途而废。就如张海迪所说,我们应该做与时间竞赛的人,在时间之剑射入黑洞之前,无论经历过多少痛苦,我都是幸运的,因为我曾飞翔在时间之中。
我感叹于作者的坚韧,更感叹于她的博爱和惊人的毅力。我从她的脸上,分明看出了病痛留给她的印记;我从她呈献给我们的这本厚重的书本中,分明看见了她用激情热流融化了自己心灵的痛苦后,以文字的永恒魅力所展示出来的她的心灵美丽;我从她那没有知觉的躯体中分明看到了那钢铁般的保尔柯条金;我从她那坚强不屈的性格中,分明看见了生命的追间在大放导彩。生命是什么?是拼搏,是奉献!
我若是船,那么她就是帆,她永远鼓动者我在浩瀚的书海中乘风破浪,即使有狂风巨浪,浓雾弥漫,我也不怕。因为我有帆,有了她,我想自己一定能登上理想的彼岸……
追问读后感篇4
?生命的追问》是由残疾人作家张海迪写的,共分五辑。
这本书首先讲了张海迪的童年,讲她小时侯做的各种事情,比如她跟楼上的男孩谈话等。
后来,张海迪得病了,为了给她治病,她的爸爸妈妈带她去了好多地方,张海迪接受了很多痛苦的治疗,可她却一点也没哭,她坚强地面对一切。但是,当她知道自己再也无法治愈、再也无法站起来的时候,却痛苦地哭了,无声无息地哭了。
她又回到了自己原来居住的城市。之后,经常有女同学到她家里来玩,大家一起聊天、做手工、谈学习,十分友善。
后来,张海迪搬到了农村,家里没有了电灯。父母和妹妹去外面干活,而她只好留下来。开始,大家还不太适应。但几天后,一切就回复平常,好象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似的。因为张海迪一家是从城里来的,有文化,所以村民们十分敬重他们。一些村里的村民天天推着轮椅陪她走街穿巷,跟她聊聊天,说说话。在这些话题之中,他们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文化与贫穷,因为她所住的尚楼村是一个贫困的地方。
后来,张海迪认识的乡亲越来越多,她又和一个叫月明的小姑娘认识了。张海迪带着月明去了好多地方,让她见了大世面,并让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之后,张海迪又参加了比赛,去了美国、日本,认识了好多朋友,学习了好多语言,并在日本认识了善良的弗卡次夫妇。
1995年,她参加了联合国妇女大会,跟别国的妇女进行了交流,得到了十分丰硕的成果。
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残缺也是一种美;张海迪用自己的坚毅和善良,写意着她的灿烂人生。
追问读后感篇5
?追问》是一部力透纸背的反腐警示录,通过一群落马的官员的口述纪实,描摹他们从破纪到破法的过程,深刻揭示腐败的分子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他们灵魂衰落的轨迹。
丁捷对文化的关注以及文化使命感的建立,是从新疆开始的。
2005年,作为援疆干部,丁捷任伊犁州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在新疆,他首次提出了“文化援疆”的概念,并成为这一概念的践行者。
12年前,初到新疆,在一番调研之后,丁捷发现,中国西部的艺术创作水平特别高,但是没有市场。
为此,他做了很多工作,将新疆画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往东部推荐、宣传,动员内地藏家去新疆购买画家的作品。
一系列的努力之后,新疆的艺术品,终于有了“价格”。
“当地艺术家的作品价值是一直存在的,但是没有价格。比如,一个官员去看画家的展览,看中某件作品,当地文联干部就会示意画家:赶紧送给领导,这是你的荣幸。”丁捷说,画家的辛劳创作,就这么都送掉了。
丁捷培养了一位画家,叫帕尔哈提。十几年过去了,丁捷依旧记得当年去帕尔哈提家里看到的情形。
帕尔哈提家里很穷困,他的画室是在城乡接合部的家中搭建的一个简易的棚子。“到他的画室一看,我立马就惊呆了。帕尔哈提的画,放到中国当代著名画家里面都不差。”根据自己的艺术素养,丁捷迅速给出了准确的判断。
帕尔哈提原来是名警察,因为喜欢画画,就辞去公职,隐匿边城,默默无闻。
丁捷问帕尔哈提:“你这画卖吗?”
一起前往的文联领导立马说,看中你就拿两幅去。听到领导示意,帕尔哈提自然也是赶紧表态。
但丁捷说:“我看中是看中的,但拿不行。”
随后,丁捷嘱咐帕尔哈提,把画作整一整:“过几天,我来挑。我要买十张。”
后来,丁捷利用一个星期天,只带了一名司机,八万现金,买下了帕尔哈提的十张画。
“那个地方,当时我这个级别的干部一个月工资是4000块钱,我认为帕尔哈提的一张画值我两个月的工资。当时帕尔哈提看到这么多钱,吓呆掉了,他不肯要,在那儿推搡了半天。”
从那时起,新疆年轻画家的作品有了价格。而对于丁捷来说,也是那时起,他认识到,文化是一个纯净的东西,可以赋予它价格,但不能赋予庸俗、罪恶,更不能用来谋取不正当利益,甚至被造假。
目前,丁捷和江苏的朋友们收藏了帕尔哈提五六十幅画作。但他,对帕尔哈提有个未曾兑现的承诺。
在新疆时,丁捷与帕尔哈提有一次聊天,丁捷认为,内地绘画的原始素材不如边疆好,但是内地画家的技艺非常纯熟,著名的画家也多。当时,他郑重地向帕尔哈提承诺,要带他到内地交流。
“当时他也很渴望,但是,十年过去了,我没有兑现这个承诺。”
在各种条件成熟的今天,一次画家交流并不是什么难事。然而,丁捷回来之后,经过了反复考虑。“我认为,帕尔哈提还年轻,一旦放进这个大染缸,很可能会污染他的心灵,花花世界也许会摧毁他创作之中原本纯净的东西。”
虽是遗憾,但丁捷要保有自己的初心,也要保护一位年轻画家的初心。
三年援疆归来后,对照内地与新疆画家的状态,丁捷对文化腐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文化不能无底线庸俗化,物质化,为什么《追问》中这一部分叫‘风雅殇’,风雅都堕落到这个程度。应该呼唤党和政府,关注和整治艺术品市场。”
他知道,到最后,文化腐败坑的还是普通的收藏者。
追问读后感篇6
?无尽的追问》写的是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老先生,讲述自己从事核物理学研究的经历和故事。
王淦昌老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
读了《无尽的追问》这本书,王淦昌老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热爱祖国、奋力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一是王淦昌老先生热爱祖国。他“从小就想做一个像岳飞那样的人”,精忠报国,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当时有人劝他:“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很落后,没有你需要的科学研究的条件,何必回去呢?”但他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现在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我要回到祖国去,为她服务。”1934年4月,他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将他一生的才智献给了祖国的核物理学研究事业。
二是王淦昌老先生在科学领域潜心钻研,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在王淦昌老先生70年科研生涯中,他不畏艰辛、刻苦钻研、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如:1941年,他独具卓见地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1959年,他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引起世界的震惊。在1981年建成了强流脉冲电子加速器,使我国的闪光机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1984年,他又领导开辟了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等等。
平日里,我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马虎,写完后不认真检查,简单的题经常做错,错别字很多;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总喜欢把玩放在第一位,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再四催促下才把作业完成。今后,我要向王淦昌老先生那样,严格要求自己,不随便乱花零钱,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是王淦昌老先生谦虚好学的高尚品德。我应该向王淦昌老先生那样,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要积极向别人请教,不论他是老师还是同学,都要抱着向人家学习的态度。因为一个人懂的知识太少,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才能够不断学到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