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可以与他人分享书中的感动和震撼,读后感是我与他人分享对书中故事发展和结局的思考和评价,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道士搭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道士搭读后感篇1
?道士塔》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篇幅不长,讲述了一个敦煌的道士,曾经无人知晓,但他所做的事情让人们开始注意他。他被记录在历史里的一个隐晦的角落中。他叫王圆篆。
他原来是个随处可见的农民,逃荒早甘肃,做了道士。不幸的是,他当了莫高窟的家。莫高窟,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灿烂壁画、雕刻、石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汇集地,让我们看看,一个农民会如何掌管它。
王道士每天爱去石窟转转,但那儿的画并不招他的喜欢,飞天的婀娜,金刚的雄伟,他看不懂也不懂得欣赏。在千年前的壁画面前,他像一个瞎子,看不见那灿烂的文化之光,他用石灰刷掉了面前的几面石壁,欣赏着面前的雪白。
一天,他偶然发现了一个洞窟,满满一洞的宝物。就在这时,欧美的考古家、学者,千里迢迢的赶来,他们做好了葬身沙漠的危险准备,风餐露宿来此。可他们想象中的森严保卫并没有出现,在他们面前,只有一个衣着破旧肮脏的土道士,这也未免令他们失望——说来真是讽刺无比。于是,一批批文物被他们一行人运出来,运到了国外去。先人留下的文化魁宝,就这样被一点银两换去了。
王道士的作为,为现在的考古学家,敦煌学者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是空旷的洞穴、破碎的石像和惨白的岩壁。使得后来的敦煌学者,都只能对着国外拍来的照片研究,只能从破旧的石窟中去寻找完整的部件。要知道,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原本都是属于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所拥有的啊!面对惨白空洞的墙壁,余秋雨先生写到:“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王道士身上,满是愚昧无知的气息,作为旧时代的农民,他麻木到了极点,他不知道什么是美,更不懂得什么是传承。他不知道那洞里的东西都是无价之宝,是什么金银财宝也换不来的宝贵的财富,一笔厚厚的精神财富。但是,一切已经过去,现在考古学家的痛声疾呼,再尖利再刺耳,再撕心裂肺,也挡不了当年那一箱箱文物的运出。
看看现在。在某些时候,中国人身上多多少少还有着王道士的相似的气息。景点随处可见的,很多是“某某到此一游”等。古人留下的宝贝,就这样被无数人践踏。相比之下,有时候外国人反而知道珍惜,他们对我们中国的文物反而比中国人更感兴趣。说来嘲讽,对待自己的文物,我们真应该向别人学学,学着对我们的文化宝物有更多的珍惜和敬畏和保管。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对一个民族来说,没有什么比麻木更可怕,然而,想清除这种根劣性,还有很长的道要走。
道士搭读后感篇2
从前,有个姓王的书生,排行第七,就姑且叫他王七吧。王七想学道术,听说劳山有很多仙人,便前往求学。老道士收下了他,让他每天去砍柴割草。干了一个多月,他嫌苦,便想回家。这时看到了老道士施法术跟弟子们饮酒娱乐,非常羡慕,就又留了下来。又过了一个月,受不了苦,又没学到什么道术,就又想回家了。为了不白来一趟,临走时,跟老道士学了穿墙术,结果回家后因为炫耀而不灵验,头上撞出个大包。这虽然只是个虚构的故事,但它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学习不能怕吃苦。
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学知识学本领的前提。因为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需要认真听讲、阅读和思考,需要反复练习、勤于实践。听不明白读不懂,苦苦思索而没有结果的'情况会时常出现的。如果缺乏意志、毅力和吃苦精神,是不可能学好的。老道士之所以让王七天天去砍柴,无非是磨练他的意志,让他能吃苦,可他不懂得这个道理,受不了苦,总想当逃兵,最终什么也没学到。
请看那些取得成就的人,哪一个不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乒坛名将邓亚萍多次获得国际比赛冠军,因突出的成就,而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她金牌的闪耀,可你是否知道,通向她成功的路上,浸透了多少汗水?邓亚萍在平时训练中,每天都要比别的运动员多训练两小时。她每次去训练,都是脚上穿一双鞋,还另外带一双鞋,因为每次训练,汗水都会像雨水一样流进鞋里,使她无法继续训练。邓亚萍正是靠这种拼劲儿,才成为乒坛王后的。乒乓球比赛和训练,是远远要比砍柴割草辛苦的,试想,如果邓亚萍也像王七那样,害怕吃苦,她怎么能会有今天呢?的确有一些因怕苦怕累而不能很好的坚持学习的人。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其中的许多路段是要靠自己去开拓的,今天吃的苦少,明天我们遇到的坎坷可能就要多,我们吃的苦可能就会更多。要知道,苦和甜是一对孪生姐妹,没尝过拼搏的辛苦,也就感受不到成功的甘甜。
为了那明天的甜,今天我们就不要怕吃苦,相反,我们还应该主动地去吃苦。千万不要学《崂山道士》中的那个王七。
道士搭读后感篇3
今天,我读了《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给我很大的启发。
古时候,有一个姓王的书生,他自幼仰慕道学,听说崂山有很多仙人,就背着书籍,准备去求道。走了大半个月来到了道观,见门前有一个小道在扫地。他走上前去说:“我是来学道的,请你带我去见师傅吧。”来到道长跟前,道长说:“只怕你受不了这里的苦修啊。”王生说:“只要师傅能收下我,我什么苦都能承受。”第二天,王生就拿着斧子砍柴去了,刚砍了一个月,就受不了想回家。有一天,他看见道长施展了一些法术非常羡慕,就又干了一个月。一个月后他又想回家了,他找到道长想让道长教他些法术,道长教他了穿墙术,他没有学好就走了。回家后他演给妻子看,结果一头撞在了墙上,撞起来了一个大包,他不后悔自己没有下功夫学道,却大骂道长是骗子。
读了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人要学会一项本领必须不怕苦不怕累。例如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又从高中到大学共计16年,上了多少节课,写了多少本作业,经过多少次的考试,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才大学毕业。再例如,咱们学滑板,不是一次就能学会的,必须经过很多次摔跤磨练才能学会吧!再例如学骑车一不小心就会摔跤,可是摔了几次跤可能就学会了。
所以,只要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就能学好一门功夫。
道士搭读后感篇4
看到了吗,那西边凄艳的晚霞?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延续到现在的伤口。
那愚笨的道士总是自作聪明,当他把洞窑壁画涂成自己觉得漂亮的样子的时候,他不知道,他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古迹;当他把那些婀娜的`雕塑砸到他满意为止时,他不知道,他丢弃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古物;当他以贪图小利送出洞窑里所有东西后,他更不知道,他已成了一个千古罪人……
仅仅一个道士,就毫不吝啬地把我国千古文明送了出去,我们是该批判他的愚蠢,还是该批评当时统治者的短浅目光?一个金光闪耀的石窟,怎会让一个道士看管?还有那些文人竟然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又为什么单单吝啬于那点运费?就像作者说的“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相比较外国的那些学者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征集的精神,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哀!
当看到我国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国时,我的感情不单单可以用愤怒来形容,那种是感情高于怒与恨的。
当日本学者说“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时,中国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对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可那些文物却不在中国。当自己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自己研究时还需经过别人的同意,且要用照下来的胶片去研究。这可谓只是心酸所能概括的?
伤口总会被抚平的,可那个疤痕,却无法抹去……
道士搭读后感篇5
余秋雨的心里埋藏着中国的文化。《文化苦旅》是他亲身经历后写下的著作。在他的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本书有沉重的历史气味,苍老有力的文笔。他说:“期望自我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沉甸甸的《文化苦旅》,满盈盈的思想积淀。土黄的书皮,便已让人闻到苦涩的味道。
最让我感慨的是《道士塔》那篇文章,正如所说,中国近代史,更是一部血泪史,而敦煌莫高窟,更是其中一个较为鲜明的例子。仅有失去才能唤起人们的珍惜。
以往有一个叫莫高窟的地方,它安静的沉眠于那片土地,而一个姓王的道士的到来,打破了它应有的沉寂,他发现了古人留下的精美壁画,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门户,但他全然不知。而他却将这些壁画送给了来自西方的“和尚”,贿赂给那些不信佛的官员,在贿赂给更高的京官,而那一个个满腹经纶的文官又为何在他们滔滔的奏折中对莫高窟只字不提,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认识这片佛教圣地。而外国学者却充分认识到其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他——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在一个道士眼中,那些莫高窟中的石像更不比所谓的天师与灵官,那些来自西方的“游客”将它一卷一卷,一车一车的带走,那些人想不到,那些他们视为无价的珍品,文化的精华的字画竟然在那个道士手中成了换来银元的交易品。在那个道士一笔又一笔的“小买卖”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这样被挥霍掉了,而他也万万没有想到,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买卖却几乎葬送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可是如果没有这些掠夺者,或许那些文物就得不到人们更大的重视。谁又能意识到它的珍贵唤起我们的文化记忆呢余秋雨说:“我好恨!”难道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
道士搭读后感篇6
听了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心头一向被一股弥久不散的阴霾压抑。漫无边际的悲愤袭来,我仿佛看到一个目光呆滞、神情猥琐的老道立在沙漠边,注视着那深深的两道车印。这一个画面的定格,蕴含了多少的惨然与愤然啊!我好恨!
这个老道叫王圆箓,以前是莫高窟的住持。但目不识丁的他根本不了解莫高艺术的璀璨与繁荣。无价的壁画在他手上竟宛如儿戏般的被覆上了惨白的石灰,一尊尊精湛的上古礼佛竟被他应手击碎,去塑成了粗劣的佛像。但就是这样一个蹂躏艺术、摧残艺术的人,历史却如同开玩笑般的,将莫高窟最精湛的艺术结晶留给了他。可这个卑微的王道士,竟拿着莫高,乃至中国、世界的艺术精魂,换来了少量的一叠外国人给的银元!那大车大箱装走了多少的艺术瑰宝啊!连同王道士的愚昧、无知,一同坠入了时空的漩涡。于是,中国的古文学界又多了一个弥深的黑洞!悲哉叹哉!
愚昧不是错,而知错犯错就是大错特错了。如果说王道士是历史的罪人,将万顷的经书宝卷挥霍出洋,留下艺术的空白。那他也但是是因为愚昧无知罢了。这便如同一位世代耕织的农夫,即使他藏有唐寅的真迹,他又怎会懂得欣赏呢?而此时懂得欣赏莫高艺术的人呢?晚清政府的官员呢?他们对此毫不知晓吗?翻开史书,此时的官员正钟鸣鼎食,品茗览卷,极尽悠哉之至。而他们为何不去善加对待,予以保护呢?他们的回答是多么的可笑,何等的荒.唐!竟言之,运费过昂,不便出资!岂有此理!
回言历史,清政府的愚昧腐朽又岂输于王道士!种.种所作所为恐有过之而无不及!英法为鸦片二度侵华,大好河山惨遭蹂躏,火烧圆明园,大火三日未熄!异物奇珍,珐琅翡翠,那一样又会输于莫高佛典?而这些艺术精华,清政府又岂会不懂!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光绪溜之大吉。《辛丑条约》谈判桌上,4.5亿两白银拱手外献。当慈禧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给予国之欢心”的丧国之语时,她又岂会不知祖宗河山是何等珍贵!而她却葬送了、摧残了。这显然比王道士之流更罪恶深重、遗臭万年!
而如今,应对日益丰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我们却不知珍惜,不尽力汲取。难道要数年之后,为我们抱憾的后人说我们是历史的罪人,是王道士,晚清幕僚之流吗?我想这几个名词,哪一个都内含值得掂量的分量,哪一个都足以令人遗臭万年!
我仿佛又看到一个老道立在沙漠边,望着深深的两道车印,目光呆滞,神情猥琐。我更不明白这格还要定多少年!